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思想的涤荡:2010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侧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6 10:3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受外交学院朱立群教授之邀,有幸列席了外交学院“2010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 能够参加这个会议,还要从去年朱教授来研究生院做讲座说起。当时我向她请教了很多问题,聊了一会,后来也一直邮件往来,像她这样在国际关系领域已有造诣的学者待我却极为和蔼认真,让人如坐春风,很是感动。在一次邮件中,她建议我来听听这场会议,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当然更多关于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4月10日,舍弃了清华大学国关所的一个讨论会,一大早赶到外交学院。第一次来,还算顺利,校园纯朴。方进会场,见到秦亚青老师认真的在准备稿件,过去与朱立群打招呼寒暄。9点,落座,正式开会。环视一周,与会嘉宾主要是京沪两地的学者,在国关领域特别是建构主义很有研究,比如苏长和、方长平、王帆、高尚涛等等。正在纳闷,没看到我们所的袁正清老师(袁老师家里的事最近多了)。

      会议首先,由朱立群主持,一段小引过后,抛出秦亚青的两篇重磅文章,一篇是大家都熟悉的《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另一篇国内可能少见,是他与巴瑞布赞的辩论和对话,英文版即将在国外杂志刊出,涉及进程建构主义的方法论问题。秦亚青作为中国唯一一个长期坚持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学者,让人敬重,多年前他系统论证了中国学派生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如今自己已经完成了理论建构的系统第一步,而且很前沿,国际上也有反响。但中国国内的反响似乎还没预期的大,因为,中国国关界存在“门户之争”,对于建构主义,现实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很少真正的细致研究,然后批判对话,大概都是自己搞自己的。这不禁让人感慨,美国国关学界的争鸣与批判远远超过中国的一片沉寂。秦亚青大致梳理了这两篇文章的核心,并有新的思考,强调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法和思维与西方的差异,认为化解中西对立的理论突破就来自中国思维的组合优势,“化”的能力。建构主义在中国的火热,很大程度上,中国的思维惯性里存在统合建构的传统,而西方思维常常分类然后求证其因果逻辑。

     接着,苏长和、方长平、朱杰进发言,谈自己的认识。苏长和提纲挈领,从知识积累、生成角度,阐述国际关系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理性与关系性的关系、理论的争鸣与回应(沟通理论)、一般性知识与普世性知识关系等,涉及哲学和治学之道。方长平提出对进程建构主义的部分质疑,认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澄清,谈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后面的讨论便是一锅粥,自由式,谁都可以插话,比较热烈。而秦亚青显然成了这次会议的中心,他不苟言笑,常仰头深思,记录,准备辩论。朱立群穿针引线,把老一辈理论家和新一代年轻学者整合在一个话语下辩论,魏玲、孙吉生、王帆、马俊、陈志瑞、林民旺,还有在场的博士、硕士。讨论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重点也时常变化,但中心就一个:如何建构中国学派?秦老师的“进程建构主义”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中国本土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秦亚青不时回应、辩论、讨论,笔记,也不断感谢所有的批评和意见。当讨论理论的终极问题时,便涉及到了人本关怀。秦亚青下午的发言在最后给了我很大感触:我做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来自个人的信仰,尽管我对自己比较悲观,但是我对人类充满希望。我可以定位成一个新保守主义者,坚持中庸与传统。但我希望大家不是接受我的文章观点,而是从我的文章中找到新的知识增长点,激发对知识本身的讨论、争鸣,我没有创立新体系理论的野心,我只希望给大家点刺激,让大家争吵,制作出新东西,而不是原地踏步。因为,我牵挂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近年太沉闷了,我的归宿在于推动它的一点点前进。

      此言过后,会场掌声经久不息。我想,像秦亚青这样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学术中的学者并不多,我们后辈除了敬畏,更要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6:39 , Processed in 1.2968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