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库,即智囊机构,最初也称“思想库”,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严格意义上的智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民间组织。
而美国的智库相当发达。据统计,目前全美大约有2000多个从事政策分析的组织,仅华盛顿特区就有100多个。在美国,智库举足轻重,左右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在美国,智库被号称为“影子内阁”、“影子政府”和“美国的大脑”,由此,可见智库对于美国政治、政策的影响力。智库成员出入政界已成为美国政治的一大特色,一方面智库将精英输送到政府机构任职,由研究者变为决策参与者;另一方面也为在政府换届中的下台官员提供容身之所,从而蓄积了很大的人脉资源。在美国这种浓厚的智库型政治氛围下,对美国的智库加以研究,是我们研究美国政治及政策所必须的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外掀起了中国研究的风潮。美国智库也纷纷开展有关中国的研究和讨论,特别是探索中国作为政治与经济强权崛起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美国各个智库研究的主要议题。美国智库都有哪些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这些“中国通”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研究中国的?他们又是怎么看待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现状的?对于研究中国的学者或者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感兴趣的人而言,美国智库的中国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特殊的视野。
著名智库的中国研究主要通过以下5种途径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
第一,智库研究人员直接到政府供职。美国政治的传统是:政府的部长不是由议会党团产生,高级政府官员也极少来自公务员,政府的高级管理人才大多来自精英荟萃的智库。反过来,当政府高级官员挂冠退隐之后,智库也是他们重要的落脚点。自从智库体系产生以后,美国的智库就与政府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将其戏称为“旋转门”,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是如此,今天的布什政府表现得更加明显。智库的“中国通”跑到政府供职,其对华观点和想法会自然而然地被转化成对华外交政策。
第二,出版刊物、著作或提交报告。智库大多有自己的刊物,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评论》、卡内基基金会的《外交政策》、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华盛顿季刊》、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外交》双月刊等。除了刊物外,智库的“中国通”还经常出版著作或向政府提交对策性的建议报告,建议报告被政府采纳的几率被用来当成衡量智库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一流智库的建议报告往往针对性强,准确性和可信度也高,备受美国总统的青睐。
第三,利用大众媒体形成舆论。几个每个大型智库都设立了专门的公关部,负责与全世界各大媒体的沟通和联络。有些智库甚至设立了全天24小时开通的“媒体热线”。智库研究人员借助大众媒体,发表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引发公众关注,形成公众舆论,从而间接影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在利用媒体方面,卡内基基金会做得非常到位。该基金会最近开设了中文网站,并发行网上中文月刊《卡内基中国透视》,刊登基金会与美国重要学术刊物关于中国的研究论文,这在美国智库中当属前所未有之举。
第四,为政府释放政治信号。美国政府往往喜欢通过智库这个管道来放试探气球,为一些重要的对华政策的出台做准备。2002年5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就美国的对台政策做了表态。他按照布什的授意宣布“美国不支持‘台独’”,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一个阶段以来布什政府调整对台政策的重要标志。2005年9月,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在著名智库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题为《中国往何处去:从会员到责任》的演讲,首次公开提出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一时之间引来国际媒体热评,认为以鹰派为主导的布什政府即将对对华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第五,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美国智库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往往是冠盖云集,来自美国政府各要害部门、学术界、其他著名思想库、主要媒体的代表以及各国驻美外交官齐聚一堂,热烈的辩论之后往往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对政府决策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库推动的独立于政府外交以外的“二轨会谈”往往成为政府对华政策的幕后推手。
可以说,美国智库对中国的研究关系重大,尤其是一些一流智库,其研究成果和观点立场直接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决策,影响到中美关系,以至于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的决策过程。因此,以下编者希冀对几个主要智库的中国研究作一番梳理,以帮助读者和网友理解不同智库的中国研究的立场,以及其对美国政策及中国决策的影响。
大体而言,美国智库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四种类别:即政府背景型和半政府背景型智库、大学背景型智库、独立的民间研究机构、党派背景型智库,除此就是各个领域的行动组织。以下,编者将主要以此维度对美国的智库及行动组织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政府背景型和半政府背景型智库
★ 威尔逊国际学者交流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威尔逊国际学者交流中心附属于国会。其是为了纪念美国第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美国国会于1968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的。其与其他以影响决策的为目的的智库不同,其更像是一个不同背景的学者、官员和商界人士交流的平台。威尔逊国际学者交流中心对决策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另一方面,其通过学者间的思想交锋来影响政策,这种影响又是长期的。
