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vy, Richard. 1995. “Corruption, economic crim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reforms: the debate in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3: 1-25.
每一个社会都存在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腐败,但是每个社会的群体对腐败的看法各不一样。Levy研究了中国的不同社会群体对腐败的看法,这些群体包括中国政府、1989年以来的民运人士、改革派以及倾向于计划经济的保守派。
官方对腐败的态度
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把腐败定义为政府官员利用职务非法获得公共物品的行为。尽管中国领导人对腐败的根源在意见上有分歧,但是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根除腐败。邓小平1979年阐述腐败是在改革和社会主义之外的、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这个观点自此成为党内的共识,这也意味着解决腐败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另外,官方舆论也呼吁,为了与腐败作斗争,必须不断改革法制系统以适应改革所带来的新形势。一些党刊的评论也提出应该解决腐败的制度成因,比如价格双轨制以及国企的铁饭碗制度。
1989“民运分子”的态度
在民运人士的著作中,他们理想化的认为民主与控制腐败有着联系,他们认为腐败的根源在于党国体制,腐败的根除需要体制的转变。很多民运的组织都支持改变体制的运动,因此Levy认为民运人士对于腐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保守派的观点
保守派支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政策,因此他们强调腐败的阶级特性,认为经济犯罪是对国家控制经济的一个挑战。腐败的产生是由党内和党外一小部分资产阶级支持经济自由化而造成的。保守派尤其指摘非党政官员即企业家的腐败。尽管他们的立场与民运人士的立场相反,但是这两类人群都认为腐败实质上是两个阶级间的斗争。
改革派的观点
改革派对腐败的根源及解决腐败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看法:分配系统的不公、市场的不完善、亟待分析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并研究解决办法。第一方面的看反认为目前的由政府分配奖金、粮食供应及住房的做法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关于市场不完善的看法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腐败是政府官员滥用权力造成的,他们认为改革应该不断深化,有人认为反腐的关键是政企分开,也有人认为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解决经济改革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如果腐败有利于促进市场发展,那么不必阻止腐败。第三方面的观点认为腐败和逃税有助于在经济转型中从个体制向私营制的转变。
对中国腐败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中国领导人已经不再纠缠于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同时认为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会威胁到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的总体特性。但是如果中国的领导人对资产阶级的出现缺少正面对待的话,那么中国政府将很难制定有效的政策来解决由于资产阶级的出现而造成的一些问题比如腐败。改革派认为中国可以在严控政治的情况下改革经济,因此他们觉得尽管腐败是不良现象,但也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可以接受的一个后果。
中国各类人群和集团对腐败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他们世界观的不同。腐败在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的领导人中既有改革派又有保守派,他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政策上的不一致,也造成他们既无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也无法在资本主义的理论下解决腐败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