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关于党的领导的历史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5 22: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任何自然的现象都有其自然的原因。要想全面而又深刻地说明,中国***领导这样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在今天还有相当的困难。中国***作为长期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中心的政治组织,我们首先可以简单地把它解释成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产物。但这种说法还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为无论中国***的纲领、目标,还是其活动方式都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很大的距离。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急风暴雨、变化急遽,正如当年李鸿章所感叹的,他所经历的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产生的中国***和中国革命,它的历程和时代的脚步一样跌宕起伏,甚至富有极大的戏剧性。在这里我们列出了下列几条理由,仅供参考。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瓦解,旧的权力形式的崩溃。
所谓传统按照一般性的解释,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当然还包括制度等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点正如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所描述的那样;在经济领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在道德、风俗、文化领域,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政治领域,从秦代开始就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经历多次王朝的兴衰更替,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要特点,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随着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传统社会也终于走到了尽头。在此后的数十年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逐步瓦解,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皇权政治;在几年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中,儒家的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并被驱赶下了中国文化的中心舞台。在传统社会瓦解和旧的权力形式崩溃后,中国虽然出现了北洋军阀政府短短十几年和国民党二十二年的统治,但这两个政权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同,也从来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统一中国,因而也仅仅起到了政治上的过渡作用。
二、中西文化差距过大,两者融合的过程缓慢。
这里所讲的中西文化是指大文化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
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与把阶级斗争(包括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看作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的观点有所不同。毛**在其著作《中国革命与中国***》第二章第一节《百年来的革命运动》的一开篇就这样讲到:“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的这段论述十分著名,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它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并渗透到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之中。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强调了西方的入侵给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心理伤害,它有利于鼓励人们的民族主义意识和革命的意识,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中国民众对西方社会的反感与敌视。也可以说这实际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政治路线在历史学领域一种具体反映。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论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则是80年代以后在历史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观点。其最大特点就是以文明和文化的概念替代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为描述人类历史的核心概念。应该说这种观点具有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有趣的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解体之后,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他指出,在冷战结束后,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既不是不是意识形态的,也不是社会阶级之间的、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文明和文化的认同成为形成世界上结合、***和冲突模式。这一理论被称之为“文明冲突论”。这一理论提出之后,虽然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判,但是现实世界的发展和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文明冲突论”所具有的合理性。把这一理论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领域,是史学理论的一个重大进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9 06:4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