关于中国的研究,威尔逊国际学者交流中心主要分布在亚洲研究项目和中国环境论坛。亚洲研究项目主任是罗伯特·哈萨维,其长期从事美国外交史、南亚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研究,并曾长期在国会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另一个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专家是林冈。其是20世纪80年代由大陆赴美留学的学者。后曾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地任教,研究领域是中国问题、台湾问题、中美台三边关系问题等。中国环境论坛是威尔逊国际学者交流中心在中国研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板块,其积极制定项目,推进中美学者、政策制定者、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中国环境论坛的协调人是詹尼弗·特纳。
由于威尔逊国际学者交流中心本身不以影响决策为目的,因此,其政治倾向并不是很明显。往往其随着访问学者的研究方向而变化。
网址:http://www.wilsoncenter.org/index.cfm
★ 兰德公司(Rand)
兰德公司是美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战略思想库,其正式成立于1948年。尽管与一些老牌智库相比,兰德公司的成立虽不算太早,但它却是第一个真正被称为“智库”的机构,着重完成政府研究合同。几十年来,兰德公司与美国政府尤其是美国军方的关系极为密切。兰德公司提出的许多重大建议主张都被美国政府所采纳或参考。
早在冷战时期,兰德公司研究的重点就放在前苏联和中国身上,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譬如像其关于中国研究最著名的例子是其关于朝鲜战争中国是否出兵的预测;1989年****后,兰德公司又发表报告指出,不要搞单方面的经济制裁。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瞩目,兰德公司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大大加强。近十几年来,兰德公司关于中国的研究报告发表了很多,内容涉及中国的国家战略、能源问题、科技水平、美国对华政策、台湾问题等各个方面。
网址:http://www.rand.org/
★ 美国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美国和平研究所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其与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关系密切,官方背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其扮演的是美国政府的“政策研究室”的角色。
而亚洲、太平洋事务是该所的强项。譬如像理查德·所罗门就长期担任美国政府负责亚太事务的高级官员,其是一个中国通。总的来说,和平研究所对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特别是制定亚太和中国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该所的职责是向美国政府出谋划策,因此,要求其主张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有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所以,总的来说,该所可以列入中间派的行列。
网址:www.usip.org
★ 防务分析研究所(THE 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
防务分析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隶属于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的军事研究机构。其在美国政府高层尤其是五角大楼的高层官员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对美对外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属于军事战略层面的。
对于中国研究,该所关注到中国的崛起是影响力量平衡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出现不确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侧重研究美国及其在东亚的盟友之间潜在的不同看法,并描述该地区的核前景,确定可选择的未来。
网址:www.ida.org
★ 海军分析中心(The 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是美国研究军事安全问题的重要专业智库。该中心名义上是一个非盈利性私人组织,但实际上与美国军方关系密切,受美国海军部领导,由美国联邦政府赞助的研究发展中心。其与兰德公司相仿,都是作为民间研究机构服务于政府防务部门,专门为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进行政策分析、作战研究的科研机构。
目前,海军分析中心对华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研究中心”和“亚洲项目部”内。近年来,亚洲项目部十分活跃,与中国的相关机构联系密切,该项目部的主人是麦德伟,副主任是冯德威,他们都是美国军方著名的中国国防问题专家。
网址:www.can.org
★ 亚太安全研究中心(The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亚太安全研究中心是美国国防部下属、直接向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负责的一家智囊机构。近年来,由于该研究中心的学术观点多与布什政府的主流相悖,被认为有“亲北京倾向”,是“亲北京思想的乐园”。
该中心的对华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安全研究学院。伊丽莎白·范·威·戴维斯博士和美空军上校詹姆斯·希尔斯专门从事中国问题的研究,莫汉·马利克博士负责亚洲地缘政治及中国问题的研究,研究部的丹尼·罗伊负责中国安全问题的研究。从总体上看,该中心对华政策基调较为积极和友善。
网址:www.pao@apcss.org
(二)大学背景型智库
★ 史汀生中心(Henry L. Stimson Center)
史汀生中心是美国重要的超党派,但与国会和政府联系紧密的自由派智库,并以浓厚的军事背景为其鲜明的特征。近年来,史汀生中心加强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台湾问题的研究,是美国智库中颇具影响力的“年轻成员”之一
网址:www.stimson.org
★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简称为胡佛研究所,是一个保守派思想库,素有“右翼思潮的思想库”之称。该所在对共产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此外,还侧重于研究世界上文明冲突对政治经济造成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立场,而且这种立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此,台湾政府多年一直为该研究所提供捐款。
