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家栋
“我不是学文学的,找不到最适合的词语来表达心中最真切的感受,但要说自豪的事,我会说,当我们用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国外的卫星,这样的自豪,足以让我用一生的时间去追索我的事业,因为你看到了祖国的强大,而更庆幸的是,我也是参与、见证它实现的一分子。” ——孙家栋
2007年10月24日,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绕月飞行的那一刻,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悄悄走出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欢呼的人群,在一个角落轻轻地擦着眼泪。这位老者,就是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获得者孙家栋。昨日,这位造了一辈子“星”、已是81岁高龄的老者,应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邀请来到成都,与年轻一辈的航天人共同分享激QING燃烧的岁月。
“东方红一号”升空 他们实现“听得到”
孙老的传奇人生,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有着密切相连: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老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老也由此成为公认的中国“卫星之父”,见证了中国航天全过程。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昨日,孙老回忆:“每当听到《东方红》,就特别激动。”孙老不仅参与了“东方红一号”的研发,而且他和一批老航天人还在“东方红一号”的“身体”里装置了一套《东方红》的乐音装置。当这颗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第一位置的人造卫星升空后,从太空传回的《东方红》旋律响彻全球。
孙老说,1965年,国家确定了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为了让卫星升空后确保“听得到”,孙老和老一辈航天人当了一盘“音乐大师”,“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终于将《东方红》的乐音装置成功地装载在‘东方红一号’里,并第一次成功接收到来自地球之外的声音……”
“嫦娥一号”上天 他躲在角落擦泪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工程上马时,已是75岁高龄的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2007年10月24日,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绕月飞行的电视直播里,人们看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指挥现场悄悄走出人群,拿着手绢拭去激动的泪水。然而,许多观众不知道,那位拭泪的老人,正是孙家栋。“以前几十年我们所搞的航天工程,全都是围绕地球开展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对于探月来讲,是飞离地球轨道围绕月球开展的研究。”由此,领命探月工程的孙老与他的团队确定了“三步走”的工程总体方案,简而言之3个字:绕、落、回。“第一步是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第二步就得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第三步月球软着陆器采取月球样品,并安全返回。”“进行探月计划后,每当仰望夜空,看着月球,总觉得有些不一样了,深入太空去研究太空,最终还是得‘落脚地面’,为咱们的建设、科研服务,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成了我的爱好,这辈子都不会离开。”停不住的孙老正在为“探月计划”忙碌着,和几十年前一样,航天,依然占据他几乎全部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