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几何
2010年07月08日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尽,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脆弱。不幸的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却有扩大蔓延之势,而且还导致欧洲经济被贴上“不信任”的标签,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与风险正在上升。如何防止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将是20国集团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半月谈》2010年第12期)
多伦多G20峰会达成减赤共识
二次探底风险上升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在加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酵升级,是全球经济二次探底最主要的诱因。持续半年之久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国债务与财政赤字问题又接踵而至。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盟中有11国债务占GDP比例超过60%的红线,14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超过3%的警戒水平。希腊债务、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分别高达124.9%和13.6%,偿还到期债务压力骤增,外部融资能力锐减,金融体系趋紧。欧盟各国通常互为对方债权国,希腊危机很可能扩散至其他欧洲各国。
欧元贬值风险陡增。希腊危机延续至今凸显欧元区“有统一货币,无统一财政”的尴尬,财政救援乏力动摇市场对欧元信心,加之经济复苏相当脆弱,市场反应过于敏感,评级机构屡屡降级,投机基金推波助澜,近期欧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1.2,风险不容小觑。
“高福利”将使债务问题长期困扰欧洲。欧洲债务问题并非完全由应对金融危机的大幅财政刺激措施所致,而是被欧洲长期低增长、高支出的失衡模式所拖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在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措施中,财政支出只占其债务总额的10%,其余负债主要是“高福利”支出所致,包括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等巨额财政负担,而这种支出未以劳动产出和经济增长为支撑。
其次,欧洲国家政策操作风险增大。为应对金融危机,欧元区各国几乎把财政政策用到极致,结果导致财政赤字水平进一步恶化。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情况下,如果财政刺激措施戛然而止,就有可能使原本处于复苏中的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削减政府开支必然带来短期经济紧缩效果,增加政府税收或举债将会出现“挤出效应”,遏制私人消费和投资;如果持续财政刺激措施,债务问题将继续恶化,进而引爆更多债务危机。
第三,发达国家高失业率是世界经济复苏脆弱的症结。美国劳工部近期数据显示,2010年5月美国非农人口失业率为9.7%,新增就业岗位41.4万个,但34.3万个是临时工作岗位,长期失业人口高达676.3万人。经合组织最新报告预测,美国、欧元区、英国2010年失业率分别高达9.7%、10.1%和8.1%,2011年失业率分别为8.9%、10.1%和7.9%。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短期内无法改善,很难降低到金融危机前水平。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因此受到一定抑制,消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存在,经济运行风险上升。
最后,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产泡沫风险。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采取积极扩张政策,增强市场流动性。宽松货币环境以及国际资本再次流入新兴市场国家,使资产泡沫风险迅速聚集,这将会给新兴市场经济复苏带来冲击。中国在控制地产泡沫,印度在加息,新兴市场更关注通胀问题,控制有“过热”迹象的经济运行,但风险犹存。
团结合作积极应对
虽然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在上升,但国际机构却纷纷上调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特别是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加强团结合作,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因此,使世界经济避免二次探底也是可能的。
客观来说,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危机的“传染性”有限。当前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次生危机,而不是自生危机。欧洲某些国家公共债务出现问题,没有类似次贷危机中的“有毒”资产,对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影响有限。欧洲债务问题比较透明,破坏力远不及2008年的金融海啸,其波及面仅局限在欧洲内部。债务危机拖累欧洲经济增长不可避免,但不至衰退。债务危机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有限,对全球经济影响有限。另一方面,欧元区正在“自我修正”。IMF与欧盟联合出台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遏制债务危机蔓延。欧元区各国也在积极协调合作,弥补“无统一财政”的制度缺陷,共同应对债务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表现乏力,世界经济复苏主要引擎是新兴市场和亚洲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在出口贸易回升、资本再次流入、内部需求强劲等因素驱动下,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近期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亚洲经济复苏良好势头没有被遏制。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4.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6%,亚洲经济增长8.2%,中国经济增长10%。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进出口总额达2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出口增速明显加快,接近50%。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亚洲国家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力量。
美日经济体逐步踏上复苏之路。美国、日本是世界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它们稳步复苏奠定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美国经济刺激措施在其复苏中起关键作用。私人消费好于预期地上升、贸易恢复性增长和商业库存周期等有利因素促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亚洲经济强劲反弹、主要发达国家市场回暖带动日本出口增长,经济刺激措施以及有利的地缘经济位置,使日本经济逐步回暖。IMF最新经济报告预测,2010年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1%和1.9%。日美经济企稳,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表现强劲,推动世界贸易和投资恢复性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退出政策”犹须谨慎
金融危机让G20取代G8登上历史舞台,在注资救市、挽救实体经济、加强金融监管与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G20是最重要的多边经济协调与合作机构,未来逐步机制化将大幅提高运行效率,政策协调力、执行力与约束力都将得到加强。如果当前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欧盟与IMF救助效果不佳,那么G20再次紧密合作进行干预,将会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事实上,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并非欧洲债务危机本身,而是由此引发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各国“退出政策”操作风险不断增加。各国面对的内部和区域经济环境复杂,经济复苏道路上的步伐更是有快有慢。而且,新兴市场国家有资产泡沫压力,欧洲许多国家存在债务负担,美国面临加息预期,各国“退出政策”不一致等因素叠加将导致风险上升。各主要经济体应在G20框架下继续讨论退出政策,力求协调一致。金融危机时各国曾“同舟共济,应对挑战”,后危机时代各国更应“共同分担,协调退出”,这样才能够使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并保持强劲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