胡佛研究所目前的对华研究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分析中国的内政外交。尽管911后,其对华态度相对温和,但总的来说,其仍主张向中国输出美国价值观,将中国纳入21世纪大国安全框架;其对中国国内的改革存在疑惑;认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竞争,主张扶持中国国内主张民主自由的力量;承认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认为中国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同时认为有些问题还待进一步探讨,如中国领导人的思想改变程度。
胡佛研究所中国问题的主要专家有:拉蒙·迈尔斯,莱曼·米勒,亨利·罗恩,托马斯·梅茨格,劳伦斯·劳。
网址:www.hoover.org
★ 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外交政策研究所成立于1955年,当时附属于宾西法尼亚大学。1971年脱离大学成为独立的研究所,但目前与宾大关系密切。在政策上其倾向于现实而温和的保守主义。
总体而言,其对华政策观比较务实,其主张维持台海现状,在两岸间采取平衡政策,并注重对中国国内形势和历史传统的研究,试图从中寻找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因素。
该所在中国问题的研究方面的主要人物有雅克·德莱尔,埃弗里·戈德斯坦和琼·托伊费尔·德雷尔。
网址:www.fpri.org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建于1955年,是美国东亚研究、近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先驱,现在已发展为以历史为主干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机构。其对华研究涵盖了各个方面:不仅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历史、社会状况,而且还对其中所涉及的细节和边缘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该中心有着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挂钩的研究方向,而且,加上其良好的学术声誉,使其对美国对华决策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早在尼克松访华前,保守派就称哈佛的中国通为“绥靖派”。这些学者长期以来都主张中美之间应该用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取代军事上的冲突。而现阶段,其学者则能从美中关系的现实出发,主张对华接触,支持“一个中国”政策。该研究中心主要中国问题的专家有:罗伯特·罗斯,阿瑟·霍尔库姆,詹姆斯·汤姆森,默尔·戈德曼,保罗·科恩,伊丽莎白·佩里,傅高仪,罗德里克·迈克法夸尔。
网址:www.fas.harvard.edu
★ 乔治·华盛顿大学埃利奥特国际关系学院
乔治·华盛顿大学前身为哥伦比亚学员,成立于1821年,1904年为了纪念乔治·华盛顿而改名。该校国际关系研究传统源远流长。
至于中国方面的研究,目前,哈里·哈丁(何汉里)和戴维·香博领导下,旗下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问题专家,俨然成为美国民间研究中国问题的重镇。其下的西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其前身为中国——苏联研究所。该中心拥有世界级亚洲研究的师资力量,新生代的如哈里·哈丁、戴维·香博、布鲁斯·迪克逊、迈克·望月等,老一代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如吕西安·派和马丁·怀特。
该中心无论是学术观点还是政策建议,都属于主流派中的温和偏左,从其性质来看,总体上是带有较明显的自由派色彩的学术和政策相结合型的智库。其与中国的相关机构已经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和政策交流的管道。
网址:www.gwu.edu/~elliott/
★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 Studies)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成立于1949年,是纽约地区研究东亚问题的重要的科研机构,也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和当代中国研究基地之一。其强调将历史和当代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从学术角度研究东亚历史和当代问题。其不擅长于提出问题的对策,而是着重分析问题,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有限。但近年来,其逐渐加强对当代东亚问题的研究,随着黎安友等当代中国问题专家的崛起,其在美国政界的影响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其主要的对华研究人员有:黎安友、白思鼎、吕晓波等。
网址:www.columbia.edu/cu/sipa/regional/eai
★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原隶属于乔治城大学,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智库”之称,其与石油财团关系密切。近年来,其加强对亚太、大中国地区的研究,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相对缓和,是对共和党政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智库之一。
在对华研究上,中心下面的“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亚洲研究项目”、以及“费和中国研究讲座”都有涉及。该中心主要的中国问题专家有坎贝尔、季北慈、孟杰慕、米德伟和邦妮·格拉泽。总的来说,中心借助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顾问的影响力以及研究人员的雄厚实力,在中国问题研究上一直占领美国智库的前沿地位,并通过频繁的学术交流和互访与两岸三地都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和认识关系。研究中心与台湾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中心在“美日台”三方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第二轨道互动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坎贝尔则是互动的牵头人。
网址:http://www.csis.org/
(三)独立的民间研究机构
★ 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布鲁金斯研究会是一所独立的非盈利组织,其致力于做出独立性研究,为决策者、新闻媒体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因为该研究会的规模之大、历史之久远、研究之深入,因此,其被称之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尽管该学会自称遵循“独立、非党派、尊重事实”的研究精神,但由于其历史上与民主党关系密切,被称为“民主党人的流亡政府”,其是一个“自由派”的智库。
