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中非合作论坛十周岁。佛得角驻华大使说,这一论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的越洋携手,它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的创新模式。
“中非合作论坛应对新挑战,建立新平台,启动新对话,落实新措施。”佛得角驻华大使儒利奥·德莫赖斯在接受本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中非合作论坛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来自50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国家的代表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形成决议,然后按照一致的步调共同行动,这很不寻常。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机制,旨在加强平等磋商、扩大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这一论坛目前有50个成员国。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中非合作论坛的首要优点是交流机制先进。”德莫赖斯说,中非合作论坛已经建成三级运转机制:论坛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高官级后续会议及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的高官预备会分别在部长级会议前一年及前数日各举行一次;非洲驻华使节与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此外,2007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正式启动。德莫赖斯认为,通畅的信息交流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成功的根本保障。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非贸易发展迅速,而且“这一发展还会增速。”德莫赖斯说。中非合作论坛为成员国带来了切实的好处。据中国商务部报告,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33.6%,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模式下,小国家能够受益于大论坛。”德莫赖斯说,“在这个论坛里,国家不论大小,发言权平等,利益共享。佛得角虽然是小国,但在这个论坛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佛得角是大西洋中部的一个袖珍国家,陆地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万左右。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与佛得角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37.3%,超过1550万美元。德莫赖斯认为,中非合作论坛对于双边贸易的积极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文化是人民交往的牢固纽带。“为了加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佛得角的‘郭兰英’来到中国献唱。”德莫赖斯说。佛得角的“郭兰英”名为切萨里亚·埃沃拉,是佛得角的国宝级歌手。因为上台表演总是不穿鞋子,她有“赤脚歌后”的美誉。在上海世博会佛得角国家馆日前夕,埃沃拉来到中国,并在上海和北京一展歌喉。德莫赖斯说:“我是佛得角驻中国的大使,切萨里亚则是佛得角派驻世界的大使。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我们欢迎中国的孔子学院落户佛得角。”德莫赖斯说。在中非合作论坛的促进下,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在规模、形式和数量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5年12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落户后,孔子学院在非洲大陆遍地开花,犹如一座座桥梁,为中非人民的交流和互相理解提供了方便。
德莫赖斯最后总结说,中非合作论坛增进了中非互信,深化了友谊,作为国际合作的创新模式,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推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