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与马尔萨斯理论文章原标题:马尔萨斯幽灵的重现:我们是否再一次面临世界末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16:5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上世纪70年代最近一次的美国食品与石油价格危机来临时,我在伯克莱学生报社(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译者注)的同事跟我说,他和他的同屋室友做了个抉择。如果他必须在肉制品还是咖啡之间做出抉择,他们决定选择咖啡。
     
    这样的选择现在看起来并不那么有气无力——星巴克连锁扩张还没有开始,他当时不过是是在哥伦比亚咖啡和牛肉馅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但这样的选择还是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人的养尊处优。在那个年代,伯克莱几乎天天有骚*,但它们从来与食品无关。
     
    然而,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们被饥馑所折磨。谷物价格不断飙升,稻谷存储直线下降。在埃塞俄比亚和柬埔寨,人们在饥饿边缘,由于食物短缺引起的骚*导致了海尔·塞拉西王朝的土崩瓦解和红色高棉的胜利。

     
    现今历史再次重演。当美国人在抱怨石油价格上涨时,由于食品短缺引起的暴乱正折磨着巴格达、埃及和非洲国家。这样的暴乱导致了海地首相的辞职。中国、印度和印尼等水稻种植国限制粮食出口,运送大米需要装甲车队护卫。
     
    于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1766-1834),再次被召唤。他的理论大体是这样,人口往往以几何倍数增长,人口的增长必定会超过以算术累加计算的食物生产增长的速度。饥馑将是这种不平衡增长的结果。这一理论自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起到1968年的人口爆炸,便一直是现实的和想象中的世界末日景象的基础。
     
    但在,刚刚过去的两百年间,随着工业革命、交通革命、绿色革命和生化革命的开展,马尔萨斯的理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许多专家认为,前几个月的混乱当然不会改变这一进步的进程,但它们确实表明正在出现的难题会是什么样子。
     
    世界的人口增长还从来没有接近超过其生产食品的能力。洛克菲勒大学的人口学教授,也是《这个世界能养活多少人?》的作者乔尔·科恩(Joel E. Cohen)认为,目前来说,有足够多的粮食供应100亿的素食者,但这些粮食大部分被用来喂养牲畜,这些牲口是消耗动物蛋白的越野车,而这些牲口又被世界上的富人所消耗。
     
    从理论上讲,我们有足够的耕地播种粮食以保证全世界人口永不挨饿,因为联合国预计到2060年世界人口增至100亿后就会停止。但成功取决于局部控制;20世纪80年代末,布朗大学的世界饥饿项目提出,当时世界能供养的人口数为55亿素食者,37亿南美人或28亿吃更多动物蛋白的北美人。
     
    即使人口出生率还在增长,许多农学家仍然认为世界能够轻而易举就养活200亿到300亿人。
     
    任何曾搭乘飞机穿越美国的人都会明白为什么说地球可以供养那么多人:它还有很多空地尚未开垦。即使为世界上的全部人口提供人均1000平英尺的生存空间,仅德克萨斯州就能满足。如果人口象曼哈顿人一样摩肩擦踵地垂直生活,他们会有更多的活动空间。
     
    饮用水呢?当它达到150美元一桶时,人类就会往正在消融的极地冰川上架设管道,或象沙特阿拉伯那样淡化海水。
     
    如果你曾乘飞机俯瞰过全世界,你便会发现这一开发潜力的巨大。孟买(印度仅次于加尔各答的第二大城市)有漫无边际的贫民窟,但拉贾斯坦邦也有一望无际的耕地可供开发。非洲腹地广阔但仅有7亿7千万人居于其上,从空中俯瞰几乎完全未开垦。撒哈拉沙漠的南边土地肥沃;赞比西河南岸的气候温和宜人。但它的耕作方式仍是人工锄耕。
     
    正如多伦多大学食品制度专家哈里特·弗里德曼(Harriet Friedmann)所指出的那样,马尔萨斯当时写下他的《人口论》时,他面对的是贫富分化严重的英国,那时的社会分化如同今天富裕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间存在巨大鸿沟:大量的农场主组成的上流社会精英搞“科学种田”,生产出产羊毛和谷物并获取巨额利润。许多自耕农很少能自给自足。于是,农民移居到伦敦贫民窟,之后是海外移民。过去与现在的主要的区别在于,那时候的海外移民是移往大量耕地等待垦殖的殖民地,而现在移民是前往提供工作机会的富裕国家。
     
