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地震界剽窃《宇宙异变的先兆》成果?(转贴)
2006年7月4日北京时间11时56分24.1秒 在河北文安(北纬38.9,东经116.3)发生5.1级地震,引起了地震界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关注。近期,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地震方面的资讯和相关专业知识,其中提到地震界已总结出全球性地震存在三大地震带。近日,有网民反映地震界的全球三大地震带剽窃了《宇宙异变的先兆——SARS和禽流感的警示》的全球地震进动态势“8”模式,引起了争论。那么,地震界是否剽窃了《宇宙异变的先兆》成果?
《宇宙异变的先兆》提出全球地震进动态势的“8”模式是立足于宇宙对地球能量扰动而造成地震的“动态”模式上。它以一千五百多年来历史上发生8级(注:完全摒弃8级以下的地震个案资料)以上特大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使我们从宏观上对全球地震进动态势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总结出一条比较符合全球地震运动规律的《宇宙》“8”模式(详见1月10日地震之源一文)。
通过宇宙“十字力”对《宇宙》“8”模式的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共震等六个环节的能量运动机制确立,就可以将地震的震源锁定在“8”模式的沿线及周边区域。通过宏观以及微观的方法和手段,捕捉地核能量在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共震等过程中导致该震区在天文、气候、地质、生物等四个方面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异常反应。只要牢牢把握住地壳即将发生“共震”这个关键环节,我们就有可能锁定即将发生地震的震区并提前发出预警。
国内外地震界对于全球三大地震带的结论又是怎样得来?其实很简单,2004年11月中旬我锁定宇宙论坛后就将主要精力放在地震预测的研究上。我将2004年1月以来所发生的全球地震个案(毋论震级大小)用红旗一一插在地图上,随着红旗越插越多,慢慢地密密麻麻的红旗所构成的图案与目前地震界提供的全球三大地震带分布图是一模一样的。事实上,只要你登陆中国地震信息网,将世界各地发生地震的个案在地图上标明出来,任何人都可以总结出所谓的全球三大地震带,只不过这个地震带分布图并不完整,只有陆地地震带这半边已矣,而各大洋中脊地震带则完全空白(目前在各大媒体刊登的全球三大地震带图案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由于地震界不论大小地震一古脑儿地全部倾扎在地图上,使到地震分布的面积太广、太大、太空泛。大大小小的地震个案就这样杂乱无章、密密麻麻地散布着,完全无从考究锢中弦机。很明显,这种地震个案的简单归纳所得出的地震模式仅仅是一种“静态”模式,它根本反映不了全球性地震进动的临震态势。从中也不可能挖掘到有关什么地方即将要发生地震的有效线索。我意识到这种研究方法行不通,这个地震个案简单归纳方法真是太笨且肤浅极了。望着一蹋糊涂的地图,我没办法对全球地震进动的规律性作更深入的研究,更别谈在广袤的大地上去寻找可能发生大地震的触发点。
经过反复深入研究,我彻底摒弃了这种大小地震散乱无序、夹杂分布的简单归纳方法。后来,在《中心论》理论指导下,通过宇宙“十字力”控制地球运动的动力学原理,认识到“阴性力”对各大洋中脊的能量扰动必然会延伸至内陆,各大洋中脊的山脊亦将会沿着大陆架向内陆伸展,构成一个环绕地表和海洋的完整山脉体系而横亘整个地球的南北半球上(注:有关各大洋中脊与地表、地蔓、地核的相互作用以及内在联系在此略过)。很明显,各大洋中脊只有在地质架构上保持海洋与陆地的统一及完整性,才能使到地球在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整体平衡。也即是说,“阴性力”的能量扰动沿着各大洋中脊向内陆波动时必然留下一条清晰的全球大地震分布带。
情况不出所料,我将有史以来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以及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地震个案逐一用红旗插在地图上,随着红旗数量的不断增加,全球地震进动态势的雏形渐渐显露出来。很明显,只要将这些红旗进行连结,就会发现陆地发生大地震各分布点的连线犹如半边“8”曲线套在北半球曲面上,而隐匿在海洋深处的各大洋中脊分布带彷似另半边“8”曲线套在南半球曲面上。令人惊诧的是,只要将这两个半“8”曲线掇合在一起,它们竟然非常吻合地构成一个完整的“8”模式并天衣无缝地套在地球的南北半球曲面上。至此,全球地震进动态势的宇宙“8”模式终于浮出水面。
