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作传统势力范围。在一些人看来,近年来中非关系取得迅猛发展,不啻“动了西方的奶酪”。批评者认为,中国在非洲掠夺自然资源、冲击当地产业、破坏生态环境、违反劳工标准、扶持专制政权。不过,一位研究中非关系30多年的美国学者说,西方舆论关于中非关系的辩论很少基于确凿的事实。
美利坚大学教授布罗伊蒂加姆最近出版的新书《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为中国在非洲的作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窗口。日前,在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新书介绍会上,布罗伊蒂加姆对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提出反驳。
中非全方位合作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能源领域投资迅速增加。锁定能源供应被很多评论者认为是中国进军非洲的首要目标。布罗伊蒂加姆教授认为,石油和矿产品在中国非洲战略中的确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能源投资并非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最重要领域。据统计,2006年非洲全部出口的石油,中国只占了8.7%,欧洲占36%,美国占33%。
布罗伊蒂加姆说:“有很多证据显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包括很多其他方面,其中一项是基础设施合同。据我的估计,最近几年中国在非洲签署的基础设施合同额度远远超过其他合同。比如2008年,中国公司在非洲签署的基础设施合同达到400亿美元。”
布罗伊蒂加姆指出,中非合作是全方位的,能源合作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布罗伊蒂加姆引用一位尼日利亚外交官的话:“中国人正努力介入我们经济的各个部门。而西方永远是石油、石油、石油……”。
中非企业同台竞技
有批评者认为,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摧毁了当地的制造业。布罗伊蒂加姆以自己在非洲的实地考察对这种错误观点给予驳斥。
在尼日利亚一家颇具规模的塑料厂里,布罗伊蒂加姆惊讶地问尼日利亚老板:“我一直听说尼日利亚的塑料产业已经被中国进口商品摧毁了,你怎么能生存呢?你如何同中国人竞争?”
这位老板告诉布罗伊蒂加姆:“我们支付的工人工资和中国企业相同,生产成本不比中国企业高。我们的生产机械从中国进口,因而具备生产技术。另外,尼日利亚拥有生产塑料所需的石油资源。我们还有遍布尼日利亚及周边国家的物流渠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中国竞争呢?”
布罗伊蒂加姆说,至于纺织业等产业,确实受到了进口商品的冲击,但她指出,这并非从今日始,也并非仅仅因为中国的出口。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非洲国家开放贸易,当地纺织业就受到了各国出口产品的严重冲击,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15年,目前的状况只是一种延续。
中国援助限制腐败
中国和非洲的外交关系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当时曾经大力支持非洲大陆的独立运动。从60年代开始,随着建交国数量的增多,中国开始向非洲提供各种经济、人员援助和技术扶持。布罗伊蒂加姆认为,与其他捐助机构不同,中国提供援助和商业投资项目的方式有助于限制腐败。
她说:“和西方对非洲提供的贷款相比,中国给非洲的巨额贷款更不容易被贪污。这种由资源支持的基础设施模式提供了一种制约机制,具体说,就是根据贷款协议,贷款用于的基础设施项目由制定的中国公司来实施。这样,资金就被锁定在开发支出上。日本几十年前向中国提供的开发项目贷款也是采取这种模式。”
很多人把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危机归咎于中国。布罗伊蒂加姆说,中国对非洲国家内政的介入远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小。事实上,美国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任总统的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都表示,中国是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
布罗伊蒂加姆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有别于西方。中国基于自身发展历程,有不同于西方的发展理念。尽管如此,中国很少像西方一样乐于给非洲开“药方”。西方国家认为自己知道非洲应当如何走向繁荣,但又频繁改变“药方”。“每过几年,我们都会出一个定论,教导非洲应当如何做,”布罗伊蒂加姆说,“但中国的诀窍很简单,‘要想富先修路’,所以中国集中援助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所以中国大力投资非洲农业与工业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