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新模式培养社会领导者 复旦管理学院教育改革全面启动
--------------------------------------------------------------------------------
2010年12月8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教育改革通报会暨“敦奴海外交流学子基金”捐赠仪式。该项基金的成立也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近年来的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之一,这些改革措施覆盖学生培养机制、硕博连读方案、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为推动中国商学教育发展开拓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管理管院始终以“扎根于进步的中国,致力于创新性研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又深谙中国国情的管理专才、学术精英和社会领导者,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使命,为企业、政府、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和国际化视野的商业翘楚与领导人才。至今,学院校友超过23000人,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
在多年来对中国管理教育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一直坚持启发式、创造性原则。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表示:“新的教育方式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更着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的理念是为社会培养有领导力的栋梁之才,所以我们的培养模式必须能够切实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使命,我们要使学生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他们才能在将来成为社会各界的领导者。”正是基于教育创新的内在需求、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结合AACSB和EQUIS两大国际认证的相关标准,借鉴世界一流商学院教育模式,开始推进多项教学改革措施的规划与实施。
学院本次教育改革中的多项改革措施覆盖到本、硕、博三大科学学位体系,在本科教育改革方面继承并发展“通识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深化并完善“硕博连读改革”。涉及面广、规模庞大、措施深入,是一项复杂、全面、系统的多方位行动,在教育改革领域具有先行先试的开拓性意义,对切实推进我国管理学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改革都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全方位改革方案
全方位改革方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正在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中,既有培养模式、教学理念中偏重人文的改变;也有在正常教学之外引入“第二课堂”、增加社会实践学分等强调实践的尝试。这充分体现了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前沿知识体系和商业实战能力高端人才的目标,也是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在教育理念上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本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系列教育改革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外实践等各方面,在这一揽子改革措施中,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举措主要有:1 、创新“1 + 2 + 1 ”培养模式。
也就是“学校层面的1年通识教育”+“学院层面的2年通识教育”+“在确定专业后的1年内,学生依据自身意愿,选择修读某一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同时完成论文和答辩,获得该专业学士学位。”这一模式扩大了学院平台基础课程的内容,缩减了各细分专业课程的培养环节,从而进一步体现出通识教育的理念,能更好完成学校到学院再到专业的课程衔接。
2 、倡导先进教学方式。
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灌输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发学习。老师的授课不再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传授,而是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在课堂上延请知名企业家作讲座,在课堂外带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企业参访等各种活动,打通课程内外知识,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真正领会管理学的精髓。
3 、推行全员导师制度。
为了保障“通识教育”的持续性开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创造性地推行全员导 师制度。导师制实际上是配合本科教育改革而做的一个辅助性工作。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吕长江教授指出的:“本科生教育改革不单纯 是课程设计,而且包括教师跟学生的互动,教师应该跟学生互动,而不是单纯让学生选修科目。”学生在和导师的沟通中,深度理解哪些课程是自己所需要的,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课程做出更好的规划,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4 、倡导“学术加餐”。
学院广泛邀请海内外管理学科领域的着名学者前来讲课,并为学生和青年教师们“加餐”。学院现有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访问教授等共75位,他们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等海外知名院校。如美国迈阿密大学陆亚东教授为硕博连读生开设“管理学与组织学前沿理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奚恺元教授为每届硕博连读生开设10次研究方法方面的学术讲 座;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主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徐淑英教授每年都会定期为博士生们讲学。这些外聘教授的加盟,既开拓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及潜能,又传递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也为培养学院年轻教师梯队提供了有利条件。
5 、大幅度提高奖学金。
一方面增加硕博连读生和非定向博士生助学金,在学校发放的基础上,对2010 年起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和非定向博士生另外给予每人1000元/月的生活补贴,以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另一方面,2011年MBA新生奖学金总额增加至400万元。这一单项奖学金总额也是全国MBA院校中最高的。其中全日制MBA项目新生奖学金覆盖面将达50%,最高奖金将可以完全支付全日制MBA两年的学费。
6 、深入开展第二课堂。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与全球知名企业共同打造合作平台,增强学生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通过全员导师制度实现无缝对接,即通过导 师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学会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和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框架,导师再指导其去从事社会实践,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被动、零散的实践过程,而使之成为有专业指导和统筹安排的有效实践。
7 、特别策划“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
2009年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针对职业人群正式启动社会白领的公益教育活动“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通过打造开放性的学习平台,为白领人士的职业历程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和发展动力。作为一个公益性教育服务活动,参与的职场人士不仅能在百年名校的文化氛围中、在开放的国际化学习环境里拓展视野并汲取养分;更可通过与名师同辈的交流实现知识更新,重新定位和能力提升。
从推出至今,该计划深受社会各界精英的欢迎,正如许多学员评价的:“‘蓝墨水’计划其实是一种优质的资源整合,通过openday,openclass到openyourmind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拓宽知识面、接触和了解更多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8 、新增M B A 课外实践学分。
全日制MBA的学分体系中纳入了5个实践学分,学生必须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学者及企业家讲座、系统性的商业实践和职业发展课堂来获得。比如近年来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开设的ChinaLab项目,就是联合两校学生组成团队,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商业咨询项目,以此来拓展MBA学生的全球视野,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据了解,类似的项目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将课外实践计入学分的举措有效提升了复旦MBA课程的实践应用教育,将理论学习与商业实践结合起来,真正符合了“学以致用”的专业学位教育目标;并使学生能够有机会选择自己所喜爱且适合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同时增强他们对于快速变化并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未来的良好适应能力。
9 、大力推进海外交流。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每年有近百人次出国出境交流学习,总人数名列学校所有院系前茅。学校层面每年都为本、硕、博学生提供大量到境外学校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有多项短期境外交流项目和知名企业实习项目。从今年开始,学院启动本科生交换项目。本科生的境外交换学习在原有校际交流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院际交流,使更多我院学生有了出国出境学习的机会,也使更多国际学生进入学院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国际化的步伐。
此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海外交流基金,也是上述教育系列改革措施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正是为了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帮助优秀学生完成海外交流计划,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使其在未来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且有担当、有远见、有知识、有能力的管理精英。
双方在今天的仪式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0年提供首次资助金额为100万元人民币;从2011至2020年期间,每年提供资助金额人民币50万元,共计人民币600万元。该项资金可以作为每年10- 20名的复旦大学本科生进行海外交流的有力保障。
以上亮点举措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有效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总结和凝聚起来的,又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