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红楼走红给红楼母国上堂课
——朝语歌剧红楼成精品带来的反思
评论主笔:浩歌
朝鲜版80年后演员出演的歌剧《红楼梦》在北京上演后,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演员谢幕长达六次,几场演出更是一票难求。媒体报道众口一词赞这部朝鲜语版红楼原汁原味,具有超乎想象的艺术美。朝鲜版歌剧红楼走红给我们红楼大国上堂课:为何这么多年我们就没有导演出这样一部汉语版的歌剧《红楼梦》?当我们的大导演携带西洋歌剧《图兰朵》走向海外的时候,为何对红楼歌剧题材视而不见?我们内地文艺创作比大投入求场面求奢华,为何反而变了味道,文化内涵不足?有评论甚至哀叹,喜闻乐见有影响力民族歌剧精品已经多年不见了。
朝鲜版《红楼梦》在朝鲜特有的政治体制下创作生产,这种体制虽然对文化多元化有很大弊端,但是在“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文艺精品上”具有其它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这部红楼的生产可谓是当成精品中的极品,成为一部“举国文化工程”。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关心,全国最优势主创联手,海选全国最优秀的演员,这种生产模式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显而易见:没有市场化环境的浮躁功利之心,反而精益求精遵循艺术规律。演员表演敬业投入,以精湛、真情的表演征服观众。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朝鲜版红楼的场景设计精美绝伦,而全部不是依靠高科技手段变换背景,大量场景变换都是人工操作完成,就凭借这一点就令我们汗颜:国内演出对场景的依赖几乎都是凭借高科技手段,奢华烧钱眼花缭乱的背景设计,人工创意的痕迹越来越少,匠气越来越重,艺术感觉越来越平庸、市侩。其实艺术精品一定是在严谨创作精益求精、远离功力和金钱下产生的,浮躁和功利是文艺精品天然的杀手。内地87版红楼走红更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当时没有炒作更无赚钱心切,一批文化大家曹禺、沈从文坐镇顾问,终于造就一部经历时间检验的经典。
朝鲜版红楼带给我们的另外启示是,对红楼资源的富矿发掘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这部朝鲜红楼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填补了红楼题材表演类艺术门类的空白,可谓是第一部歌剧版的红楼。难怪有的专业人士惊呼,这部歌剧就差用汉语演唱了,人家搞出来的中国文化味道丝毫不差于我们。我们的大导演能够把西洋歌剧《图兰朵》执导蛮声海外,为何没有一位大导演也执导一部中国版原汁原味的歌剧红楼?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而不见的漠视还是艺术功力不足?分析起来原因还是思想认识原因,非不能而是不为,骨子里还是以对西洋题材的偏爱、以对市场投其所好的迎合的功利思想。
如今翻拍经典成为热潮,影视剧跟风追拍,一部接一部,但总是争议不断,国内观众抱怨连天。对经典加工改编总缺少让人高度满意的作品,而这些观众不买账的经典改编都是一部比一部烧钱,但拼造型比特技,对经典原著的尊重都做得不够,任意加工篡改不说,甚至背离基本审美取向以另类造型哗众取宠。朝鲜版红楼告诉我们,文艺精品不只是金钱投入,更需要创作精神的投入,没有对经典的尊敬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敬业追求,经典改编就会流于形式不会成功。
推荐阅读:
北京日报5月10日评论:从朝鲜《红楼梦》看国内创作的缺失
作者 李红艳
由朝鲜血海歌剧团创排的歌剧《红楼梦》最后一场在京演出昨晚落幕,而其带给国内舞台艺术创作的反思却挥之不去。这部取材自中国古典名著的歌剧,虽然是用大多数中国观众都听不懂的韩语演唱,但这并没有成为欣赏障碍。相反,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领观众随剧中人物的命运亦喜亦悲,潸然落泪。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说起来可能有些老套,但却是艺术创作的一条真理。作为歌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红楼梦》在音乐创作上便遵循了这一点,其旋律流畅、情绪饱满,富于画面感,很多段落听起来颇似朝鲜民歌《阿里郎》和《道拉基》,于观众而言具有某种心理上的亲近感。中国曾经涌现出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经典民族歌剧,在音乐创作上也都是汲取了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韵味独特而贴近大众。不过,现如今国内原创歌剧的创作,愈发呈现出一个趋势,即无调性、无旋律的西洋现代作曲法“排挤”了接着地气儿的“中国旋律”,结果作品离观众越来越远。其实,无论是何风格、题材的歌剧作品,观众首先的诉求是音乐好听。不入耳,焉入心?