作为最老牌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很早就有中国问题研究,但附属于东北亚研究中心。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任院长何汉理在布鲁金斯学会曾经工作过10多年,是布鲁金斯学会对华政策研究的一张王牌。
2005年4月,布鲁金斯学会将中国问题研究从东北亚研究中心剥离出来,设立了“中国研究项目”,并任命老牌外交家贝德为第一任项目主任,与高级研究员、华裔资深学者黄靖一起打造全新的中国研究格局。在此以前,布鲁金斯学会已经聘任美国前在台协会理事会主席卜睿哲主持东亚研究项目。去年美国大选之前,又邀请克林顿时期的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主任、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再次担任高级研究员。虽然从人数上看,该研究项目的规模目前还不是很大,但布鲁金斯学会的卜睿哲、布瑞拉德、斯坦伯格、和欧汉龙等学界大腕都是“中国通”,这个美国头号智库研究中国的实力十分强大。
网址:http://www.brook.edu/
★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是美国名列前茅的自由派思想库。同时,它也是美国著名的主流思想库。从政治观点和倾向性来看,该基金会的思想倾向属于典型的“中间派”。
2003年,其建立了独立的全美智库中规模最大的“中国研究项目”,致力于中国内政外交、发展前景与中美关系的研究。该项目试图把中国改革和安全问题纳入一个大的框架,反映出中国变革的动力及含义。
基金会与中国国内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大量研究工作,为美国决策者深入了解中国的变化,确定适当的对华政策提供重要咨询。同时,它还开设中文网站与发行网上中文月刊,刊登基金会与美国重要学术刊物关于中国的研究论文,这是美国智库的首创。而且在提供有关中国研究的信息量方面,卡内基基金会是其他研究机构所望尘莫及的。
卡内基的中国研究项目阵势强大:由基金会总裁马秀丝女士亲自担纲,华人学者裴敏欣担任中国项目主任,成员还有前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史文、美国前财政部高级官员与世界银行驻北京高级经济学家盖德堡和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公室顾问熊美英等。此外,其主要涉华学者还有罗伯特·卡根、安德鲁·库金斯和山迪·卡莱索。卡内基基金会网站曾这样骄傲地宣称:“基金会拥有全美智库中规模最大的中国研究项目”。
网址: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
★ 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
传统基金会是美国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保守派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之一。其开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研究模式,被称之为“鼓吹型智库”,它不仅有明确的思想,还以推销这种思想为己任,较之以往的智库更为政治化,是对共和党政府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
基金会关于国际问题的核心研究部门是戴维斯国际研究所。其下设有亚洲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和经济中心、华盛顿亚太媒体圆桌会议三个部门。其对华政策研究成果丰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始建于1982年的亚洲研究中心。1999年,中心负责草拟的传统基金会“对华原则保守声明”,获得全美保守派智库和公共政策组织负责人的联署,成为定义保守派对中国、对亚洲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网址:www.heritage.org
★ 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外交关系委员会是对美国政府最有影响力的无明显党派倾向的智库之一。自其创立以来,一直集中体现美国东部财团利益,推行“眼光向外”的全球外交路线,致力于向美国政府提供政策理念和具体战略。不管什么党派掌权,历届美国政府包括总统在内,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委员会成员,使得其可以不顾政党更迭成为美国政治圈“铁打的营盘”。
在中国问题上,其一直注重同中国的关系,曾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的重要中介力量,并积极主张21世纪与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进一步发展关系。总体而言,其对华态度积极,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并将外交战略的重点放在亚洲秩序的建设上。在人权问题上,委员会多数成员主张美国应支持中国内部力量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人权状况。但同时,委员会还在军事现代化、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对中国存在偏见。
外交关系委员会中国问题专家主要有: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孔杰融(Jerome A. Cohen),亚当·西格尔,艾里克·赫金鲍塔姆。
网址:http://www.cfr.org/
★ 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大西洋理事会,是美国政府较为重视对华研究的主流智库之一,曾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譬如像著名的“十年报告”就是该理事会所撰写发表的。大西洋理事会的主要中国问题专家有:文厚(Alfred D. Wilhelm, Jr.),孔邦尼,班宁·加瑞特,理查德·尼尔森。
网址:http://www.acus.org/
(四)党派背景型智库
★ 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简称美国企业研究所,是美国最大和最重要的智库之一,也是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机构。该所的保守立场使之与共和党渊源较深,被称为共和党的“流亡政府”和“影子内阁”。近年,其立场有向中间靠拢的趋势,对国会和政府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
研究所的亚洲研究项目是研究亚洲和中国问题的主要阵地,该项目的主人是林蔚,有5名常驻学者。其关于中国研究的重点课题是:解放军的军事力量、台湾民主化、两岸关系以及中国政治经济改革。此外,企业研究所与台湾关系十分密切。
研究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有林蔚、李洁明(James R. Lilley)、迈克尔·莱蒂。
网址:http://www.aei.org/
