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任教授简介
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理论、程虎啸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8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1961年开始从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属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民间文化。从80年代中叶起,多次参加由中日学者联合组织的中国华北地区农村调查,主要成果收在由日本学者佐佐木衛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和民众文化》(日本东方书店,1992年)、《中国村落结构和当代变迁》(日本东方书店,2002年)等调查报告中。主要著作有《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999年重印);合著与合作主编主要有:《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思想的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同时还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如《民间宗教与义和团揭帖》(《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拳民意识与民俗信仰》(《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关于近代中国百年思潮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2期),《社区精英的联合和行动》(《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口述史三题》(《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等。
政治学理论、王乐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8年8月出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法政系西方政治思想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工作,2001年聘为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导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政治文化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主要讲授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西方政治学说史研究》、《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流派》。近年来,参与撰写由徐大同先生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五卷本?希腊罗马卷),著有《政治文化导论》等;已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政治学理论、景跃进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嘉兴市人。1982 杭州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毕业;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毕业(在职),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杭州大学哲学系助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助教、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所讲师、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MPA《政治学》核心课程首席教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主要讲授课程:现代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政治社会学、中国政治实证研究。主要著作:《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政治空间的转换:制度变迁与技术操作》、《比较政治学导论》、《政治学原理》;已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中外政治制度:
中外政治制度、张小劲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8年出生,1978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被聘为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欧洲学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北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比较政治学、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欧洲政治研究。主要讲授课程:比较政治学研究、科研方法论。主要著作:《比较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党政治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等;已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中外政治制度、周淑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年4月出生,河北南宫人,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8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8月-1988年9月,在成都大学政治学系任教。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1年7月-2001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当代中国政治教研室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党史系副主任、总支书记。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统战部长,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兼任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统战部《中国统一战线历史》编撰顾问。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外政治制度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中国政党、民主党派、统一战线研究等。主要讲授课程:政党政治研究、政党学、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民主党派史、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中国政党研究、民主党派史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统一战线研究、政治文明和政党政治,政党政治和中国政党。主要著作:《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三青团始末》、《1949,飘摇港岛》、《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历史研究》、《世界政党执政兴衰成败研究》等。
中外政治制度、王续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12月生,吉林榆树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人权基金会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月刊学术顾问。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治等方面的研究。主讲课程: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地方政府与政治导论、政治与行政概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地方主义与中国政治等。主要著作:《地方主义与中国政治》(专著)、《中国现代政治史》(合著)等;在《教学与研究》、《**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历史研究》、《社会科学辑刊》、《学术论坛》、《长白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李景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3年6月出生于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5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1992年被聘为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研究领域: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讲授课程:中国政治体制研究、新科技革命与世界格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主要著作:《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综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战略学》、《欧洲一体化视野下的政党与政治》、《科技革命与大国兴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环境与国际形势》等;已发表相关专业论文数十篇。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张惟英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南京人,1949年4月生。1968年为东北农村插队知青,1972年进工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1982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常委。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当代政治体制比较研究、国外社会思潮研究等。主要讲授课程:“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美国政治经济”、“政治体制比较研究”、“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国情研究”、“行政管理学”等。主要著作:《政体比较研究》(专著)、《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合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合著)、《中国公务员管理实务》(合著)、《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合著)。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放教授、博士生导师:
