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盛顿邮报:绝密美国 (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19:4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11”袭击事件后,美国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打造了巨大的反恐情报网络。《华盛顿邮报》(下称《华报》)记者历时两年,根据政府文件、往来信件、岗位描述、房产纪录、公司及社交网络网址、附加记录以及对数百名特工、军人和企业高管及卸任官员的采访,于7月19日开始刊发题为《绝密美国》(Top Secret America)的系列调查报告,解密这一藏匿于公众视野之外“逐渐失控的隐秘世界”。19日推出的第一部分描写了美国政府机构在情报系统扩张中的角色;本文为该调查的第二部分,于20日推出,深刻反映了政府过度依赖私人情报承包商的现状。
  他们是英勇杀敌的战士;他们是监视外国政府、窃听恐怖活动的间*;他们为行军打仗出谋划策;他们在战区搜集当地情况;他们是历史学家,是建筑师,是招聘人员,效力于国家最神秘的机关;遍布华盛顿的反恐监控中心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四星上将的头号智囊团也将他们收归麾下。
  他们就是掌握美国最高安全机密的情报承包商及其雇员。
  为确保最敏感的国家任务只由绝对效忠国家利益者承担,联邦法律规定,私人承包商不得承接所谓“政府固有职责”的工作。但事实上,情报承包商及其合同工几乎活跃在美国所有情报部门及反恐机构。
  权宜之计
  私人承包商大举进军国家安全领域始于小布什时期。按照美国防部长盖茨(RobertGates)的说法,“9o11”事件后国家安全支出井喷式增长。纳税人的钱大笔流入私人领域,为国家安全私有化创造了条件。
  最初政府雇佣承包商旨在限制永久员工规模,绕开繁琐的联邦选拔程序,提高招聘效率并节省费用,但事与愿违。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200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9%的合同工占用情报部门49%的人事预算。国防部长盖茨也认为,使用正式政府人员要比承包商节省25%的经费。
  应对恐怖袭击的权宜之计如今已被政府严重依赖。据《华报》统计,全美目前拥有绝密授权的85.4万人中,26.5万为私人承包商或合同工。
  反恐主力?
  尽管节省预算之说已被否定,裁减情报承包商却进展缓慢。奥巴马在任两年,减少了政府部门内7%的合同工,但情报部门的合同工比例仍接近30%。
  国防部长盖茨曾表示希望裁减13%的合同工,回到“9o11”前的水平,却面临一个基本难题:“要承认这一点很可怕,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合同工在为国防部工作。”
  位于苏特兰的美海军情报办公室共有2770名工作人员,核心岗位基本由70家信息技术公司的合同工包揽。他们负责存储、处理、分析全美海军及世界各地商船发射接收的通讯情报。一位主管信息技术的上尉感叹:“离了承包商,我们整座大楼还能正常运作么?不,那样我们肯定应付不来。”
  “一直以来,我们都仰仗私人承包那些本该由中央情报局员工承担的工作,”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LeonPanetta)说。但换下他们“绝非一夜之间的事。依赖承包商这么久,要想再培养同样的专家需要时间”。
  私人公司已完全介入政府最为敏感的情报活动,没有他们,许多重要军事、情报任务都将终止或陷入困境。具体例子包括:
  国土**部合同工的数目与正式工作人员的数量持平。该部依靠318所公司提供关键设服务及专业人员,包括19家招聘合同工的人才公司。部内主管情报的办公机构中,60%的员工为私人雇员。
  国家安全局负责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侦察工作,其大多数技术创新都由私企承包。之前该局稳定的合作伙伴只包括少数公司,如今这个数字已超过484,并仍有继续增加之势。
  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对中国、朝鲜、伊朗等国的卫星拍摄,若无4家私人承包商支持,其自己是无法制造、发射或维护这一庞大的卫星监控体系设备的。
  美国所有情报、军事组织都依赖承包商提供的多语种服务,进行对外交流、文件翻译及有效的电子监听。这便需要招募大批当地人,政府也愿支付巨额酬劳,共有56家公司竞相提供这项服务。
  美国16家主要情报机构依靠私人承包商架设计算机网络、沟通其他部门以及整合破译可能暗藏恐怖分子阴谋的各种信息。400家多公司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为情报部门建立机密硬件、软件系统。
  反恐行动成“就业计划”
  《华报》数据库中1931家从事绝密情报工作的私人企业里,超过四分之一在“9·11”后成立。和更早创建的同类企业一样,它们急剧扩张,甚至在其他产业大幅破产、裁员的萧条期,生意依然蒸蒸日上。
  这1931家承包商里,110家承担了90%的承包业务。巨头之一是一家名为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的公司。