接下来就是检验宇宙“8”模式的正确性?早在2004年11日15日,我就锁定2004年12月26日(农历11月15日)必将发生大地震。(详见人类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印度洋灾难大揭秘一文)。12月26曰印度洋大地震如期而至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我的推断。2005年1月7月发表的1月10日地震之源一文中鲜明地指出:“如果未来真的发生大地震,震源必然锁定在印度洋洋中脊地震中心轴线上,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困难在于:一旦印度洋洋中脊在“阴性力”扰动下产生能量释放,形成强大的能量冲击波,然而,能量冲击波的集束扩散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搞不清楚它是朝着西路地震圈带还是东路地震圈带波动,亦或仍然是沿着印度洋地震中心轴线海域运动而再一次引发印尼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印尼再次发生8。7级大地震再一次印证了上述推断。
此外,如果能量冲击波向东路地震圈带波动,那么,它在扩散过程中究竟将在什么地方触发共震(大地震)。当时我估计在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北京、美国阿拉斯加将会发生大地震。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之所以纳入震区,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刚好处于一条地震中心轴线的端点位置,即西路地震圈带与东路地震圈带的交汇点,因而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极高-----。中国北京可能发生地震的原因分析则复杂很多,主要依据是通过中国东部海域近期海水水温出现异常情况进行推断-----。美国阿拉斯加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它紧靠地球北极,因此,受到“阴性力”直接扰动的压力比任何地方均要强得多-------。
虽然没有如期出现大地震情况(1月14日天津发生3.5级地震,16日亚拉斯加发生5.2级地震,12日印度加尔各答发生4级地震),似乎表明宇宙“8”模式有误,但是,2005年10月8日印度克什米尔发生7。8级大地震而造成10万人死亡,不正是印证了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因处于西路地震圈带与东路地震圈带的交汇点而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极高这种推断吗?虽然印度克什米尔的大地震推迟了9个月才发生,但仍足以证明未来如果发生大地震的话印度克什米尔必将首当其冲这种趋向性。2006年7月4日中国河北文安~北京发生5。1级地震,似乎与上述推断的趋势相吻合,这不禁令人担心河北文安一带近期是否会发生更大的地震。美国阿拉斯加的情况又如何呢?踏入7月份,白令海峡海域不断发生地震,7月30日,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沿海地区发生地震,地震发生后不久,该地区沿海地带出现2米高的海啸灾害。随着白令海峡地震态势不断恶化,不排除年内美国阿拉斯加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
好了,未来全球地震进动态势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能体现其真伪及价值,同样,《宇宙异变的先兆》的理论以及宇宙 “8”模式也不例外。在此,我们不妨将目前国内外地震界流行的全球三大地震带模式和全球地震进动态势的《宇宙》“8”模式作一个简单总结和比较:
1、《宇宙》“8”模式是地球与宇宙能量互动而产生地质运动的“动态模式”;全球三大地震带则是通过地震数据归纳而得出地壳运动的“静态模式”。
2、《宇宙》“8”模式是以历史上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的资料为依据,是陆地特大地震带与各大洋中脊的有机统一体;全球三大地震带则是以近代的地震(不分震级)资料为数据,陆地地震带与各大洋中脊不存在任何关联。
3、《宇宙》“8” 模式反映了宇宙“十字力”对地核扰动而导致地壳板块运动、断裂带沉降、地震和火山等各种地质运动,充分体现的地球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互动;全球三大地震带则反映了地球各大板块错动所引致的地震、火山等地质运动。通常这些地质运动与能量活动无关。
4、地震如何产生?
《宇宙》认为:地球在吸收和释放能量过程中,地核蕴藏的能量通过洋中脊向外释放,能量在释放及扩散过程中形成能量波,当能量波沿着洋中脊周边向外波动时在某一地壳产生共震,这种共震即是地震,通常共震会造成地壳板块出现错动移位。
目前国内外地震界认为:地壳是由各大板块构成,各大板块互相碰撞或地壳破裂而产生地震。通常地震伴随着地核能量的释放。
5、为什么地震频频发生在断裂带及板块交汇处并触发大地震?