1927年2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名高元浤。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返聘),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7年6月,加入地下党领导的民主青年同盟,任支部书记,在政治系学习。1948年1月到晋冀鲁豫解放区,改名高放,进入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学习;7月,被选拔为研究生,攻读马列主义理论。1949年3月随华北大学迁到北京,调为华北大学二部学习助理员;1950年8月,调到新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任教员,长期执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等课程。1963年被评为副教授,并兼任系资料室主任。1973-1978年人大停办期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执教。复校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主持编写《国际共运史教学大纲》。1980年被评为全校先进工作者,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由国务院总理批准聘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在我校建立全国第一个国际共运史博士点。1982年出版约23万字专著《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获北京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同年开始主编《国际共运》杂志。1983年被聘为教授,同年兼任国际政治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1984年出版合译的《第二国际史》第1卷。1985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并被选为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1986年,兼任国际政治与国际共运研究所所长,主编两本国际共运史教程及《社会主义思想史》(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1988年,当选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第一副会长;受国家教委委托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点》。1989年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后改名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并再次出版。1990年主编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该书第三版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等教育做出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全校优秀研究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1997年《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获《新华文摘》首届“我印象最深的文章”二等奖。1993年以来,六家出版社先后出版《高放文集》9本,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纵览世界风云》、《高放政治学论萃》、《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治学风雨路漫漫》,共计400多万字。改革开放以来,主编、合编、合译、合著、专著共五十多部。2003年《启蒙助我成为学者》获《光明日报》征文一等奖。200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证书和金质奖章,并返聘继续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仍任中国和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顾问,同时担任《理论探讨》、《理论参考》、《新视野》、《天津市委党校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顾问或编委。
国际关系考研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蒲国良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6年生,河南省柘城县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学术顾问等。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应邀赴韩国从事学术研究一年。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苏联政治与社会发展史、中苏关系史、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等。已发表独立著作两部,合著、参著五部,合译著作一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含联合主编)教材、教辅七部。主要讲授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朝鲜半岛问题与中韩关系等。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王学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兼):
1953年8月31日出生于北京,山西黎城人。1969—1978,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工作,1978—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2—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读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始,在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导师。并兼任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社学会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共运史与世界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九十年代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变革》、《第二国际研究》等。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时殷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1年3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78至1979年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生,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美国外交史专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博士学位。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和美国外交史、战略理论、当今国际政治、中国对外政策和战略。现讲授课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经典文献导读、国际关系思想史、世界格局与国家战略、现代战略思想: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独自撰写的已刊论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末)》、《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和中国的应有战略》、《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20世纪国际关系》、《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和中美关系(1949-1950)》、《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尼克松主义》;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十一册(1956-1958)》;独自完成和主持完成的已刊译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缔造战略》、《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遏制战略》、《武力与治国方略》、《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已发表论文和评论340余篇。
国际政治、宋新宁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71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7年被聘为教授,200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被欧洲联盟委员会授予“让?莫内讲座教授”;2003年被英国杜伦大学授予“名誉教授”。兼任联合国大学比较区域一体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政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燕山大学讲座教授、国际研究学会会员、英国国际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太学会理事。担任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杂志编委、英国Pacific Review杂志编委;英国 Global Society杂志编委;英国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编委;丹麦Cooperation and Conflict杂志编委、意大利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杂志编委。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欧洲政治与外交。主要讲授课程: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著作:《欧洲联盟与欧洲一体化手册》、《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与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与中国对外关系》等;已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国际政治、查道炯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获政治学博士,1995年至2003年先后在澳门大学、宫崎国际大学、日本国际大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生院任教,2003年3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主任、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国际能源及资源开发与贸易中的政治和政策问题、中国的能源外交与能源政策、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与周边邻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非传统安全问题(着重亚太地区)。主要讲授课程: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经济关系、政治科学研究方法。主要著作:《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学者看世界:非传统安全篇》,《Building a Neighborly Community: post-cold war China,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ynamics of paradigm change》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含国外SSCI期刊)发表中英文专业论文数十篇。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陈岳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出生于江苏盐城;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8年被聘为教授;200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主编,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外交学院学报《外交评论》校外编委。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对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讲授课程:国际政治概论、国际关系专题研究等。主要著作:《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国际地位分析》等;已发表国际关系专业论文数十篇。