  十年前,通用动力还在康涅狄格州格罗顿港从事潜艇制造。近年来它瞄准“情报战”的大趋势,将业务重心转向数据工具。为赢得竞争优势,2001到2010年,它收购了11家卫星制造、信号和地理空间情报、监控、勘察、技术集成和图像等领域的小型企业。
  “9o11”事件当天,通用动力与9家情报机构展开合作。如今,它同所有16家主要情报机构互通有无。2003年,它为建立、管理国土**部旗下几处新建办公点而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报酬。从追踪哪项恐怖威胁到接听电话,都由它的雇员负责。所有情报领域都由它的身影:反间*调查,训练新分析员,反黑客入侵,甚至开展“信息战”--试图劝说外国民众认同美国利益。
  截止2009年,通用动力的员工由43300人增至91700人,总收入翻了三倍,与情报活动相关的收入由2000年的24亿美元猛增到100亿美元,占2009年总收入的34%。
  通用动力“向钱进”的哲学是其成功转型的原因。其最大的客户美国政府付给它的薪酬远高于成本,这正是所有追逐利益的企业梦寐以求的。
  与行业巨头不同,中小企业主要提供专业知识,然而他们大多不搞发明创造,而是复制政府的劳动成果。
  比如,2002年6月哈尼·吉尔吉斯在闲置的卧室里创建的SGIS。他最初的盈利方式就是寻找拥有各种专长的人,如工程师、分析员、网络安全专家等,为军队、航天、情报部门提供服务。2003年,该公司收入为370万美元,并成为通用动力的子承包商,拥有一般秘密授权。通用动力十分满意它的工作,帮助SGIS获得绝密授权,更多订单随之用来。2006年,SGIS的收入翻了10倍,达3060万美元,旗下有专司政府订单的员工争取更多合同。
  “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理想的发展领域。保卫国家的需要会始终存在。”吉尔吉斯在电话采访中说。
  据《华报》统计,创立8年后,SGIS收入达1.01亿美元,拥有14间办公室和675名员工。其中拥有绝密授权的人员分布在11个官方情报机构,工作与普通政府人员无异。比如,许多SGIS雇员代替军方人员,服务于五角大楼24/7远程通讯中心。不同之处则是,如果工作出色,SGIS员工兴许能得到一辆租来的深蓝色梅塞德斯敞篷作为奖励。
  最近,一家拥有丰富政治资源的私募投资公司收购了SGIS,希望在政府合同领域大显身手。该公司董事长表示:“我们有目标,五年内赚5个亿。”
  功过是非任评说
  合同工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劣行损害了美国在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的信誉。点燃复仇之火的阿布扎比(AbuGhraib)虐囚事件,部分是合同工所为,其恶劣影响延续至今。“黑水”公司(Blackwater)几名保安以自卫名义在巴格达街头射杀17名伊拉克平民,为僵持5年的伊拉克乱局火上浇油,并成为美国横行霸道的典型事件。
  一名国际问题专家称,战区雇佣的、特别是那些能使用武器的合同工,模糊了“合法与非法使用武力的界限,这正是我们的敌人所希望看到的”。
  国防承包公司MZM为换取中央情报局超过1.5亿美元的合同,向前众议院情报小组委员会主席兰迪·坎宁安(RandyCunningham)行贿,使这为绰号“公爵”的前加州众议员锒铛入狱。保安业务承包商北美阿莫集团(ArmorGroupNorthAmerica)保安在阿富汗被拍到参加色情聚会。
  然而,承包商也推动了战争方式的进步。国家安全局透露,伊拉克战事最严峻的几个月中,阿尔贝里科技术公司创始人、退役军官盖伊·菲利佩利(GuyFilippelli)同国家安全局合作,发明了一种便于发现路边炸弹、减少简易炸弹伤亡的新技术。
  承包商还为无人驾驶侦察机作战提供设计图纸及相关设备。这种侦察机歼灭了最多的基地组织高官,并拍摄了大量监控录像。正是通过12家公司打造的跨国数字高速公路,它才得以将恐怖分子藏身地点的实时数据传回全美各指挥所。
  此外,不少人还质疑:如此多对股东负责的个人加入反恐队伍是否会损害公众利益?政府是否仍保持对这一最敏感领域的控制?
  国防部长盖茨称,国防部需要的是“视之为事业并充满激QING,而不是纯粹为了钱财”的人。
  然而,私人承包商不像政府有工资上限,往往以两倍薪酬挖走资深联邦特工。由于各公司争夺绝密授权持有者的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承包商都狠下血本,比如今年6月,雷神公司就以宝马加15000美金的签约奖励吸引持有绝密授权的软件开发人员。
  企业来势汹汹的挖角使得联邦情报队伍陷入历史最年轻水平。这正是中央情报局的现状:来自114家企业的合同工占整个工作团队的三分之一,约1万个岗位。许多人都是临时工,多为退伍军人或前联邦情报人员;脱离了国家编制,他们不仅干得少挣得多,还能享受联保养老金。

  每周一些大情报承包商还会邀请情报官员与中介公司参加奢华聚会,其他人往往需要付费参加,并借机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负责承包工作的情报官员。
  一位高级军事情报官员担心,后“9·11”时代的国防-情报-企业关系会像自舔式冰激凌,形成自我消费。
  另一位参议院军事委员会资深成员也认为,这一机制已成为“有生命、会呼吸的有机体”,不可能控制或削减。“其中涉及的资金难以想象。造出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能拿它怎么办?它都成了一个就业计划了。”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9 04:5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