《宇宙》认为:宇宙“十字力”对地球的扰动引致地核能量向外释放,很明显,地核能量朝地表释放过程中必然以地壳最薄弱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其情形彷似一只破裂的鸡蛋其蛋汁必然从裂痕处溢出一样,毫无疑问洋中脊正是地球上的裂痕。地核能量源源不断地从洋中脊释放出来,能量朝着洋中脊急剧扩散而形成强大的能量波,能量波主要沿着洋中脊周边地壳不断向外扩散,它波动至某板块交汇处或断裂带时受阻而未能继续向前扩散开去,从而在该处源源不断地积聚能量,当能量积聚到饱和状态后终于在该处触发共震。这就是地震频频发生在断裂带及板块交汇处并触发大地震的主要成因。由此可见,印尼处于印度洋中脊及欧亚板块交汇处,频频发生大地震也就不足为奇。相比之下,那些远离板块交汇处及断裂带的地区想发生地震也非常困难,因为它们不具备“共震”的地质条件。
6、如何预测地震?
《宇宙》认为:只要正确认识和了解产生地震的地球动力学原理,地震是可以预测。主要包括地球宏观动力学原理、地球微观动力学原理二个方面。
第一方面:地球宏观动力学原理
1、宇宙的“阳性力”和“阴性力”构成的“十宇力”是推动地球运动的原动力,地球公转至“阳性力”轴线位置(3月和9月)时,它受到太阳系另八大行星的能量扰动力最强;当地球公转至“阴性力”轴线位置(6月和12月)时,它受到太阳系另一组“X”行星(注:12颗)和月球能量扰动力最强。因此,每年的3月、9月和6月、12月发生大地震机率是最大。
2、“阴性力”对地球的扰动存在15日波动周期性,与月球绕地公转的朔、望日(初一、十五)相吻合。即是说,每月10日(同日为农历初一)和25日(同日为农历十五)发生大地震的机率最高;“阳性力”对地球的扰动不存在波动周期性,可不予考虑。
3、宇宙“8”模式是全球性大地震分布带,因此,“8”模式沿线及周边地区是发生特大地震最危险的区域。
4、地球自转及绕日公转过程中,其曲面受到“阳性力”和“阴性力”合作用力的应变力即是地震的外力。
第二方面:地球微观动力学原理
首先,要确立宇宙“十字力”对《宇宙》“8”模式的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共震等六个环节的能量运动机制;其次,通过宏观以及微观的方法和手段,捕捉地核能量在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共震等过程中导致该震区在天文、气候、地质、生物等四个方面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异常反应;最后,牢牢把握住地壳即将发生“共震”这个关键环节,我们就有可能锁定即将发生地震的震区并提前发出预警。
目前地震界普遍认为:地震是不可以预测。
造成地震不可预测的主要原因:
1、地壳板块运动或地壳破裂成因说弧立地站在地球的微观角度形而上学地揣摩地球内部构造及虚拟地壳如此这般地运动,没有从地球与宇宙进行能量互动的宏观角度来全面分析问题,因此,地震界在未能找到地震真正成因的现状下只会与大自然背道而驰。
2、地震界迄今为止仍未发现全球性地震运动存在的规律性,他们对全球地震进动态势模糊不清,因此,在没有一条全球发生大地震的“8”模式主线贯穿下,试图在广袤的大地上寻找未来地震触发点的机会甚微。
3、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科学界对于“能量波”一无所知。在此可以确定,地震界监测到的地震波与能量波截然不同,地震波是能量波在地壳积聚到饱和程度时激发共震后产生的能量异变。目前地震界根本认识不到地壳中能量波的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和共震等过程,充其量只能监测到能量波在地壳发生共震后产生的地震波,这也是造成地震预测之难而地震报告之易的原因。那么,能量波是什么?此问题已超出讨论范围而略过。
4、地震预报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的客观性长期存在着,很大程度阻碍了地震预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实践和创新。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地震界究竟有没有剽窃《宇宙异变的先兆》成果?可以这么说,两者的境界根本不在同一层次上,就算地震界有意染指也无从入手剽窃宇宙“8”模式,除非他们将《宇宙异变的先兆》庞大的理论体系占为己有------。事实上,自20世纪初提出大陆漂移说、地壳板块运动论以来,一个难题始终困扰着地震界: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所致,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壳板块运动呢?在此,请地震界的专家们先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后再讨论有关地震方面的问题,否则,老是打擦边球有什么用?于事无补、毫无建设性意见!
《宇宙异变的先兆》
作者:劳锦全
2006年8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