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戳穿网络“死亡预测”真相
科学技术发展了,求签问卜等迷信活动也从现实生活中转移到了互联网上,不但官司运升迁、婚姻走势、身体状况可以预测,就连一个人的死亡时间和死亡方式都能够轻松得出。不少青少年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为了揭开网络“死亡预测”的谜底,记者请来了计算机专家来提示谜底。
很多中学生曾经算过命
一家媒体刊登了一则消息,家住沈阳市铁西区建鑫花园的李女士的儿子小刚不肯上学,开始她还以为小刚玩了一个寒假,还没有收心,但小刚却说:“我不能去上学,如果我去了,会死于上学途中的车祸。”经李女士询问得知,原来小刚在放假期间,偶然在一个网站看到这样一个游戏,声称可以测算如何死亡。小刚怀着好奇心玩了起来,随即电脑屏幕上出现了小刚的“准确死亡时间”及“准确死亡原因”,小刚看到自己是在上学途中“车祸死亡”后信以为真,每天不敢出门。
有媒体报道,日前,北京市科协等对北京200多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曾经为自己算过命的高达85%。其中知道自己的星座的学生占92%,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战友40%拥有护身符的占71%,随身佩戴护身符用于保佑自己,并认为可带来好运的战友57%。
据哈尔滨市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介绍,最近她发现班里的孩子们经常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凑在一块,兴奋地谈论什么。几经了解她才知道,原来学生们是在相互交流“死亡预测”的信息。这位老师说:“作为老师,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因这这种荒唐的事情耽误时间和精力,希望有关部门能从科学角度提示其中的原理,让孩子们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
计算机专家被预测结果逗笑了
经过”破译“,刘挺发现,“死亡预测”的软件只不过是把纸面上的问题预测用计算机程序实现了,而这个计算机程序非常简单,只需要做一些加减法运算就行了。
比如说,先假定人们的平均寿命是72岁,以此为初始值,然后设定若干选择题,根据用户对这些题目给出的答案对这个初始值进行修正。例如,如果用户对一道问题的回答是A,则减去2岁;回答是B,则加上3岁等等。当用户回答完全部题目时,计算机就得到一个安息字,这个数字加上用户的生日就是所谓的“死亡时间”了。
刘挺说,编写这种程序的人除了实现要准备一些问题之外,有的还准备一些死亡原因,这些死亡原因是和用户对问题的回答相关的。比如,如果用户对问题的1的回答是A,对问题的5的回答是B,则用户的死亡原因是“车祸死亡”等,这在计算机程序中是用一些条件判断语句来实现的。
专家建议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
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副 所长、副研究员吕杰说:“在心理健康的人看来,所谓‘死亡预测’不过是个玩笑或者茶余饭后的消遣。如果孩子因此产生反常表现,就应该引起家长重视了,很可能这个孩子本来就有心理问题”。
吕杰分析说,眼下,在压抑、沉闷的课业负担之外,孩子们总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寻求放松和解脱,“死亡网站”之所以受到青少年追捧,是因为借助网络、填入相关信息就能得出自己的死亡时间,恰好符合他们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死亡预测”,也会有其他“预测”让孩子们着迷。
吕杰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预测死亡时间”时填写的选项了解他们的现状。个别青少年在得知“死亡时间”和“死亡方式”以后,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学习兴趣下降、厌学、厌世等情况,这与其自身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很可能他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了障碍,产生了心理问题,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帮助其培养健康心理,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了揭开“死亡预测”的秘密,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挺记者之邀,登陆了一个“死亡网站”,并按照网面上的提示逐一输入了相关信息,预测了一下自己的“死亡情况”,结论为:“你将死于2052年,死亡的原因是打手机太多,中辐射,病死在送往医院的车上。”看到这个结果,刘老师笑了:“我很高兴,根据这个预测我可以活到80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