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E-mail大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10:2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前的办公室,就像从前的里弄,这一点可以从古董级的剧集《编辑部的故事》里看出来。嬉笑怒骂,乃至吵架骂街,旧时的人们总是面对面解决所有的问题。如今的办公室,就像现在的小区,大家密切相关,但却形同陌路,喜欢或者不喜欢,表面都客客气气,保持礼貌的微笑。争斗大都发生在电脑里,形成没有炮声却硝烟弥漫的E-mail战争。

  在彬彬有礼的国际公司里,E-mail战争的数量,已远超会议中和日常工作中的争执,高居办公室战争的榜首。虽然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但总是万变不离其中,围绕一个中心:“只有我才是对的”;和两个关键词:“抢功劳”和“推责任”。
        就跟现实生活中战争的发生一样,E-mail战争很少会在同盟和朋友间出现。并非这些同僚之间就没有异议,但他们会通过电话或当面沟通的形式把矛盾淡化,甚至消弭于无形。但一直势不两立或积怨已深的两个部门或同事之间,战争却总是一触即发。大战的导火线,可以是一个别有用心的指责或暗示,抑或是貌似陈述事实、实则隐含批评的一个报告或是任何情况汇报。由于E-mail可以同时发送至多人,被暗指或明指的一方自觉遭受到了当众的挑衅,打击无异于被当众打了一巴掌。如果E-mail牵涉到了自己或对方的老板,那更是火上浇油,当众回击被视为必然。反击往往比进攻来得更激烈,为了给自己这一漂亮的反手一巴掌找到更多的掌声和喝彩,反击者通常会把抄送名单扩大。

  反击一旦发生而且足够强烈,一场混战就会就此开始。来来往往,言辞越发激烈,唇枪舌剑,像以前讨伐的檄文。抄送名单也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会被不断涉及,事件也会到了上纲上线的地步。E-mail大战,由于无声而更具张力,而E-mail对时间和人物的精确性和那些不可抹杀的历史对话,更对双方的逻辑,记忆和辩论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机敏者,往往可以引用过往邮件,对对方论据中的错误进行无情的揭露,或是抓住对方的一个逻辑错误实施尖锐的攻击。
      
       我自己亲身目击过堪称战役的大战,历时一周,每天来回七八回合,次日再战,抄送名单从最早的一两人扩大到数十人。直到一周后,双方共同的老板出面喝止为止。双方的E-mail已有二十多页,打印出来洋洋洒洒,蔚为壮观。行文之精彩,用语之尖刻,足可媲美唐代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到了后来,已没人知道或者关心他们争论的到底是什么,恐怕连当事人也忘了发文的初衷,只是想在这一场围观者众的对打中胜出。
      
       要不想发起E-mail战争其实很容易,就是表扬抄送很多人,而批评千万不要抄送老板。归根到底,E-mail战争,就像上海里弄里的叫骂一样,可以吵上很久,费上很多精力,但不具有真正的杀伤力。除了让老板烦了你们俩儿以外,别无它用。如果一定有人从中得益的话,就是那些被抄送的人,像街头吵架的围观者一样,他们并不真正站在哪一边,只是可以从看热闹中得到快感,偷笑着盼望着两败俱伤。而事实,总是不会令他们失望。
        
       但在格子间狭小的空间里,又如何能事事都理智处理,如果连靠敲敲键盘发泄一下,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冲动也不能有的话,岂不是迟早得了抑郁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4 22:0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