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间,中国对非援助规模增长了10倍;
10年间,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10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投资兴业……
由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携手创立的中非合作论坛已经走过10年历程,日益成为中非加深友谊的桥梁、加强合作的平台,其累累硕果广泛惠及双方人民。
援助新机制惠及所有建交非洲国家
非洲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千年更替,世纪之交,通过2000年10月10日诞生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与非洲国家就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进行集体磋商,使得中国对非援助规模快速增长,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惠及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
——在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免除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0亿元人民币的政府债务,这是中国首次宣布集中免除受援国对华政府债务。
——自2003年的第二届部长级会议起,中国政府陆续宣布为非洲培养、培训各类人才,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到2012年将累计为非洲培训4.5万名各类人才。
——在第三、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先后宣布了涉及免债、医疗、教育、促进投资等新老8项举措,集中在非洲国家迫切关注的国计民生领域,既立足于解决非洲国家的实际困难,又着眼长远提升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促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司长钟曼英9日在此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创立十周年”专题发布会上表示,去年中国政府宣布的进一步加强中非务实合作的新8项措施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她表示,经过过去10年来与非洲国家的沟通与合作,中方积累了相关经验,相信新8项措施未来的落实将更加顺利。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务实互惠 中非经贸合作步入快车道
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确立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也使得过去的十年成为双方经贸合作全面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从传统的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到机械设备、汽车、通讯电子产品,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在非洲广受欢迎,而自非洲远道而来的原材料、特色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对比论坛成立之初的2000年,2009年中非贸易额从106亿美元增长到91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已达612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全年有望超千亿美元。
在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引导下,中非双向投资也连上新台阶:中国每年对非直接投资从2.1亿美元增长到14.4亿美元,累计在非洲设立境外企业2千余家,在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达到81.4%;非洲对华直接投资从2.8亿美元增长到13.1亿美元。
中国企业通过在基础设施和资源能源领域的投资合作,帮助非洲国家走出“资源富集而发展落后”的悖论,将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切实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
商务部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表示,中国企业在经营中普遍注重环保和安全质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属地化经营,促进东道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末中国对非投资合作企业直接雇佣当地员工30万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马来西亚等国企业合作开发苏丹石油资源,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使这个传统的石油进口国一举成为净出口国。
截至今年8月份,中国对非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205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80亿美元,2000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1%和43.3%。中国企业在非洲修建道路约6万公里,电站装机容量约350万千瓦。
快速全面可持续 中非合作期待再出发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中非关系已然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上,未来何去何从?
钟曼英说,中非经贸合作继续提升质量和水平首先需要保持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这对中非双方,特别是对处于城市化初期和经济复苏关键期的非洲国家有利。
她表示,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将合作向非洲国家需求旺盛的金融、商贸流通、服务贸易等领域不断拓展。
陈林说,中国政府一贯要求海外经营的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事实表明,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当地做了深入人心的好事,为中国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陈林说。
他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逐步融入当地社会,中国政府将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教育,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发布全球社会责任报告。
钟曼英说,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加大举措,照顾非方新的关切,也顾及中非关系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新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