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王沪宁的名字,中国学术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沪宁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他在政治学界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一九五五年十月六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莱州,少年时期即表现出喜好哲学和政治思考的倾向。 一九七一年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没有上山下乡,留在家里自学。一九七四年夏,被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法语。三年后,王沪宁成为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导师是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王沪宁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王沪宁的政治学方面的才华,早在党的十三大之前就已经被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看中。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特别需要一套完整的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作参考,而王沪宁的学术理论总被看好。他的著作之丰,治学之刻苦勤奋,成为80年代学术界的一大景观。王沪宁的政治学著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观点,让一般的读者都能看懂。同时,他还注重自己理论的实用性,可以说,他的每篇文章、每部著作(包括译著)都不是毫无目标,而是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或需要借鉴的理论。同时,王沪宁通过对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研究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这些有力有理的论述为我党的政冶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作品。王沪宁是聪明而且有预见的,他说:“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正处在政治时代,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日益决定着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和人类全体的发展。”王沪宁同时意识到:“政治研究的科学化,政治研究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各政治共同体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一个共同前提。”
现在已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他,依然保持低调,他“不想张扬”。王沪宁在复旦的身份是教授兼博导,还有很多头衔,不过,他自己最为珍视的头衔是“读书人”。当别人介绍他是一位学者的时候,他会立即更正:不,只是个读书人。他的学生蒋昌建说:“别以为‘读书人’仅仅是一种谦逊,真正称得上是读书人的,恐怕没几个。读书人实际上就是专注某一项工作的人,与偶尔的读书不同,就如偶尔的炒炒菜并不能称之为厨师一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定平说,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王老师的勤奋,他也一直都在以这种勤奋的精神作为榜样和鼓舞。“复旦图书馆借书都有贴到书里的借阅卡,每一个借阅的人都要在借阅卡上签字。我借过的每一本书上都能看到王老师的签字,足见王老师看过的书有多少了。”读书和写书已成为他不可割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有人这样评价他:“王沪宁也许不是一个均质的整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他不断创新自我和消除自我。”王沪宁讲:“我是轻易不动感情的。但是,我知道,我内心深处有着无比壮阔的感情波澜。”他坦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难题和矛盾,我们真正艰巨的任务是在大千世界中来征服难题,克服矛盾。
祖籍山东的王沪宁,少年时期即表现出喜好哲学和政治思考的倾向。“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王沪宁这样说,“夜色暗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来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他高速运转的大脑,一直就在思考、探触新加坡这个“样本”: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而通过这个“样本”,他力图寻找可以成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除了对政治对现代化的思考,王沪宁还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而所有的思考,都是围绕读书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而来的,能够从容思考,则是外部的宽容和自身的理性。
王沪宁的代表作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美国反对美国》、《新政治学概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比较政治分析》、《狮城舌战》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