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扩内需大戏“消费”期待配角升主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5 11:4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胡健
“十二五”规划建议系列访谈(三)扩大内需篇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提法与以往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强调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位,颠覆了以往的以生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观念。
依赖外资扩大出口和房地产投资扩大需求,给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恶果在金融危机后两年尽显无遗。今后,我们该如何扩大内需?政府和企业将如何面对压力和挑战?今天,《每日经济新闻》邀请3位专家为我们详细解答。
外需转内需
NBD:此前扩大内需也在经济规划中被提到,但在这次建议稿中被摆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内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点吗?
王小广:应该说是这样的,内需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这个作用在今后5年还将加强。首先,现在中国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很大,这将导致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外需偏紧,不能小瞧这个外需的不好和不确定性预测,要知道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部环境都非常好,尤其是近20年;其次,不仅外需增长受到约束,我们同样需要面对来自新兴国家的竞争,产业还需要升级,多重原因导致出口推动将减弱甚至消失;另外,扩大内需在中国具备非常大的潜力,我们有诸多在城市的农村劳动人口,他们是“半城市人”,一个城市人的消费能力是农村人的3倍,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他们身份的转换将释放巨大的消费动能。我们的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还有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随之加强,比如现在汽车就已经进入大众消费时代。
最后一点,我们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投资过快,消费不足,内需结构不平衡,是时候摆正二者之间的地位了。当外需不能消化更多产能时,只有内需扩张才是吸收过剩产能的法宝。
消费需“攻坚”
NBD: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拉动消费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呢?
赵萍:从认识上来讲,扩大内需不是拉动消费那么简单。一般来讲,如果投资增长30%多,可能消费只增长百分之十几,而服务业增长就只有个位数,拉动消费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部分,并且消费扩大对于拉动投资是有帮助的。
拉动消费增长难度很大,不像投资,投资的主体是具有趋利性的企业组织,依靠宽松的金融和货币政策就可以短期见效。消费的主体是个体,老百姓消费是最理性的经济行为,可支配资金不足,消费有后顾之忧,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都将影响消费热情。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提高消费比重的“攻坚阶段”,国内外形势已经不允许遵循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扩大消费还确实需要再下一番功夫。从供给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完善供给,不仅仅是量上的优化,提供足够多消费者需要的东西,更要提供消费者需要的消费品。我们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一定要做到位,否则就算消费者有钱,他们也不敢花,要保证他们有好的消费预期。
易宪容:中国的内需长期不足,问题就在于农民的消费水平低。如果农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那么中国的GDP就会翻一倍以上。另一个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是这样,城市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有消费能力的人消费欲望欠缺,而有消费欲望的人却消费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的根源多是制度性的,要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得从重大制度改变入手。
居民收入分配得从制度改革角度改变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从数据上看,中国城市化率达到了47%以上,但是实际上,如果不彻底地改革现行的户口管理制度,让进入城市的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让中国农民能够自由流动,那这种城市化率只是数字上的统计,实际上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与真正的城市居民生活仍相差很远。
NBD:“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是本次建议稿中的新内容,这个目标能实现么?
赵萍:消费率与人均GDP的关系呈慢U型,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时,消费正处于U型的底部,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发展,我们的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正在逐步增长。目前我国消费总量能排进世界前列,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也将增大。
发力服务业
NBD:建议稿中也提到优化投资对于扩大内需的作用,并且指明方向是偏重民生领域,能解释一下原因么?
王小广:投资需求是中期需求,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衡量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状态,当然最后要落实到最终需求好不好,因为这能体现出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投资应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投资是需求,而后期投资是供给,追求投资和消费需求平衡就是为了协调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建议稿中提到政府对非生产性投资需求要加强,比如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从趋势上必须要这样,因为政府要从追求经济增长转移到追求社会和经济的平衡,着眼于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等。
另外,投资需求结构优化主要是两点:一是提升服务业水平,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二是扶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这样做的最终目标就是落实建议中提到的增加就业,引导消费行为。
NBD:消费是内需最重要的环节,政府和企业分别能做些什么?
赵萍:现在CPI涨幅走高,出现抢购米、油等的“海囤”一族,这其实说明中国的服务业不够发达,老百姓不能让自己的钱有效升值。其实,无论是生产性服务还是生活性服务,都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动力。现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消费领域中,服务能并列于商品。国家可以从关税、税收等方面促进服务业发展。此外,流通领域和消费信贷建设也有待加强,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中国除了大型央企,服务业领域没有大企业,这就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培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在竞争中打造民族品牌。
结束语:消费是中国经济的被动函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平稳但不突出,而今国内外形势倒逼我们挖掘发挥这台发动机的动能。治标更要治本,不仅要从流通领域下手,更要对收入分配、城乡二元等体制机制痼疾开刀。
对话嘉宾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赵萍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5 16:1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