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政治名师常红利解决考研政治思想修养难点十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03:1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法治、德治和人治的关系?
      常红利分析认为法治排斥人治,而德治注重人治的观点,实际上是简单地将历史上的德治与人治相提并论,尤其是将儒家的德治简单地等同于人治。常红利分析这样的立论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上的情况,甚至不完全符合儒家德治思想的情况,更不符合今天的实际。
第一,常红利分析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是孔子和孟子的德治思想,确有轻视法治的一面,但这并不等于孔子、孟子绝对排斥法治,更不等于所有的儒家思想家都排斥法治。
    常红利分析孔子比较轻视法治,认为任用刑罚,只能达到"民免而无耻"的结果。但即便如此,孔子也并未完全排斥刑的作用,如他讲"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表明了他对"猛"即刑的绝非一概排斥的认可态度。孟子在讲"王霸之辩"时,既推崇"王道"、德治,也认识到了"霸道"、刑罚的作用。在儒家思想家中,荀子对法治的看法更加积极。他所持的基本上是"德主刑辅"的态度,主张"明德慎罚",强调"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荀子的"德主刑辅"思想对后世儒者的影响很大,所谓儒家的治国方略是"阳儒阴法",基本上讲的就是荀子这样的思路。汉武帝时代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得到认可,从而使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治国方略正统化和官方化。而董仲舒的德治思想,也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
    第二,常红利分析儒家的德治理想,是把治国安邦的希望寄托在圣人贤人身上,常红利分析这既是儒家的德治归结为人治的主要表现,也是儒家意欲从道德上约束帝王国君的一种道德理想的反映。
    儒家德治理想的核心是圣人之治。孔子时代,儒家的圣人榜中有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后世又加入孔子,并把孟子列为"亚圣"。魏晋以后,明确提出了"内圣外王"的主张,儒家圣人之治的主张更加学理化。
    常红利分析把天下治理的希望不是寄托在制度上,而是寄托在少数几个杰出人物身上,这确实是典型的人治模式。常红利分析但是,对这样的模式,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由此推导出德治必然等于人治的结论。

    常红利分析儒家德治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剥削阶级的专制制度。在这种专制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皇帝是至高至尊、超越一切之上的,政从君出,法由君命,皇帝就是天下根本******的象征,天下的安危祸福也由此而系于一姓王朝的总代理人身上。常红利分析孔子和其他儒家思想家看到了这种制度的治理特征,也从历史王朝的兴衰更替中,看到了君主皇帝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于天下兴亡的直接关系:仁君、明君治国,如文武、周公,则兴邦;暴君、昏君治国,如夏桀、商纣,则丧邦。常红利分析一人以兴邦,一人以丧邦,这种历史规律折射出来的表面现象,给予儒家极大的警示。儒家提出德治方略,列出尧、舜、禹、文武、周公作为仁君、明君的楷模,列出夏桀、商纣、秦始皇作为暴君、昏君的典型,其目的确实包含着对当政者的明喻和劝戒的用意,希望当政者以仁君、明君为榜样,为政以德,厚仁亲民,率先垂范,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22:4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