    马尔萨斯世界很快就人口爆满,但是这个世界农民却蔑视他的预言,摇身成为能量巨大的生产者。毋庸置疑,砍树伐木然后种植基因改进的冬小麦并用约翰·迪尔联合收割机收获是一个残酷的进程,但符合西方的发展模式。比如,我的苏格兰祖先因为英国“科学种田者”(也被称为地主和宗族族长的贿赂者)要在高地放牧更多的羊还被迫成为城里人。历经四代人之后,我成了咬文嚼字的新闻编辑,一面思考要牛肉还是要咖啡,一面天天将就吃比萨饼。
     
    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一个养尊处优的苏格兰美国人没有什么问题,但它对8亿即使在没有骚*的年代也长期为饥饿所折磨的人又是怎样呢?
     
    弗里德曼博士提出,大农业模式导致马尔萨斯论者的不能持久,那就是,大农业极大地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并恶化了环境,以至于它最终会达到一个临界点,饥馑将会因此扩散开来。
     
    其他人强烈反对这一观点。在他们看来,世界的能量没有止境。如果食物变得象石油一样昂贵,我们还可以去开垦非洲,在海洋上建造养鱼场,也可以在摩天楼顶建造无土栽培蔬菜的菜园。但他们将潜在的难题看作是马克思式的而不是马尔萨斯式的:富人攫取了太多东西,包括生物的数量。
     
    现如今,如果美国和欧洲停止对他们的农民提供补就会使贫苦农民开始竞争,这样的竞争不仅可以使他们得以养家糊口,还会降低美国食品的价格和美国人的税负。
     
    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家泰勒·柯文(Tyler Cowen)注意到,全球农产品市场因交易不自由和被愚蠢操纵而臭名昭著。富裕国家补贴农民,而贫穷国家为当地农产品限定价格或当世界市场价格上扬时禁止出口——比如,世界上只有不到7%的谷物用于出口。这样的做法挫伤了第三世界国家成千上万的农民多生产的积极性。他们只种植足够他们自己消耗的食品。只要多生产一点他们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销售。
     
    马尔萨斯论者的末日说对美国人很具吸引力。柯文博士指出,提出末日说“可以让人们提前对恐惧下注(a pre-emptive way to hedge your fear)。为最坏的后果做好准备,这样会你比盲目乐观时更感到安全。”
     
    洛克菲勒大学的柯恩博士将这种对末日说的偏爱视为居心不良:美国人喜爱马尔萨斯是因为他可以使我们免除责任追究。马尔萨斯说问题出在世上有太多穷人。
     
    或者,如果将末日说用于解释当前的危机:世界上有太多的辛劳勤勉的中国人和印度人,而这些中国人和印度人也认为他们应该享受比萨、肉制品和咖啡,渴望在Chez Panisse预定到位子(Chez Paniess是伯克来分校内的一家以只接受本地农产品进行烹饪的高级餐馆,译者注)。中国人和印度人被认为是农产品全球性涨价的罪魁祸首,因为他们,贫穷的非洲人和亚洲人喝不起稀饭,吃不上米饭。事实的真相在于,与日俱增的价格压力在中国和印度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前就存在了。
     
    美国总是慷慨仁慈的,因此解决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会是,“那就请让他们食用豆芽吧”。但它会这样说,“请让他们食用由美国货船运来的受过补贴的美国玉米。”
     
    这样的办法也许需要改变。

相关链接:

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巨大

      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目前,世界市场稻米实际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点,小麦价格创28年来新高。
  居高不下的粮价不仅加剧了各国因石油价格上涨而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引起了社会动荡。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部长齐聚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高级别会议,为期3天的会议将试图找到解决当前粮价危机的“良方”。中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并发言。
  全球粮食安全处于“危急关头”
  这一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粮价“涨潮”,来势凶猛。仅在非洲大陆,预计将有3000万人因为高粮价而面临饥饿的威胁。“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孙政才说,“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粮食需求增长、投机资本炒作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粮价迅猛上涨。”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正处于“危急关头”。孙政才指出,当前世界粮食安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形势,除了受人口增长、土地缺乏、水资源紧缺、投入不足等传统因素制约外,还面临着许多非传统挑战,特别是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粮储充裕价格基本稳定
  2004—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长,去年粮食总产突破5亿吨。预计今年粮食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从而实现首次连续5年增产。当前中国粮食储备充裕,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孙政才在介绍当前中国农业和粮食形势时指出,中国立足国内生产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政府将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加大农业支持,严格保护耕地等农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完全有能力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来保障粮食安全。
  孙政才表示,中国一直坚持为促进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一方面,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向国际粮农机构和一些出现粮食紧急状况的国家提供捐赠和粮食援助;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利用农业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水平。
  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利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孙政才在发言中强调,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温饱需要,利用粮食等生产生物燃料扩大了粮食利用,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有可能引发更多更深远的问题。要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中国将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能源发展道路,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坚持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发展生物质能源。
  中国将调整农业结构和种养方式,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粮食危机不能归咎于发展中国家
  部分观察家将这次全球性粮食危机归咎于发展中国家。对此,孙政才义正辞严:“将全球粮食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或归咎于某个国家的某项政策,既不是事实,也不是建设性的态度。各国积极有效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完全有能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孙政才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评价。
  最后,孙政才提出五点倡议:一是世界各国应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将农业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二是加强农业和粮食多层次国际合作力度,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三是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引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四是本着“共同发展”精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五是完善粮食贸易,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加快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实现合作共赢。(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6日)
孙政才出席“世界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高级别会议 (农业部网站)

