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市农科院办公室副主任张凡、竹溪县农业局统计股股长卫书杰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从遥远的非洲厄立特里亚回到家乡。回想在非洲的300多个日夜,两人感慨良多。
一
1993年独立的厄立特里亚,总人口约5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1.5%,80%的收入依赖农业。 独立后,厄立特里亚又与邻国埃塞俄比亚发生战争,双方紧张关系迄今仍未解除,人民备受战乱和贫穷困扰。
去年7月21日,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全面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厄立特里亚项目,决定选派20名青年志愿者,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7名。经过层层筛选和综合能力测试,张凡和卫书杰从百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去年10月29日,中国第二批赴厄立特里亚志愿服务团出征仪式在武汉举行,两人在仪式上宣誓,进行一年的志愿服务,担任农业指导工作。随后,他们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在北京登机直飞埃及开罗,后从开罗转机抵达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
今年36岁的张凡,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先后从事测土配肥,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亲繁、制种、技术服务等工作。今年40岁的卫书杰,长期从事农业植保工作。
他们到达非洲之前听说,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是一座“坐落在丛林与鲜花中的城市”。到达阿斯马拉的次日醒来,他们看到的是火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高大的棕榈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异国风情让他们至今记忆犹新。厄立特里亚的城市建筑与欧洲相似,街上有许多酒吧,市中心还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基督教堂。过往的行人显得悠闲而有礼貌,在十字路口,人与人、车与车、人与车都能互相谦让,特别是汽车,一般会让行人先通过,这些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接下来,他们初来的新鲜感一扫而光。由于首都阿斯马拉海拔2000多米,干旱少雨,一年中除6-9月外,其它月份几无降雨,外来人员一般很难适应。城市里没有自来水系统,居民吃水靠汽车送,生活十分不便。鱼和肉按计划供应,饮用水尤其匮乏。不到两天,志愿者们就全部口腔溃疡,嘴唇干裂,陆续出现高原反应。
志愿者抵达厄立特里亚数日后,直到11月中旬,厄立特里亚方面才陆续为他们分配工作。此次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7名援非志愿者被安排在厄立特里亚的不同地区工作。张凡、卫书杰和华中农业大学教师刘迪被安排在位于厄立特里亚南部的一个省会城市曼得法拉。曼得法拉是南方省的首府,说是首府其实与国内的小镇差不多大,一条自北向南的柏油路穿街而过,其它的街道都是泥土路。
二
一到工作地,他们就向曼得法拉农业厅申请了一块中国农业展示田,在这里进行四季豆、黄瓜、小白菜等10多种当地没有的蔬菜品种种植推广,协助当地农业厅植保专家搞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以前一直听说非洲地区经济落后,生存条件艰苦,真正踏上厄立特里亚的土地后,才发现那里的贫困远远超出想象。”张凡告诉记者,厄立特里亚经济极为落后,物资极度匮乏,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经常遇到很多在国内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
张凡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资金购买化肥、农具等必须的生产资料,用从国内带来的种子,开展中国玉米高产示范和蔬菜品种展示。在玉米高产示范区,张凡采用国内的“宽窄行”栽培方式,细致进行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使玉米新品种堰玉18号每公顷产量达7000公斤。同时,张凡所采集的物候期、植株性状、果穗性状等数据,为当地引进和推广玉米新品种提供了参照。在今年8月3日南方省农业厅召开的展示会上,志愿者们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中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及豇豆、四季豆等中国蔬菜的栽培技术等,开拓了当地技术人员的视野。
在工作中,张凡发现玉米品种老化、栽培方式粗放等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便以书面形式向南方省农业厅建议加大新品种选育、引进力度,建立一套科学的品种筛选和评价体系,并将5万多字的资料《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翻译成英语送给当地技术人员。张凡的建议,引起南方省农业厅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
“那里连一根竹竿都很难找到。”张凡回忆,有一次,为了找种植四季豆要用的竹竿,他们跑了几公里,最后在曼得法拉省农业厅长的帮助下才解决了问题。
三
“那里的贫困超出想象。”卫书杰和张凡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卫书杰介绍,他们去的时候,首都阿斯马拉惟一的啤酒厂已停产半年,为的是省下粮食供应国民食用。即便这样,市场上还是隔三差五买不到粮食。有些志愿者尝试在街上和当地居民交流,但厄立特里亚人夹杂着浓重地方口音的英语,并不容易听懂。这个国家3/4的人平时使用当地语言——提格雷尼亚语,只有文化程度稍微高一点的人才会说相对标准的英语。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可是当地居民的热情给了我们很大的工作动力。”卫书杰说,刚去时,当地人一看到他们就竖起大拇指,大声朝他们喊:“China!China !Good !Good(中国,太棒了!) ……”开始大家还以为只是个别人见到“老外”好奇,其实是他们的工作热情得到了厄立特里亚人的尊重。
