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哪两个国家的民间团体像中国和日本这样频繁地交流。”近日,日本两代日中民间友好人士———70岁的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和37岁的日中友好协会干事森正哲央分别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都强调了这一点。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双方一些民间交流项目出现延缓或暂停,这让两国民间友好人士感到一丝担忧。白西绅一郎从事日中友好活动40年,先后访华约600次,最近25年更是从未间断到南京的“绿色赎罪”之旅。任日中友好协会刊物《日本与中国》编辑和记者的森正哲央专职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已有4年半,每天仍通过网络收听中文广播。他们所代表的两代日本人对历史、对不断发展的近邻中国有着不同的认识,但谈到两国民间交流和两国关系,他们的观点大体相同,那就是要看清日本发展对华关系的真正主流,“越是日中关系困难时,越是要加大两国民间交流的力度”。
环球时报:“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两国关系出现新一轮紧张,这对民间交流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白西:最近停止或推迟的一些民间交流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民间的”,因为有些也是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我们要看到,尽管两国民间交流受到负面影响,但交流并没有完全停下来。比如说,中国船长回国前后的那几天,我们日中协会就在北京与有关单位举办了日中女性科学家高峰论坛,活动很成功。
我认为,这次日中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间的问题。原来日本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内容,但民主党成为执政党后,这些内容都没有继承下来。过去有些处理**人士的经验,民主党或许根本就不知道。由于民主党政权的无知,才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我坚持认为,如果这次能够及时让中国船长回去,并用日中首脑热线及时交换意见,日中关系的局面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森正:“撞船事件”的确产生了各种各样负面影响。但我认为,日中两国经济层面的交流将越来越密切化,这个趋势不会变。“撞船事件”以及此前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一时的负面影响,但最终日中关系还是向前发展的。当然,说到负面影响,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让两国民众没有好感而已。在日本,曾经做过抽样调查,结果有将近80%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好感,这是历史上最高的数字。在中国国内也有不少人在呼吁反日游*,这都让我很担心。但实际上,如果讨厌中国的日本人有那么多,日中民间交流就不可能进行下去。不喜欢中国的日本人只是极少数,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去过中国,只是待在日本国内,受到了一些媒体的诱导。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我们看到到现场参加反日游*的也只不过是极少的一部分人。
白西:示*游*是哪个国家都会出现的行为。在日本会有,在中国也会有。关键是看警察怎样管理。我坚信,越是日中关系困难时,越要加大两国民间交流的力度。
环球时报:中日民间交流能用“脆弱”两个字来形容吗?目前这种情况会持续比较长一段时间吗?
白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认为,日中两国民间的交流是比较广泛而顺畅的,只是两国政府之间还是会不断出现一些问题。至于这次日中关系紧张会对两国民间交流有多大影响,那要看事态的发展。目前不能轻易下结论。
森正:“撞船事件”虽然使两国部分民间交流活动延期或停止,但中国年轻人喜欢日本的漫画、电视剧,来日留学的人数还会增加。所以,我想目前的状况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间。这两年,来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增加很快,去中国留学的日本人也出现微增,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日中民间交流实际上是在扩大。遗憾的是,这次“撞船事件”一下让两国政府关系变得紧张,让我们感觉到日中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是那么脆弱。我想日本政府方面也感觉到了,中国政府也感觉到了。
日本年轻人喜欢的沟通方式和关注的话题,与中国、韩国的年轻人都是共通的,电视节目、动漫、流行款式、文艺、体育等等,都差不多。日本年轻人到上海旅游,感觉好吃好玩,是个高速发展的大城市,他们几乎没有中国以前如何贫穷的概念。因此,与其说日本人对中国的形象、看法发生了变化,还不如说是中国发生了巨变。
环球时报:日本右翼团体与民间友好团体似乎一直在“掰手腕”,如何才能让民间友好团体的声音成为主流?
白西:据我了解,日本右翼团体成员只有3000多人。而从我掌握的数字看,2008年进入中国的日本企业有2.6万家。2009年有330万日本人去中国,从中国到日本的人数有124万,这两个数字加起来超过450万人。这才是主流!我们把这个数字与日本右翼团体的人数相比,就会知道他们简直是太渺小了。所以,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我认为日本警方应该加强对右翼团体的管理。但不要指望日本右翼团体就会消失掉。这就犹如日本也不能把中国“愤青”行为当作社会主流,也不能指望中国“愤青”会消失一样。
森正:不管哪个国家都会有右翼团体,俄罗斯有,德国有,澳大利亚也有。现在日本社会的闭塞状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停滞给了右翼团体一个充分表现的舞台。对日本右翼来说,在国家处于困难时抛头露面,正是最好的时机。尽管日本人对二战期间的历史认识、了解程度逐渐淡化,但维护和平宪法的人在增加,这才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日本是个法制国家,法律这么多年来不断的被完善、完备,所以右翼团体与民间友好团体之间没听说过有什么冲突。
环球时报:今后,中日民间交流到底能为改善两国关系发挥多大作用?
森正:日中两国民间交流的发展余地很大,对改善两国关系仍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白西:近年来,日中青少年的交流不断增多,但这大多是政府出资的交流。今后,应该在日中学生修学旅行相互访问上下功夫。这种费用不是来自政府的,而是个人和学校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自己掏钱的交流,可能会看得更加仔细、真切。
环球时报:作为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对两国关系发展有什么期望?
森正:我希望日中两国之间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更多的交流。小泉执政时,日中关系有一段时期的表现是“政冷经热”,这次“撞船事件”后,政治的确是冷下来的,但经济界冷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了解。所以现在是不是处于“政冷经冷”,我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好说。
白西:我们都说要建立日中两国战略互惠关系,我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大局、全盘和长期,并尽快在所有领域建立“战略对话机制”,避免两国关系因为突发事件而恶性发展。在日语里面“互惠”与“互敬”两个词汇的发音是一样的。我认为,“互惠”是一种利益的追求,商人的味道太重,日中两国首先应该“互敬”。我喜欢《论语》里那句话:“近者说,远者来”,相邻的人和睦相处,高高兴兴,远方的人才会来参与发展。这也适用于当今的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的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