     6月3-5日,“世界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高级别会议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举行。中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并发言。
  会议讨论了生物能源和气候变化对世界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就如何应对形成共识,制订了行动计划。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部长出席会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FAO总干事迪乌夫在开幕式上作了主旨发言。
  孙政才在发言中指出,近来,世界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粮食需求增长、投机资本炒做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粮价迅猛上涨。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发展中国家受粮食危机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是加强世界粮食安全的重点所在。当前世界粮食安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形势,除了受人口增长、土地缺乏、水资源紧缺、投入不足等传统因素制约外,还面临着许多非传统挑战,特别是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孙政才在发言中强调,利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温饱需要,利用粮食等生产生物燃料扩大了粮食利用,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有可能引发更多更深远的问题。要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中国将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能源发展道路,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坚持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发展生物质能源。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理念,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的目标。中国将调整农业结构和种养方式,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孙政才介绍了当前中国农业和粮食形势,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2004-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长,去年粮食总产突破5亿吨。当前中国粮食储备充裕,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中国立足国内生产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政府将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加大农业支持,严格保护耕地等农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完全有能力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来保障粮食安全。
  孙政才表示,中国一直坚持为促进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一方面,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向国际粮农机构和一些出现粮食紧急状况的国家提供捐赠和粮食援助;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利用农业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水平。中国在亚非拉一些国家已建成或正在建设20多个农技示范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派遣了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它们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在粮食和农业发展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
  最后,孙政才提出,将全球粮食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或归咎于某个国家的某项政策,既不是事实,也不是建设性的态度。各国积极有效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完全有能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孙政才提出五点倡议:一是世界各国应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将农业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二是加强农业和粮食多层次国际合作力度,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三是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引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四是本着“共同发展”精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五是完善粮食贸易,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加快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实现合作共赢。
  孙部长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评价。
中国农业部长强调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面临多种挑战

