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来都在磨刀,中国航母要加快进度
中国航母早日成军 为经济护航
和谐世界 没有强大军力不行
中国造航母触动俄国:俄国在法国出手了!!
俄罗斯最近决定向法国采购“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并将之作为维持兵力投射的保险,而其计划将其首艘“西北风”级两栖舰部署到远东舰队的事实则更加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在亚太地区,俄罗斯的兵力投射能力存在不足,尤其是韩国和日本都在部署直升机航母、中国正在制造其首艘国产航母的情况下。
报道称,俄罗斯最近决定从法国采购一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其还考虑在获得法国许可证的条件下,获得更多该级舰艇,使这些法国舰艇成为俄罗斯两栖攻击能力的关键。另外,俄罗斯“北德文斯克(Severodvinsk)”号潜艇即将下水,“拉达”级(Lada)潜艇也将于今年进入最后的试验阶段。这些事件说明俄罗斯已经启动其舰队现代化项目。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俄罗斯海军一直在萎缩。在冷战结束时,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一支强大海上力量。然而,俄罗斯却缺乏维持这支海上力量的资金,致使这支原本强大力量成为今天这支规模较小、舰艇基本过时的海军。这就是数年前俄罗斯宣布大修其舰队的原因所在。其计划到2025年的时候,完成两栖现代化项目,扩张其海军力量。
目前,俄罗斯决定采购法国“西北风”两栖攻击舰一事已被媒体广泛报道。毕竟,对于像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而言,从像法国这样的竞争国家采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系统,是一个大事件。这种舰艇本并不会为俄罗斯提供新能力,但其可以扩大俄罗斯已有能力,尤其是其整体计划是在采购首艘舰艇之后再建造3艘“西北风”舰艇。
俄军计划将首艘“西北风”级两栖舰部署到远东舰队。
近来俄罗斯军事工业出口能力屡遭非议,媒体对军工产品质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多有质疑。2月19日,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签署协议,俄方同意回收此前卖给阿尔及利亚的15架米格-29SMT战斗机。阿尔及利亚在接货后不久即提出退货,是缘于战机质量问题:阿尔及利亚声称这批米格-29的机身等部件是二手货。退货风潮引发了俄罗斯媒体和社会舆论对本国军事工业出口能力的广泛讨论。
俄罗斯的《独立报》在26日对此事做出了详细报道。该报说,向阿尔及利亚提供米格战斗机的合同是当年普京总统出访该国时签订的,合同值70亿美元。在俄阿两国签订这笔合同的同时,法国也非常希望能够向阿尔及利亚出口“阵风”战斗机,但最终阿尔及利亚选择了米格-29,主要是由于俄方开出了极为诱人的条件:首先,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向阿尔及利亚提供的米格-29和“阵风”极为相近,而价格远远低于“阵风”;其次,如果阿尔及利亚和俄方签订合同,则它欠下前苏联(俄罗斯是苏联在法律上的继承国)的债务可以借机重组;此外,俄罗斯还承诺,此前阿尔及利亚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购买的36架陈旧的米格战斗机折旧作价,在估价后可以在新合同中用旧货抵新账。在这个条件下,阿尔及利亚当然乐于签订定购米格战斗机的合同。但是双方大概没能料到,整个合同的执行最后竟然以这个结局而夭折。
22日再次传来一个坏消息:挪威Odfjell ASA公司宣布,因俄罗斯北方机械制造厂严重拖延订单交付期限,造成违约,该公司终止此前与北方机械制造厂签订的12艘油轮的合同,同时开始因北方机械制造厂拖延交付日期造成的损失索赔。俄方对此表示不同意,申明延期是由于挪威方面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耽误了工期。看来一场旷日持久的商业纠纷官司在所难免。无论如何,俄罗斯军工企业的出口能力目前因这两起风波而雪上加霜。
《独立报》认为,这两件事不是孤例。众所周知,俄罗斯和印度在“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的交工日期和工程造价方面的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双方2004年签订合同,印方支付7.5亿美元,俄方负责将航母建造完毕并完成现代化设备更新。至今7.5亿美元已经花完,俄方宣布原来合同中规定的工程造价至少被人为地压低了70%,要求印方额外支付费用,此外交工日期应从2011年推迟至2013年。印方对此显然没有同意并表示不满。
与“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命运相仿的还有印度基洛级“辛都维扎”号柴电潜艇的改装合同。据《印度时报》1月18日报道,印度宣布拒绝接收改装完毕的潜艇,原因是改装后的潜艇不符合印方要求。该报还透露,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造船厂为印度生产的三艘护航舰、在印度生产1000辆T-90S坦克所需技术资料的转交均未能按照合同期限的规定如期执行。
俄罗斯和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是传统的合作伙伴,双方在成功开展一系列合作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独立报》举例说,中国在2005年就和俄罗斯签订了定购38架伊尔-76和伊尔-78运输机的合同,也是由于各种原因,俄方迟迟未能交货,最终连负责生产这些飞机的厂家也由塔什干飞机制造厂改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的“Aviastar-SP”公司。
军工企业研发生产两危机,有目共睹
俄罗斯军事工业企业出口能力下降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副手弗拉季斯拉夫·普季林不久前在军事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言说,虽然军工企业在最近几个月的产量上升了14%,但是有个别军工企业无力完成国防部的订单。此外,虽然俄罗斯近几年加大了对军工企业的财政支持,但国家财政拨款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俄罗斯咨询公司“FinExpertiza”总经理阿格万·米卡耶里扬认为,俄罗斯军工企业出口能力的下降源于苏联解体前后的90年代,当时很多军工企业失去了国家财政支持,陷入沉重的危机之中。为了生存,这些军工企业为了接到订单,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而如何完成订单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为了拉到客户,这些军工企业主要是依靠产品的低价。如果西方的军事工业企业把所有的商业风险都计算到合同成本中,比如通货膨胀率、能源价格上涨、物流费用、国际市场上金属和其他原料价格的波动等等,那么俄罗斯军工企业在成本核算时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造成最后因价格和合同条款引发争议。米卡耶里扬认为,俄罗斯的所谓军工产品廉价也是相对的。因为苏联时代一直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今日的军工行业生产力低下,高耗低效,最终产品的实际价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