国际关系、陈新明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7年9月26日出生,甘肃省张掖市人,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近代史专业俄国史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攻读国际政治学专业俄罗斯社会发展研究方向博士学位,并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5月—1979年8月,在甘肃张掖市蔬菜购销公司工作;1986年7月—1983年8月,在甘肃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任教;1997年6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导师、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俄罗斯问题研究。主要讲授课程: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研究。主要著作:《三八线的较量――朝鲜战争与中美苏互动关系》、《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等,已发表相关专业论文数十篇。
国际关系、刘青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9月作为调干生入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学习。1986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91年6月为该系讲师,1996年6月为副教授,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6月为教授。现任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副主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会员、中国欧洲学会会员。1997-1998年在美国丹佛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2006年在英国杜伦大学做访问学者。曾荣获校级“标兵班主任”称号,两次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主要讲授课程:《发展中国家问题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文献选读》、《专业英语》、《专业汉语》。主要著作:《当代国际关系新论——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关系》、《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国际关系、庞中英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12 月生,1985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1997 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国际政治学专业,获法学博士。 2006年9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国际制度与地区安排、地区主义与地区整合、冲突与谈判、国际研究方法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问题、外交政策分析、亚洲、中美关系、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庞中英教授应邀担任英国 GLOBALIZATIONS季刊(ROUTLEDGE出版社)国际编辑委员、美国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特约编辑。其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专著、论文、编辑、翻译,包括发表在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有:《权力与财富:经济民族主义研究》、《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全球治理》、《中国与亚洲》、《国家软力量与中国的软力量》、《中国与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世界大国与正常国家》、《全球化、社会变化与中国外交》、《澳大利亚与亚洲》、《外交理论与实践》、《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等。庞中英教授有在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的经历,并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讲授过的课程主要包括《国际/全球政治经济学》、《外交政策分析》、《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全球化和地区化研究》、《国际史》和《亚洲/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研究》、《中国外交研究》等。
外交学
外交学、李宝俊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1年1月出生于山东,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会长。曾赴美国、欧洲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多次赴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获得过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主要讲授课程: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专题研究等。主要著作:《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已发表国际关系、中国外交专业论文数十篇。
外交学、金灿荣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主要讲授课程:外交决策研究、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主要著作:《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已发表论文和评论数百篇。
外交学、金正昆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4月参加工作,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89年9月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其商务外交与应用礼仪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居于前沿位置)。 主要讲授课程:外交学理论与实践、外交思想史、国际礼仪、涉外工作实务、有效沟通、交往艺术、商务礼仪、政务礼仪。主要著作:《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商务礼仪》、《公务员礼仪》、《社交礼仪教程》、《涉外礼仪教程》、《外事礼仪》、《公关礼仪》、《服务礼仪教程》、《大学生礼仪》等;已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中国政治:
中国政治、张鸣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7年出生,浙江上虞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中外政治思想专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中国政治制度史、基层政权建设、乡士文化等。主要讲授课程:中国基层政治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政治学与中国政治个案研究。主要著作:《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等;已发表相关专业论文一百多篇。
中国政治、黄嘉树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06月出生于北京,1969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2年和1985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获法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95 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台办及中央外宣办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特邀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市台港澳交流促进会副会长。1996年,黄嘉树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跨世纪人才“百千万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工程人选,北京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百人工程”人选, 2001年荣获人事部与教育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当代中国政治。主要讲授课程:台湾政治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宪政问题、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研究、中国外交中的涉台问题研究。主要著作:《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国民党在台湾――1945年~1988年》、《两岸风云冷眼观》、《台湾选举研究》、《两岸谈判研究》、《两岸外交战――美国因素制约下的国际涉台问题研究》等;已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国政治、杨光斌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4月出生,河南桐柏人。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1998年,在美国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攻读美国外交专业研究生;1999-2002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92-1993年, 在英国Sussex University做客座研究员;1997-1998年,在美国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国际事务学院任Fulbright 教授;2003年秋季在美国Denver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任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政治学理论(制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制度变迁与国家兴衰)、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主要讲授课程:中国政府与政治、政治学概论、比较制度研究。主要著作:《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政治学导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已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国政治、俞可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兼):1959年7月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任教,并任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和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政治专业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中国政治。主要著作:《当代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治理与善治》、《公益政治与权利政治》、《社群主义》、《中国地方政府创新:2002》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