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 读后感
在备战12年考研的路上,非常有幸读到croton1985编写的《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受益匪浅。我本身是个非常懒散的人,在下载了N天后才开始阅读了第一章的郑安光老师《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颇有感触。或许关心“天下事”是每个国人都感兴趣的,“天下事”不仅仅是谈资而已,更有一种人文关怀在内。我对包括“天下事”在内的很多事都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缺乏“量”的积累和理性思考,对于很多疑问,只能以问号的形式提出来,断章取义也在所难免。我热切的希望从“量”的积累和理性思考两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可能引起“质”的变化,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有科学的认识。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一、齐默恩和阳明心学的共通点
无论是书中提到的包括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主义和学派,还是任何其他理论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实践,都是根源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哲学思想亦即是对哲学思想在不同领域范围内的不同解读和不同应用。因此,文中提到的包括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主义和学说不过是对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的不同解读或者是对几种不同的特定哲学思想的解读。
不同的哲学思想又是对“人是什么”和“人生的意义”的不同解释。文中提到了康德对自由主义的影响和与之相反的马基雅维里,我不想也没有能力与资格(目前)对二人及其思想作出评价。文中提到“齐默恩认为人类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化。”,我想起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显然齐默恩和王阳明的观点是有共同点的,然而这只是通过这只言片语做出的判断。究竟二者观点的思想的异同还有待日后的努力去求证。
二、对“民主和评论”的质疑
我认为对任何事情的考察都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对于直接受到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影响的共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即民主和平论,我是有很大的意见的。
第一、“自1816年以来民主国家之间几乎就没有真正发生过战争”,这句话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首先,对于“民主国家”的定义和认定,由谁来定义和认定某个国家是否是民主国家?其次,如何确定两国之间的战争是真正的还是虚假的?再次,为什么要以1816年为界定?就我仅有的历史知识来看,这句话显然是通过否定现实和掩盖史实来论证理论的合理性。斯莫尔和辛格分析了1816~1980年期间的118次国际战争”(Small and Singer 1989),……在1816~1988年期间,世界只有20年是和平的。(参见《[国际战争统计分析](1648-1989年引发战争的争议问题》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 ... 3&ArticlePage=1)。我们且不说那些包括中国或者针对中国的战争,在这118次被定义为“国际战争”(P.S,国际战争的定义是什么?)的战争交战方中,被定义为“民主国家”的国家之间的“真正”战争有多少?如果说没有一个国家被定义为“民主国家”,那数目当然是零。可是,“过去300年(1648——1989)参战次数较多的国家是俄罗斯、法国、英国、奥地利和德国等,参与国际军事冲突较多的国家是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等。”根据我的认知,我对于“自1816年以来民主国家之间几乎就没有真正发生过战争”这句话的是很难认同的。
第二、如果把希特勒时期的德国也被认可为“民主国家”话,那么,从希特勒被选举为国家元首到发动二战肯定是符合“首先,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决定政府要对选举实体负责。其次,民主国家政体中的分权)和制衡原则使得外交决策责任多元化,从而可避免作出一些极端的决定。” 这让我很难理解,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所谓的“对内民主,对外霸权”,(参见欧美对内的民主和福利,是以对外邪恶的战略实现的http://hi.baidu.com/%CA%A5%B6%B7 ... 6c0723c75cc37a.html)
第三、文中提到,尽管“ 民主和平论” 从概念、事实到逻辑均存在着诸多缺陷,被为数不少的学者所批评 ,但因其一个暗含的逻辑便是世界和平的稳固基础在于扩展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因此它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政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开辟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考的一条引人注目的蹊径。 我很难理解,对于明显有着事实缺陷民主共和论竟因利于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的扩张,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政界有相当的影响力。按道理讲,因便于扩展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就忽略从概念、事实到逻辑的缺陷,这是实事求是吗?“民主和评论”是不应该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的。
我是这样理解的,这种试图通过否定现实或者说掩盖现实和篡改历史来论证因民主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及其推动的“民主化浪潮”,是便于扩展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也就是扩张西方某些团体的利益)而且是比运用军事、经济、政治控制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意识形态控制!民主和评论实为西方将利益扩张方式的阳谋化和理论化,是超军事、经济和政治的对意识形态进行的控制。
三、我看“国家”
“国家”只不过是代表了一定地理或者时空范围内的人类综合体,它像“家”、“族群”、“民族”等一样,只不过是某个群体的内部成员用来维护和扩张自己利益的一种凭借形式而已,随着人类交往的深入(全球化),单个群体出于维护和扩张自己的利益的需要,活动范围超出了“国家”概念内的范围,出现了跨“国家”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国家”一词是极有可能被替代的。
某各个群体及其内部成员构成是因为一系列的历史和地理原因构成的,类似于生物学进化论中的“群体”,我们见过的群体有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中国人……
四、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与均势原则
以我目前的理解,根据张文木先生的“实力逻辑和力量均势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治理世界经验中最精髓的部分”,威尔逊的集体安全取代均势原则,是对盎格鲁撒克逊人传统思想的颠覆,还是另有图谋——企图掌控国际秩序?
至于,究竟是否有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治理世界经验,以及实力逻辑和力量均势是否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治理世界经验中最精髓的部分,还需要我更多的去了解。
对于威尔逊的集体安全取代均势原则,同样需要更多的探求,包括其背景、提出过程和目的。
五、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新自由制度主义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有什么渊源吗?新自由制度主义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是否吸取了什么营养?
六、现实主义学派的以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政治范式
爱德华·H·卡尔、汉斯·摩根索等人进一步提出了以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政治范式,从而创立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
以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范式是拥有动物属性的人类必然遵从的丛林法则??有待求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