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发展理论也称之为政治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进程或政治现代化过程,试图找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模式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2)所谓政治发展实际就是政治现代化过程;(3)政治发展以西方工业化的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为目标;(4)政治发展意味着健全立法,完善行政,民众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5)政治发展是获得稳定、可靠的社会秩序的渐进过程;(6)政治发展是为了提高政治领袖和政治结构在民众中的动员能力和权力效应。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政治发展理论是西方现代政治学和政治理论的产物,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对立的。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发展理论则强调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决定性的影响。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政治进程中的革命性的变革;而政治发展理论则认为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政治发展理论20世纪50年代发轫与美国,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曾乐观地认为,西方工业国家的“****”的政治制度是殖民地人民和新独立国家的发展方向,政治发展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民族国家纷纷出现,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政治发展理论的直线发展的理想模式。政治发展理论的重心转向从宏观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历史比较的分析,以试图建立普遍适应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秩序”;8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理论又从宏观转向微观,开始注重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央政权的模式和政治领袖的影响等等。
政治发展理论经过了一个由线型理论到非线型理论发展变迁的过程。西方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的一些学者,根据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实际进程,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使这样一个理论至今仍有大的适应性。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很多政策、目标都受到了政治发展理论的启示。例如,政治发展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要注重健全立法,完善行政,民众广泛参与政治活动以及提高政治领袖和政治结构在民众中的动员能力和权力效应。这些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最核心的政策目标,即“法制化”、“高效化”和“政治生活民主化”等等。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放弃了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调革命性变革的思想、理论;走上了一条注重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政治发展的渐进道路。
二、线型与非线型的历史发展观点:
线型历史发展观点是18、19世纪理性时代的产物。自牛顿万有引力建立近代物理开始,牛顿力学即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种绝对的客观存在,物体则遵循着严格的规律在其中运行。只要掌握了物体运行的规律,人们就可以由A知B,由B而知C。科学的使命就在于发现这些普遍存在的规律。这种观点奠定了理性时代科学研究的模式,乃至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思维的模式——关于必然性的线型因果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又启发了历史线型发展观。在它的鼓舞下,19世纪的思想家们相信,如同物质世界一样,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着某种规则的运动。人们有能力找出这些神秘的规则,并描绘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线索。
20世纪以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牛顿力学建立起来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人们认识到,时空和运动是相对的,科学和真理也是相对的。量子力学的实验和研究进一步表明,人们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只具有相对的准确性。任何一方面观察的精确,必定以另外一方面的不精确为代价;而对同一实在的不同描述,在认识上则是互补的。波尔认为,这种互补原理不仅适用于物理学,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普遍原理。它说明了,认识的相对性和运动规律的或然性(概率、非必然)。
按照非线型的或然性的历史发展观点,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许多关头,都面临着不止一种可能性。某一特定历史之形成,并非一个绝对的唯一的过程,而是一系列选择的或然性结果。描绘少数几条必然性发展线索,远远不能概括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丰富内容。
英国历史学家Pole.Json指出:“历史的最大教训之一,就是没有一种文明被视为当然,如果你除了很多糟糕的牌,犯了足够多的错误,角落中的黑暗年代总是在等待着你。”
三、关于现代化:
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理论在探讨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道路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1978年中国***11届3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们还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党的这条基本路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但什么是现代化呢?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在谈到什么是现代化时这样写到:“我们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在科学与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的过程。业已现代化的社会的经验表明,最好把现代化看作是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一个过程,一些社会因素被直接改变了,而其他因素的改变也许更为重要。因为引进了一些甚至是毫无联系的新因素,从而形成改变历史因素影响的趋势。”这个对于现代化的定义显得十分抽象,这表明,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走向或即将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很难简单地用一种精确的语言来概括。
尽管如此,《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辞条中,还是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领域对现代化的特征作出了描述。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特征是,“只要有一种合理而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出现,多种政治制度是能够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在经济领域,“不管在那一种社会里,在何种政治或经济制度下,现代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争取最大效益,如果符合这一准则,经济就会不断发展。现代化经济都会呈现下述特征:1、具备持久的创造性,在吸取技术和组织活动方面具有创新机制;2、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持续不断地使用高级能源和高效工艺;3、商品生产和服务将超过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的效率也与日俱增;4、资本密集活动将超过劳动密集活动;5、生产单位的规模将趋于扩大,专业化将加强;6、资金积累主要通过企业组织;7、不论国营、私营或公私合营(混合经济),生产的企业管理将占主导地位;8、无论何种经济体制,国家经济规划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9、各政治单位之间(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将越来越在技术和经济上相互依赖;10、人均产值的增加将成为主导趋势,伴随以财富的更加合理的分配,后者是通过国家的周密干预,而不是通过市场的自发力量实现的。”在社会领域,“只要允许个人性格、社会常规、彼此关系、制度惯例产生一种必要的变化,也有多种组织形式能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同时还提到,“现代化没有一定的典型模式,没有两个国家可以取同样的道路。因为各个社会的发展道路是不平衡的,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不是同时发生的,也不可能以同一速度发展。这种不平衡也表现在风俗习惯和心理方面,表现在不同社会团体、阶层、阶级及人口分布等方面,甚至人与人之间也不平衡,混杂着对事物的现代的和陈旧的不同看法,不同价值观以及不同动机。不过所有国家都有向现代化过渡的共同因素,即三个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及政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概括,体现了西方国家学者长期以来对现代化问题研究成果。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把西方国家的“****”的政治制度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政治标准。而最终承认了,“如果有一种合理而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出现,多种政治制度是能够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在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汇,即合理、稳定和多种政治制度。稳定一词比较好理解,但什么是合理呢?多种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制度呢?对不同的人们来说,其内涵应有所不同。即便如此,如果以以上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话,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迅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