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迅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却频频发难,攻击中国的对非政策,甚至“妖魔化”中国。仔细分析这些言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令人信服的内容,翻来覆去就是挥舞莫须有的大帽子,诸如“资源掠夺论”、“新殖民主义论”和“中国威胁论”等等。
对于西方少数媒体炮制的种种无稽之谈,国内外有识之士已经多次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剖析,并且得出了切实可信的结论。但是,对于此类无稽之谈产生的根源,似乎仍有进一步追溯的必要。应该指出,西方还有少数人,喜欢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虑问题,用“冷战”思维观察世界。在他们眼中,非洲仍然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其他人未经其允许,不得进入;在他们脑中,国际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弱肉强食和尔虞我诈是必然的规则。然而他们忽略了时代的变化,忽视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因此,他们继续抱着老眼光和老观点看待新型国际关系,就难免要出问题。
中非关系是二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国际关系,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平等、互利和双赢的本质。这种本质的形成,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优良的历史传统。中国与非洲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交往,在漫长的历史中,中非没有战争,只有和平,没有侵略与掠夺,只有互通有无,友好往来。中非关系的历史传统不仅对当代中非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巨大的影响,而且还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第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属性。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两者不但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而且具有相似的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属性决定了双方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相反,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比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一致或者相近的看法;第三,共同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南弱北强”,在“南北对话”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南南合作”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南方国家”,加强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双方发展的共同需要;第四,实践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以来的中非关系,证实了平等、互利和双赢的中非关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第五,制度与机制的保障。中非双方在2000年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正式确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确认平等、互利和双赢是中非关系的本质,从而在制度和机制层面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平等、互利和双赢的本质在中非关系的实践中也处处得到反映,仅举数例:其一,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坚持在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中非关系。半个多世纪来,中非双方相互尊重、彼此支持,双方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成为国际关系的典范。其二,在贸易领域,中非交往注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非洲向中国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中国则向非洲提供了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帮助非洲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其三,在投资领域,中国对非投资以互利共赢为宗旨。中国的投资项目涉及各个领域,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的消费需要,又促使了当地就业岗位的增加和税收的增长,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其四,在对非援助领域,中国充分尊重非洲国家意愿,真心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减免债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2006年提出了加强中非务实合作8项举措,2009年又提出了推进中非合作8项新举措,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减贫进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西方少数媒体的无稽之谈既无法篡改中非关系所体现的平等、互利和共赢的本质,更无法阻挡中非关系的发展和前进。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同并赞赏中非关系的发展,就是对那些无稽之谈的最好回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