|
近日,麦考林在美上市继而遭遇集体诉讼的事件,在国内是愈炒愈热了。舆论几乎陷入一边倒的局面。许多人甚至据此发出“中国B2C行业存在泡沫”的言论,并怀疑麦考林被过度包装。对于麦考林的指责,各种报道几乎众口一词。但细究之下,此案尚无定论,而许多媒体的口径却又如此一致,明显有跟风炒作之嫌。而要想得出真相,我们唯有静下心来探究这起事件的始末缘由。
首先,麦考林最初是因为股价下跌才招致质疑,并引来专业律所发起集体诉讼的。过往的此类案例已经数不胜数,而这类律所的专业性就体现在其专挑上市公司下手的特点,并且一旦胜诉就可从赔偿金中获得30%左右的诉讼费。因此,虽然麦考林确是中国B2C“第一股”,但因遭遇股价下跌,就引发对整个行业中存在“泡沫”的猜想,笔者认为这值得商榷。
诚然,2010年可谓B2C爆发的一年。仅2010年上半年,中国B2C行业共发生的27笔投资中,有20笔投资披露了投资金额,总计高达2.87亿美元,已接近2006--2009年4年该领域投资金额总和的一半了。但高速的增长就代表了泡沫的存在吗?且不提房地产投资领域中的疯狂,单是新能源领域,高铁领域就都是动辄万亿的投资规模,B2C的这点投资额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事实上,并非行业本身存在泡沫,而是美国投资者的期望中,存在了太多的泡沫。通俗点讲可谓“爱屋及乌”。从某种角度上讲,美国投资者是看涨中国经济,而看跌美国经济的。
最近,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认为,美国有可能步日本后尘陷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理由是政府采取的政策并不是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因而导致失业率问题突出。就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上,还发表了一篇题为“赫鲁晓夫不能埋葬美国,但中国可能做到”的文章。
何况金融危机爆发两年来,美联储大量增发贷款,流通美元却增长有限,银行机构超额储备达9662亿美元之巨。美元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在物价水平几乎零增长的同时,许多“闲”出来的资金开始另寻出路。相形之下,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而稳定的增长。不仅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国际标准线以内,而且人民币在面临诸多压力的时候也依然硬挺。因而导致了,以麦考林为代表的中国概念股受到美国投资者追捧。
其次,对于麦考林被包装过度一说,笔者也认为值得推敲。赴美上市的麦考林,之所以顶上“中国B2C第一股”的光环,更多的是借助于IPO承销商的力量。依靠美国投行来帮忙做“包装”,这是中企在美国上市的惯例。而“中国B2C第一股”——这份包装虽然夺人眼球,却也未曾偏离事实。
而且回归事件本身来看:美国律所提起集体诉讼之后,理由均不约而同地偏向对“披露虚假信息”的怀疑。但我们知道,因为利益链条催生维权积极性(集体诉讼律师可以拿到赔偿金额的30%),并且各项相关法制规章不断健全,所以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是很严格的。那么麦考林当初上市的过程,肯定也经过了层层审核。因而“披露虚假信息”的可能性恐怕微乎其微。
简单来讲,对美国经济的极度看跌以及对中国企业的过分追捧,导致了纳斯达克股Shi刮起一股中国风。而资本的一边倒,又导致了麦考林股价的过度上扬。当麦考林披露季报之际,尤其对未来第四季度业绩的期望值低于预期时,头脑发热的投资者被泼了一瓢凉水。——其实股价的下跌,也许未必是一件坏事。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麦考林股价已有回升的迹象,资本市场还是以企业在市场中的盈利性为考核指标,冷静之后的资本市场势必会对其正确估值。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