艺术创作,只有跳脱出形式的羁绊,才会有更自由的空间和更大的可能性。这是歌剧《红楼梦》带来的第二点启示。关于此,剧中演员不拘一格的演唱方式最有说服力。“宝玉”的民族唱法高亢嘹亮,“黛玉”介于民族与通俗之间的音调惹人怜惜,而“贾政”则是纯正、醇厚的美声男低音……他们打破了所谓的条条框框,只要通过唱腔能够很好地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管他美声、民族还是通俗,都是无关痛痒。
长期以来,国人似乎习惯了一定要将歌剧分成民族歌剧、西洋歌剧,同时一定要将美声唱法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专业”。而在追随西洋歌剧创作上,中国制作更是亦步亦趋,一定要掰着指头算:咏叹调够不够?宣叙调有没有?合唱少不少?殊不知,严格依照西洋歌剧语汇进行创作,有时未必能够赢得本国观众,因为听得惯“四声”的中国听众,其实听不惯那些古怪而别扭的宣叙调,与其坚持“一洋到底”,倒不如穿插对白更好。
一部好剧能够托出明星,而好演员则能使一部剧更加出彩,这是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问题,也是歌剧《红楼梦》带来的第三点启示。剧中演员基本都是“80后”,他们年轻但不漂浮,压得住台,自始至终充满着令人动容的激QING和爆发力。他们那种全身心的投入感,让人物出色,让舞台生辉。尤其是最后一幕“黛玉灵堂”,悲痛欲绝的宝玉跪倒在黛玉灵位前,一声长达十几秒钟的凄厉悲号,痛彻心肺、感天动地,观众席间立闻声声啜泣。这些“80后”的表现,让人看到了国内一些炫耀声乐技巧、有歌无戏、游离于角色之外的歌剧演员们在艺术功底上的差距。国内歌剧表演领域还存在一个问题:能唱的不能演,能演的不能唱,演、唱俱佳的优秀演员少之又少。
歌剧《红楼梦》带来的第四点启示,是对待艺术的真诚与敬业。剧中演员的衣着是由中国捐助,看起来陈旧而土气,但这并不影响人物角色的光彩。长达3个多小时的演出,歌剧《红楼梦》换景次数之多、时间之快让人惊叹。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此浩大的换景工程并非由先进的舞台机械或高科技手段完成,而是完全凭借演职人员的双手。
应该说,国内舞台艺术创作的物质条件较之朝鲜艺术家可谓优越,不过很多时候在艺术创作的态度上却是难以比肩的。朝鲜历时50载打磨一部歌剧《红楼梦》,并能俘获异国观众的心,彰显出的是对这部作品艺术精髓的参透,以及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反观国内,对经典的重新演绎,不乏一味迎合大众文化,哗众取宠、误导观众之作,不乏“借故事演歌舞”而非“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淹没内容之作;更不乏顶着“大制作”、“大场面”、“大气派”实则沽名钓誉的烧钱之作……其表现出的,除了创作心态的喧嚣浮躁与急功近利,还有什么呢?
新闻背景:朝鲜红楼在华受追捧:让观众吃速效救心丸 国际先驱导报
面前黛玉尸身未寒,再也不会醒转来叫一声“哥哥”,贾宝玉一袭红袍覆白纱,几欲哭昏过去,直至身心俱冷,顿悟,贾宝玉伴一僧一道,消失在茫茫雪原。台下观众无言,纷纷拭泪。继而,零落的掌声渐渐汇成河流,淹没舞台,观众起立,欢呼。
5月9日晚,北京BTV剧场,900名观众沉浸在难以言喻的悲伤之中,他们从这出朝鲜歌剧中,体会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红楼梦》。从5月6日到9日,朝版《红楼梦》在北京上演四场,其中两场为公开演出,由于剧场规模的限制,每场900张票在两天内便抢购一空,最低票价180元,最高票价更是从1280飙升至1680。有人戏称,上次遭遇如此火爆的“票房”,还是在《阿凡达》的时候。而作为巡演的第二站,呼和浩特的数千张票已经提前销售一空。从记者随机采访所了解到的情况而言,看过朝版《红楼梦》的中国观众,对这出歌剧的评价之高更是超乎想像。从舞台布景到演员服装,从场面动作到台词唱腔,从面目表情到情绪渲染,每一个环节都趋于完美。更有此前从未看过书和电视剧的中国观众自曝说:“以前从来没有弄懂过《红楼梦》到底是什么,这回从朝鲜人那里知道了。”
而据中国演出集团透露,演出之前,有上了年纪的观众对朝版《红楼梦》持非常怀疑的态度:“朝鲜人能演什么《红楼梦》?”结果,在观看过程中,因情绪过于悲伤和激动,这位老先生不得不停下来两次服用速效救心丸,才坚持看完整场演出。为此,有人提议是否要在演出前提示观众:有心脏疾病患者慎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