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洛杉矶时报》9月5日文章】题:北京半真半假的老胡同游(作者 梅甘·斯塔克)我们这条街充满了故事与谎言。关于这条街的故事大都是零星散乱的。这条胡同叫大金丝,源于皇家裁缝所使用的金线。过去,这条街上住的都是御用女裁缝和染匠。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可是,你站在院门口,会听到各种编造不一的谎言。那些超级富有想像力的导游站在汗流浃背的游客们面前,指着木制横梁和大门两边的抱鼓石,开始胡编乱造起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住的肯定是一位军中要人!这些字则告诉我们,这里还住过非常受人尊敬的学者!
这当然是在胡说八道。其实这是一座隐蔽在老房子中间的新房子。房主拆掉了老房子,翻建成了新房子,只是在重建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四合院的传统元素:灰瓦斜屋顶,开满了花的果树。
但是,这座房子还有天窗、地下室和全新的电器。我们刚搬进来时,甚至还能闻到水泥和木头的味道。
可是,我没有打断那些导游,或者跟他们对质。我像其他人一样享受着这些故事。我们躲在墙的另一边听着,直到游客们远去。
不过,我觉得如果游客们睁大眼睛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在来我们院门口的路上,他们得绕过一堆堆的新木头、新砖和新瓦片。
我们的邻居纷纷开始翻盖房子。我和丈夫每天都在噪音声中醒来,电锯声、推土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然而,在拆掉旧房盖新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超现实的、令人膛目的美。我们转过一个弯,看到一个厨房水盆立在一片废墟的中央;房子的大部分都拆掉了,残垣断壁上,红色的春联依然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幸运的。在湖的另一边,钟鼓搂附近的一片地区即将被拆掉,据说是要建个时间文化长廊。当然,古建筑保护主义者对此非常不满,但老百姓似乎不太关心。
带着相机,坐在人乡三轮车上在胡同里转悠的人大都是来自中国其他地方的游客。我猜想,这些游客也只是想看看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这并非他们所渴望的生活方式。
《洛杉矶时报》驻京办事处的司机听说我从外交公寓搬到胡同里后,直摇头,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他就是在一个拥挤的大杂院里长大的,一有能力就赶快搬离了那里。他说,我喜欢公寓,公寓生活更方便。
一想到那些消失的胡同,人就很容易变得忧郁。但是,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中国的面孔。不是浪漫而理想化的,而是经济增长促使社会演变的复杂现实。
在周日一个温和的午后,我们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少有的明净天空中,风筝飞得很高很高。邻居在放飞他们训练有素的鸽子,在落日的余晖中,鸽子一圈一圈地飞翱着。小鸟低低地飞过我们的房顶,腹部闪烁着落日的金色。
我尽情地享受着这每一分每一秒,因为我知道,这一切正在消失。像这个繁荣的国家里的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的房东正在寻求更好的投资。我们听说,她把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卖给了一名男子,那个人想在这里开一间裁缝店。我们不久之后就得搬到另一个地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