作为农业植保志愿者,卫书杰根据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先后就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盐碱地改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与南方省农业厅有关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并深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卫书杰向厄立特里亚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中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情况和有关农作物病虫害的先进防治技术,使他们认识到,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离不开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的综合管理。
卫书杰利用从国内带来的种子,认真开展蔬菜、玉米的种植示范。通过试验、观察、筛选,他编写了适合当地种植的豇豆、四季豆、黄瓜、小白菜等蔬菜品种的技术资料,得到南方省农业厅领导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
厄立特里亚人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有一次张凡和卫书杰在首都阿斯马拉一家旅馆住宿,次日去旅馆餐厅吃早餐,老板在餐厅放起了《茉莉花》、《阿里山的姑娘》等韵味十足的中国音乐。尽管早餐比较简单,并且供应量十分有限,但旅馆方面还是特意提供了中国人喜欢吃的鸡蛋。听说当天有一名志愿者过生日,旅馆工作人员还特意将餐桌拼在一起,并找来音响,让他在异国他乡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平日里走在路上,当地居民哪怕骑的是自行车,只要看到他们都会立即停车,提出载他们一程。 “这些年中国的无私援助,使厄立特里亚人对中国有一种普遍的好感。”
卫书杰回忆,2010年2月,他与农业厅的同事一起到北红海省的一个农场参观学习,有幸去了厄立特里亚的海滨之城——马萨瓦。马萨瓦是北红海省的首府,是厄立特里亚的重要港口城市。马萨瓦老城就像一个四面环海的村落,一些老式的欧式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很多小孩在屋前悠然自得地玩耍。这些小孩见到他们连说:“China good!(中国,太棒了!)”这让他们很感动。
“在这一年的工作生活中,既有生活的艰辛又有工作的欢乐,我们感受到厄立特里亚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平和的心态,同时也感到个人力量的微薄。”张凡说,厄里特里亚暂时还很贫穷、落后,工业、农业、交通等行业都不发达,特别是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厄立特里亚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海洋资源、勤劳的人民,他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来到这块热土地上,奉献自己的爱,为厄立特里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的妻子既要上班,还要每天接送孩子,寒暑假期间孩子只能独自呆在家里。当地的电信设备很差,基本无法通过电话和家人联系,网络也非常不稳……”在非洲被强烈紫外线照射得皮肤黝黑的张凡,一年瘦了5公斤,除了对亲人心存愧疚外,他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援非选择。他在工作日志里写道:“一年的援非志愿服务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为自己能在那里贡献微薄力量感到自豪。 在厄立特里亚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我深深感到要让更多的非洲人民了解中国,特别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援非的真心实意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闻链接
2006年11月,胡Jintao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今后3年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从事汉语教学、医疗卫生、农业科技、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职业教育、工业技术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2009年7月21日,共青团湖北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全面启动2009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厄立特里亚项目,选派20名青年志愿者:其中中学计算机教育10名,体育教育3名,农业技术推广7名。
2009年10月29日,中国第二批赴厄立特里亚志愿服务团出征仪式在湖北武汉洪山礼堂举行,**湖北省委常委张昌尔为服务队授旗,共青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皮钧、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朱忠华、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丁小强、副书记陈正祥等出席出征仪式。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