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四倍:阶层分化背后有“嫌贫爱富”效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9 09:2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四倍
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我觉得非常遗憾,近几年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民以及农民工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动力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总体上看,渠道有变窄的趋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人民日报》9月16日)
农家子弟还能“鲤鱼跃龙门”吗?这是《人民日报》给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日益牵动人心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命题。对此,专家称,普通人家子弟,因为父母无金钱和权力,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可轻松获得体面工作及更广阔发展空间。最为鲜明的证据来自数据: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中约有一半家在乡镇农村,现在这个比例明显下降。此前,中国农业大学对新生城乡比例的调查显示,1999年至2001年农村新生均在39%左右,2007年已跌至31%。
这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日益艰难,地位相对“凝固”,并且阶层的“继承”效应明显。本则新闻揭示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下的阶层分化出现出极强的“嫌贫爱富”的特征和属性,在强势阶层突出自身优势的同时,弱势阶层缺少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不得不沦为社会的边缘阶层或成为“永久的底层”,从而导致了马太效应。
潘光旦和费孝通二位先生曾统计了清末915名科场中试者,发现41.16%的人来自乡村。相比之下,当前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的下降态势就不由得让人汗颜。与此同时,弱势群体的子女向上流动困难不仅表现在上大学上,还表现在就业上,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由此让社会出现了“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词汇,隐藏其后的草根阶层焦灼情绪呈现弥漫态势。但是,更为严峻的事实是,笔者以为,这是整个社会失衡的写照。
在“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词汇对社会作出无情总结的同时,我们发现,个体的命运不依托于努力和奋斗,而是一些先赋性因素在发挥作用——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等。也就是说,在“官二代”、“富二代”越来越处于社会有利位置的时候,公众的焦灼情绪正在上升,而草根精英上升通道之逼仄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谁可以进入高收入行业和处于社会中的有利位置呢?有研究表明,有权力和财富背景进入高收入行业远远超过了有教育背景者,这也是代际传递日趋固化的明证。现实中,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高官子弟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又有多少权势子弟走上了留学的路途?对这样的场景,我们陌生吗?如此一来,怎能不让公众产生不满和抨击情绪?
这是社会流动趋于固化的征兆。当下,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乃至处于悬殊状态,造成了发展能力的缺失。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都具有向优势群体集聚的特性,这就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阻碍“贫二代”群体的向上流动。由于社会隔绝壁垒和阶层壁垒的作用,“贫二代”所能获得的上升机会较少,上升流动的空间和渠道狭窄,已是可见的事实。在代际再生产的问题上,对于“贫二代”而言,父辈的差距正被复制到子代身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2 09:20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