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印要减少“信任赤字” 应携手合作互利共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7 11:5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双边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但印度对华心态仍在“友邦”与“威胁”间摇摆
近在咫尺,却又遥远而陌生。作为两个分别雄踞于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巨人,中国和印度就像是一对矛盾的邻居。基于双方相似的国家定位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交融,两国在气候外交、全球贸易谈判等领域实现了共赢。但在西藏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等核心问题上,一些敏感因素阻碍了两国的政治互信。
当中印关系步入“耳顺之年”时,中国总理温Jiabao12月15日率领一个四百多人的代表团抵达印度,开始了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尽管最近西方大国的领导人接踵前往印度首都新德里,并发表了一些高调的表态,但温总理的此次印度之行显然在印度媒体掀起了更高的热度。印度各界热烈期盼此访能消除两国间的“信任赤字”,推动两国关系在相互包容和理解中进一步成熟。
中国总理的“友善之旅”
今年正值中印建交,温Jiabao总理对印度的友好访问是他任内第二次访问印度。印度国内欢迎气氛热烈,主流媒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
“贸易之旅”是印度媒体在介绍此次访问时用到最多的一个词汇。据报道,随同温Jiabao访问的有400多名中国商界人士,代表团规模超过了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总统奥巴马及法国总统萨科齐前段时间先后访印的阵容。同时也创下了中国史上访问印度代表团规模的纪录。双方预计将签署45项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协议,涉及电力和医药等领域。中国还希望与印度开始自由贸易方面的讨论。
《印度时报》称,中国现在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但是,两国贸易关系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最主要的:一是印度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二是中国公司进入印度所面临的商业和安全壁垒。预计,中国总理访印期间,将与印度总理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该报还说,随同温总理访印的代表团成员中,有不少是大企业的高管,他们除了带来大批订单外,还有可能同印方商讨建立印中CEO论坛,以加强两国工商界人士的交流。
除了经贸这一亮点外,印度媒体对于此访的政治意义也极为关注,认为这是一次增信释疑的“友善之旅”。
《印度快报》称,中国总理对新德里进行的访问将是外交、文化与贸易交流的结合,此访旨在修复目前紧张的两国关系,使其重回正轨。印度综合门户信息网站Rediff则报道说,在过去6年中,温Jiabao总理和辛格总理有过10多次的会面,今年10月份,他们在河内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还见过面。“两人关系融洽,这对双方减少摩擦非常有益。”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说,温总理访印或将宣布两国总理热线的开通。印度外长克里希纳今年4月访华时,与中国外长共同签署了相关协议。“这是双方建立互信的重要举措”。
印度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在介绍温总理此行时,一改昔日的对华强硬语气,称温总理此次访问旨在“以情动人”。该报报道说,温总理访问第一天将走进泰戈尔国际学校,同那里的学生聊中国文化、太极和书法,以增进印度人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
中印摩擦的背后
近年来,经贸热络成为中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印度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两国在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顺利开展,同时,印度还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中国的产品、技术和劳务已成为印度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与经济上的热度相比,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却显得极为脆弱,经常由于一些无关全局的个别问题,导致两国关系突然“打摆子”。例如在过去一年中出现的克什米尔独立签证、****的政治性活动、印度领导人视察有争议地区问题等,都给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平添了一些噪音。
中印摩擦频起的背后,也有西方国家挑拨离间的把戏。多年来,西方舆论拼命炒作中印边界问题,将其认定为两国矛盾冲突的爆发点。但实际上,自从1993年中印两国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以后,两国边界地区一直处于安静祥和的状态。199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访印期间,两国政府又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了良好气氛。
除此之外,向印度故意宣传“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善用的离间之术。比如“中印将打响印度洋制海权争夺战”、“印度军队装备差无力对抗解放军”等由西方社会人为编造的刺激性话题,往往造成中印间的战略误判。
“信任赤字”从何而来
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首创了“中印度”(Chindia)这个概念。他曾坦言,中印两国携手合作的话,必将创造一个新世界,但前提是双方要减少“信任赤字”。近些年,中印两国政府都认识到了改善政治关系、消除互信缺失的重要性,并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包括高层加强互访和接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等等。但是,两国的互信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其中一个表现为,印度的对华心态仍然在“友邦”与“威胁”之间摇摆。
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印度朝野各界的对华认知中,防范和疑惧的成分有所加重。这首先表现在,对中国的一些正常举动进行错误的解读,从而显露出对中国的不信任。例如,中国多次声明,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所有南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但印度一些人出于对中国的猜忌心理,在许多涉及双边合作的问题上设置障碍,同时对中国与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缅甸等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合作疑神疑鬼,把它们当作是中国对印度的“包围之举”,从而做出一些疲于奔命的“反制”措施。
此外,在两国互信建设最重要的边界问题上,中国已经多次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即中印边界问题应该在平等和互谅互让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应采取措施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本着这一立场,中国信守诺言,一向竭力维护边境地区的平安。但印方却凭着“谁控制谁有理”的心态,不断加强印控争议区的边防力量,企图迫使中方承认印度对有争议地区的“实际管辖权”。还有一些印度媒体喜欢渲染诸如中国军人“越界”、中国边防军向印军开枪等无稽传闻,从而激起一些印度人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扰乱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专家傅小强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中印关系的症结在于,两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互信机制。而上述这些分歧和矛盾,通过两国开诚布公的对话,其实是不难解决的。他同时强调,目前两国增信释疑的种种举措,多是由官方来推动的,缺乏民间的呼应。“关键是要增进两国民众的理解和信任,没有一个强大的群体做依托,光靠政府间往来是远远不够的。”
印度人警惕西方“甜蜜蜜”
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加紧了对印度的拉拢。尽管一些印度人对此表示附和,但也有不少印度学者表示出担忧。新德里一位研究国际问题的印度专家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印度自从获得民族独立后,多年来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一向拒绝成为任何势力集团反对其他国家的工具。今天看来,印度也必须坚持这样的外交方针。
一些印度学者近日在媒体上发表评论性文章指出,过去几个月来,印度对来访的西方大国领导人动辄奉上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军购大单,这样的“大单外交”对印度国家的根本利益是非常有害的,它不仅不能帮助印度提升军事装备水平,而且幻想依靠“军购大单”来换取西方大国对印度的某种战略保障,也是完全靠不住的。印度必须抛开历史成见,与中国真正建立战略互信,使两国都获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这样印度才能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急需的改善民生和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之中。
尽管中印关系近些年时常冒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两国之间健康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在不断取得进展。最近几年,通过在和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等共同倡导新兴经济体利益领域的合作,中印关系已经日趋成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两国加强协调与沟通,为维护地区与国际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外,两国在经济上扩大双边贸易,加强相互投资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必将实现互利共赢。中印两国加强文化领域的往来,也将为增进两国相互理解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关专题: 相关阅读:
2010.12.17
2010.12.17
2010.12.17
2010.12.17
2010.12.1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6 06:2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