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缅甸问题专家、云南大学教授贺圣达分析,军人统治能够长期维持,和缅甸自身所带的一些基因有关。自1948年独立以来缅甸一直是个农业国家,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业在G D P中的比重,1988年为53%,2003年仍为54%,城市化水平仅为30%,建立在这样经济结构之上并且国内存在复杂政治和民族矛盾的国家,往往为一个以武装部队为主要支撑的高度集权的政权所控制。与此相应,缅甸迄今未形成一个较为强有力的、可作为现代民主化的强大推动力量的中产阶级。
缅甸华侨华人慈善会会长苏一新说:“缅甸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天然气,是一个自然条件极好的国家,什么都有。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饥荒,自然灾害也很少,而2008年那样大的风灾极为罕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坐拥金山”的国家,2006年人均G D P仅193美元,被联合国列入最不发达国家,至今已被泰国远远甩在后面,成为东盟最穷的成员之一。特别是1990年大选后,缅甸遭到西方国家制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几乎成为“孤儿”,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至今。
联合国仰光信息中心的发言人AyeWin指出,由于各种原因,缅甸是获得国际援助(ODA)最少的国家之一,如果对缅甸的O D A提高,会帮助缅甸更好的实现千年目标。缅甸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能力实现和平与发展,“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不应该属于缅甸人”。
“缅甸多数是贫苦人家,富人都不愿谈政治,穷人每天三餐都成问题,更谈不上政治。”一名仰光居民说,“缅甸的阴暗面,你们是看不到的。”20年的封锁让缅甸普通百姓的生存更加困难,但却未削弱军政府的经济基础。2009年缅甸的G D P达到2.3万亿缅元,同比增长10.1%,2008/2009财年,缅甸的G D P也比上一财年实现10%以上的增长。而封锁仅中断了西方国家与缅甸的贸易,进入21世纪以来,缅甸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8年-2009年度进出口总额超过百亿美元。其中天然气的出口占了缅甸总出口量的一半,近年缅甸吸引的外资也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而这些资源一直控制在军人手中。
即便国内相当人口处于温饱线之下,在遭遇风灾的2008/2009财年,缅甸依然出口了大米70万吨,创汇2亿美元。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区负责人班布里曾指出,缅甸人民具有巨大的潜能,但政府的政策和贸易限制无谓地将数百万人置于贫困和营养不良境地,即使在一些粮食充足的地区也是如此。A yeW in则说:“缺乏食物不应该是缅甸的问题,不应该有人因为贫穷或者其他各种原因而没有办法获得粮食。”相比民生问题,少数民族问题更是让军政府寝食难安。缅甸共有135个少数民族,5000多万人口中,主体民族缅族占2/3,剩下1/3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占缅甸国土2/3山区和半山区。以缅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尤其是与割据半割据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的冲突从未消停。另一方面,民族之间矛盾重重又突出了军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中的作用。贺圣达认为,这也是缅甸长期维持军人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选之后,缅甸究竟会去向何方?在选举中落败的全国民主力量党主席丹迎说:“我不知道前景是否会变好。由于政府不考虑人民的关切和期望,很难说缅甸前景会光明。”然而,他强调:“我们认为选举是走向民主的第一步。民主不能一蹴而就,不迈出第一步将永远无法实现目标。”缅甸历史学家、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的孙子吴丹敏并不支持军政府,但他曾警告:“要缅甸作出突变,可能会让它陷入伊拉克那样的无政府状态。”A yeW in指出:“缅甸人应过上更好的生活,重要的不是问,为什么他们没有过上那样的生活?而是应该问,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11月9日,大选已经过去两天,仰光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当晚,导游敏欣带着女伴来酒店同游客结账。她说,那位朋友被抓后被送到乡下,她最终送去了1000美元作为赎金,对方应该会放人,但她到现在也不知道抓人的是何方神圣。这时,敏欣同伴的手机突然响了,原来是妈妈打电话催其尽快回家。游客问敏欣,缅甸是不是有很多人都生活在恐惧中?她叹了口气说“这里是缅甸仰光呀!”文/卢斌 周勇进 图/谭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