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年前三季度CPI。 CFP供图
本报记者 丁文亚
一提起CPI,家庭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老崔指着10月21日的晚报头条《9月CPI同比涨3.6%》说:“对我们来说,还是吃的最贵!”
“食品价格上涨,受冲击更多的是低收入群体,对于3.6%的涨幅应关注。”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1至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了8.0%,其中粮食上涨12%,蔬菜上涨20%。
据了解,北京目前除统计全市CPI综合指数外,还进行了以收入高低划分的分层统计。其中,低收入人群的CPI指数也将公布。
自己算不算低收入家庭?老崔不太确定。他能确定的是,蔬菜水果涨得很凶:“吃饭是大头,买粮、买肉、买水果蔬菜,哪个不涨?”
作为全国样本中“被平均”的一族,生活中“被低碳”一族,低收入群体对CPI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样呢?本报对此进行了调查。
16年CPI涨了两倍
收入只涨了660元
在细长的胡同拐了好几道弯,记者寻到了位于西城区的老崔家。
两间小房,一个小客厅,53岁的老崔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半辈子。现在,他的身份是受聘社区的协管员。
1994年,老崔从纺织系统下岗,爱人在一小单位上班,时忙时休。“所有的钱,包括医疗补助加一起360元。孩子上学,不够吃。”老崔说。
老崔和爱人一商量,在东墙打了一个洞,夫妻俩开起了小卖部。“文化用品、小食品什么的,主要是针对学生。”老崔家胡同20米外拐弯就是一所中学。买卖开始红火了一段时间,家庭月收入能够达到2000元——这在1994年当时算是高收入了。
现在看,老崔那时是远远跑在了CPI的前面。
不过没多长时间,老崔两口子有了“竞争对手”。胡同里有街坊也有样学样地开了小卖铺。最关键的是,这家小卖铺就对着中学大门,老崔的生意顿时萎靡下来。1996年,随着大批工人下岗,孩子们手头零钱吃紧,买东西的也少了。
2002年,老崔在街面上租了一个摊位,干起了刻字复印的活。“收入极不稳定,刚开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两三千,不好的时候一个月刨去租金交税才落下400元钱。”老崔说,他干的虽然是特行许可,可架不住干的人多互相砸价。到了2007年马路两侧都盖起了景观墙,生意就更没法干了,老崔最后散了摊子。
现如今,老崔在社区当上了协管,爱人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我一个月800元,原单位的工资还照发,现在涨到了960元,这样一个月收入有1760元。”老崔说,加上爱人的工资900元,两口子每月有2660元的进账。
16年,CPI涨了2倍多,而老崔家的收入却只涨了660元,好像停滞住了。
拆迁致富不可能
正在申请两限房
说起CPI中的居住指数,老崔今年对此“贡献巨大”。
2010年,老崔的“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指数”和“居住指数”大幅攀升——家里刚刚把原先的旧家具淘汰了,还把原先的水泥地铺上了地砖。为此更新的家具、地砖等花了3万元。“都是我原来刚结婚时的家具,三四十年了。孩子都毕业了,家里来人也看着不好。”
除了装修之外,月初老崔又狠了狠心,把家里用了12年的25吋NEC电视换了。“屏幕老是变成一小条,有时又突然变成宽银幕。赶上‘十一’,就换了一2600多元的国产37吋液晶。”
说到居住,话题就转到了拆迁致富。按理老崔应该盼着拆迁才对,可他却明确表示反对:
“我不希望拆迁。我这是私房,零费用。平日就是吃饭、水电、通讯。”老崔说,买了楼房,搬到五环外郊区,麻烦就来了。“又得交物业费,还要增加交通工具,不知道要平添多少开销。在我这小院里,没人催你交物业费。”老崔早有一本账在心里。
他给记者往细里算了算,全家房本上统共就27平方米的面积,就算是按照一平方米5万元钱拆,也不过才135万。“还不够城边上买一套房子呢!”
所以,老崔更不期望房价涨。他说,自己现在正申请两限房,“7000多一平方米,地方大概是在亦庄,到时反正给哪儿就去哪儿。”
首付怎么办?“首付的钱先借着呗,有机会先抓住,等你钱攒足了房价不得两万一平了?”老崔说完,瞧着记者。
早市关门前捡便宜
多吃菜等于少吃药
据最新统计,1至9月我国食品价格上涨8.0%,目前食品和居住对物价上涨的推动效应超过90%。9月,食品指数上涨8%。而10月份的CPI涨幅将比9月份更高。这一点,老崔真切地感受到了。
“吃饭是大头,买粮、买肉、买水果蔬菜,哪个不涨?”一提起CPI,老崔拿出上周四的晚报说,“还是吃的最贵!”
老崔的家庭现在还是一家三口。
让老崔挂心的是,两个月前儿子刚刚大学毕业,现在还在找工作。“刚找了一个还被中介糊弄了,还有俩月就转正了,公司就说‘明天别来了’。”这样,原本儿子独立挣钱的指望又得拖一拖了,而家庭消费仍然是一家三口。
三口人一天三顿全都在家里做饭吃,最贵的花销理所当然就是吃饭了。老崔说,他一般都选择中午12点早市关门前去买菜,“那时候最便宜。”
老崔带着记者到小厨房转了一圈:昨天刚买的胡萝卜,1.5元一斤;西红柿,2.2元一斤;梨,5元4斤,买的都是最便宜的,有点外伤处理的菜。
在老崔的印象中,三五年前,很多菜都在一斤一元钱以下。“什么都贵,原来胡萝卜才几角钱,你像西红柿,这两天涨得最快。蔬菜现在低于一元的都没了。还有豆类,只要跟健康沾边的都涨得快。”老崔抱怨说,北京基本不种菜,都指着外地运,一招个天灾什么的菜就更贵了。
尽管菜贵,老崔看来,这些钱又是必花的。
“争取不生病,尽量不生病,害怕生病。”对老崔来说,现在还没有面临看病的问题。所以,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的指数对他来说暂时可以不关心。
“多吃蔬菜水果,就等于吃药了。把吃药的钱用来买水果蔬菜。我们就是这么个理念。”老崔说。
至于下馆子?那是去年的事儿了,儿子上大学放暑假回来,“我和我爱人带他去晋阳饭庄吃了一份香酥鸭,花了100多元钱,就尝尝那口儿。”老崔说:“下馆子太贵,还不如自己家吃涮羊肉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