★ 布鲁金斯学会(见上)
★ 卡都研究所(CATO Institution)
卡都研究所是以鲜明的“自由至上主义”思想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著名思想库。也正因为此,其在意识形态上比较强硬。反映在涉华研究上,卡都研究所的学者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普遍持不友好的态度,与此相对应,对台湾地区的“自由市场、民主政治”体制却赞赏有加。
网址:www.cato.org
(五)行动组织
★ 亚洲基金会(The Asian Foundation)
亚洲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非官方机构,基金会在亚洲的项目包括治理与法律,经济改革与发展,妇女发展和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与亚洲的关系。成立50多年来,基金会致力于与官方和非官方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共同支持领导能力培养,机构建设,合作交流以及政策研究等工作。基金会自1979年开始在中国设立项目。
亚洲基金会中国办事处主要开展一些项目,帮助并支持中国的法治发展进程、地方政府改革、非盈利机构的发展、妇女权利的维护以及建设性中美关系的构建等。
网址:http://www.asiafoundation.org/
★ 福特基金会(the Ford Foundation)
福特基金会是美国最大的基金会,是一个私人慈善性机构,创始于1936年。总部设在纽约,目前在全球25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其宗旨是“强化民主价值观,减少贫困和不公、促进国际合作和人类进步”。最初的资金是由福特家族亨尔.福特和埃德瑟尔.福特作为赠与和遗产提供的福特汽车公司的股票,它通过经营多种多样的投资组织来为基金会的项目和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它和福特家族或福特公司脱离关系已经多年。该基金会主要通过资金资助和项目进行活动。
自60年代末以来,福特基金会一直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提供赠款。1979年以后,基金会开始直接资助中国的学术机构和相应的美国机构进行交流。80年代,基金会在中国的合作活动扩展到一些重点大学、国务院和部委的研究所。1988年1月,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中国项目的确定由该办事处负责。
网址:http://www.fordfound.org
★ 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
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是由前美国总统卡特在1982年创立的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卡特中心位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隶属美国南方名校爱墨蕾大学(Emory University)。 卡特中心的宗旨是为和平奋斗,与疾病抗争,打造希望。其主要采取项目方式推动其宗旨。
卡特中心的“中国项目”成立于1998年3月,并一直与全国人大和民政部合作推动中国基层选举的程序化,多次参与举办对培训基层人大代表、村民选举官员和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培训,在吉林、福建、湖南、陕西、重庆和青海六个省建立村委会选举计算机信息系统,多次组织国内人大、民政官员和学者观摩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选举,先后在北京于协作单位合办两次大型国际论坛(“村民自治和社会变迁”和“中国政治文明于政治现代化”),一次村民自治与政治改革全国征文比赛,参与修改、编辑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选举规程》、《村民自治论丛》和《当代中国农村选举与治理观摩丛书》,并维护和更新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和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网址:www.cartercenter.org/homepage.html
★ 洛克菲勒基金会(the Rockefeller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er)
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于1913年,由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在纽约正式注册。从成立至今,其坚持最初的捐赠传统,关注点始终是教育、健康、民权、城市和农村的扶贫。
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个名字在我国知名度甚高。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可分为两部份。20 世纪前半期的一大举动就是建立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自 1916 年至 1947 年的 32 年间,该基金会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协和的拨款总额为 4465万美元。其他方面的资助包括:帮助创建自然科学的诸学科,如生物、化学、物理、地质、考古、遗传学、农业科学和植物学;推动乡村建设,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帮助创建社会学(包括人类学),帮助中国学者与西方的交流,其持续资助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1949 年前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所。
在中国局势动荡的很多时间里,基金会仍然对中国给予了帮助,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它根据当时的条件和需要,以最可行的方式,对迁往内地的学术机构进行帮助。如由基金会拨款给有关大学,由大学出面邀请一批中国著名学者到美国讲学一年,在此项目下应邀的学者包括罗常培、冯友兰、梁思成、费孝通等十几位教授。
改革开放后,洛克菲勒是最早恢复与中国合作的基金会。它的工作不是以国别分,而是按领域分,而它所一贯关注的重点——农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无一不是中国急需的领域,现在,它在中国的合作单位相当广泛:农科院、中科院的农业政策研究所、在杭州的中国全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技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及一些地方研究所和机构等等。
网址:www.rockefeller.org.
参考资料:
本文内容参考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出版的《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3年8月)及各智库网站。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