     新华社罗马6月3日电(记者杨爱国 尚军)正在此间出席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3日在大会发言时强调,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正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因素的多种挑战。除受人口增长、土地匮乏、水资源紧缺等传统因素制约外,生物能源的发展及全球气候变化也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更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孙政才指出,世界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粮食需求增长、投机资本炒作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粮价迅猛上涨。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发展中国家受粮食危机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是加强世界粮食安全的重点所在。
    孙政才强调,利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温饱需要,利用粮食等生产生物燃料扩大了粮食的利用,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有可能引发更多更深远的问题。要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中国将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能源发展道路,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坚持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发展生物质能源。
    孙政才表示,中国一直坚持为促进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一方面,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向国际粮农机构和一些出现粮食紧急状况的国家提供捐赠和粮食援助;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利用农业技术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水平。
    在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孙政才提出五点倡议:一是世界各国应更重视粮食安全,将农业放到更重要位置;二是加强农业和粮食多层次国际合作力度,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三是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引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四是本着“共同发展”精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五是完善粮食贸易,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加快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实现合作共赢。
    此次会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发起,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或部长级官员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官员参加会议。会议将于6日结束。
     据新华社罗马6月3日电 (记者尚军、杨爱国)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及生物能源的挑战”高级别会议3日上午在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开幕。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和会议东道国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先后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此次会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发起,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或部长级官员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官员参加此次会议。中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会议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生物能源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举行的。
  据新华社罗马6月3日电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3日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提出,国际社会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实施一套“双轨”策略,以应对粮价上涨。
  潘基文说,国际粮价急剧攀升威胁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对全球8亿多贫困人口的影响最为严重。他说,短期内,国际社会应加大对穷国的粮食援助,帮助易受粮价上涨影响的人群渡过难关;同时要赶在今年耕种季节开始前,为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农户紧急提供种子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
  潘基文还说,从长期看,国际社会应解决限制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因素,确保对农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小规模农户的长期投资,并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潘基文指出,到2030年,全球粮食产量必须提高50%才能满足因人口增长等因素而不断增加的需求。他强调,目前的高粮价也为扩大农业投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潘基文同时敦促一些国家取消粮食出口限制和关税壁垒等农产品贸易障碍,以避免助长粮价攀升。他说,面对粮价急剧攀升,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等措施加以应对,但这只会扭曲市场,进一步推高粮价。他呼吁相关国家尽量不要采取此类措施。
  潘基文还说,发达国家应消除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方面设置的关税壁垒和扭曲市场的政策,以尽早完成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
  据新华社罗马6月3日电 (记者杨爱国、尚军)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迪乌夫3日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说,国际社会需采取紧急行动确保世界粮食安全,他呼吁各方为推动农业发展每年投资300亿美元,以避免粮食问题在未来造成各种冲突。
  迪乌夫说,目前全球约有8.62亿人面临饥饿威胁。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应主要依靠提高生产力和增加产量,尤其是增加低收入缺粮国的粮食产量。这就需要各方采取创新措施,包括在拥有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国家与拥有土地、水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他强调,目前世界粮食危机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引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
  迪乌夫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际社会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项目的资金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目前国际社会用于农业的援助资金已从1984年的80亿美元下降为2004年的34亿美元。农业援助在官方发展援助中所占份额也从1980年的17%下降为2006年的3.5%。
  迪乌夫说,他在去年12月已呼吁各方拿出17亿美元资金帮助那些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摆脱困难,帮助它们获得种子和化肥等,但这一呼吁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他强调,在解决粮食危机问题上,各方应停止空谈,加强兑现承诺。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一定要始终做到手中有粮 (新华网)
    2008年5月5日,湖南省邵阳县下花桥镇石联村种粮大户邓再得(右一)重温一张珍藏10余年的“定购粮单”,掏心窝感激政府重视“三农”的好政策。

    邓再得过去每年交纳600公斤定购粮抵交农业税,还要负担各种款项500多元。自取消农业税后,他种粮12亩,年产粮食5000多公斤,每年减少负担款项1200元,还得到政府给的粮补等款600余元。邓再得默默记下了政府这笔情……李爱民摄

    核心提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场国际性“粮荒”正在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益于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足,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相对平稳。只要不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有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有科技支撑能力的稳步提高,中国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长期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一定要始终做到“手中有粮”

    吃饭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国际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粮价上涨、供给偏紧将“普遍化、长期化”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攀升。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预计到2008年末,世界谷物库存将降至4.05亿吨,比上年度减少5%,下降到25年来的最低水平。您对此怎么看?

    孙政才: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的确非常严峻,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可能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

    我感到,这次粮价大涨有几个方面特别引人关注:

    一是来势凶猛。国际粮价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上涨,之后不断突破历史高位。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泰国大米更是从今年1月份的每吨360美元飙升至不久前的1000美元左右。目前,世界市场稻米实际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点,小麦价格创28年来新高。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市场恐慌迅速蔓延,各国为保障本国粮食供应及控制通货膨胀,纷纷采取限制粮食出口、鼓励进口的措施。

    二是成因复杂。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生物质能源加快发展、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地区减产、粮食需求增长而库存减少、投机资本炒作、美元贬值,等等,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价格以及供求关系。这场粮食市场大波动,是世界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推进过程中一系列矛盾的集中反映。

    三是影响深远。联合国有关机构表示,粮价持续飞涨令全球超过1亿人陷入饥荒,已经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食品价格暴涨可能有损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可能演变成真正的全球性危机。各方面普遍认为,这次粮价攀升不是短期现象,粮食将从此告别廉价时代;现在人们对粮食涨价预期加大,粮食价格上涨、供给偏紧将“普遍化、长期化”,从而对世界农业发展带来广泛深远影响。

    看到当前严峻形势,着眼于未来发展,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养活我国13亿人口靠别人靠不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长期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粮”。农业部门一定要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着眼于有效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实现宏观调控“两个防止”的目标,始终坚持把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扎扎实实做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各项工作。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23:2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