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论: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 攻势与反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4 20:0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评社台北11月23日电(作者 邵宗海)“两岸一甲子研讨会”爆发两岸学者对“政治谈判”和“一中原则”的辩论。北京开始显示在这二块领域上的积极攻势,但台北也对这个问题上展现全力反弹。   依目前两岸关系来说,可以说是过去二十年来氛围最好的时候,也是北京所说的是“历史难得的机遇期”。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两会仅是“江陈会谈”的恊商在过去一年已进行三次,两岸正式的定班直航也在今牟八月底启动,连涉及司法管辖权的“司法恊助”都可签署恊议,加上“八八水灾”对岸所展现的支持与关怀之情,真可谓之彼此关系已达“双方维护都恐不及”的境界。虽然八月下旬发生了“**事件”,导致北京有所不快,但反弹层级并没有升高,而且两岸之间本有微损的关系也迅速修补,正好说明了双方对正常交往的重视。也因此,北京对台北始终觉得反感的“一中原则”一直是谨慎使用,而对台北建议的“九二共识”则广泛运用,显见其来有因。   一中原则”基本上对北京来说,2002年**十六大政治报告之后,只有越来越宽松的解释。台北也因“九二共识”的提出得到胡Jintao的认同,也没再对“一中原则”有太多挑剔。现阶段出现对一中的争论,可能是北京对“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有不同位置的解读。 ?   在胡Jintao多次的谈话中,看起来“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两词是交叉使用,其定义或内涵应是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总书记胡Jintao在最早开始运用“九二共识”一词的时候,它是被强调用在恢复两岸协商谈判的前提上。譬如说:2005年3月26日胡Jintao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是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是北京的一贯立场”。又譬如说: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胡Jintao在谈话中表示,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  此外2008年5月28日胡Jintao在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时,曾认为“坚持九二共识”,并需要“反对台独”,是两岸双方建立互信的根本基础。这也说明了这是两岸在进行接触或恊商之前,北京认为“九二共识”的坚持是双方必须具备的立埸与态度。   至于“一个中国”一词的使用时机上,仍与许多**重要的官方文件如**十五大到十七大政治报告所陈述的一样,是在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的时候,譬如说:2005年3月26日胡Jintao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表达北京期待“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又譬如说:2008年12月31日发表“胡六点”时胡Jintao曾说“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则是**首次对台使用的用词,胡Jintao在“胡六点”中先提到说“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王毅随后就在美国旧金山访问时,也多次用了这个用词,他说:“增进互信的关键在于双方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   对于**未来对台政策及动向如何评估?作者觉得有二个方向的发展需要注意:   一、对北京来说,台北同意以“九二共识”来作为两岸复谈的基础,已说明现阶段两岸交流将不会构成问题。也因此为了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进入实质阶段,**对台政策至少会采经济与政治议题并重的方向。不过等到“两岸一甲子”研讨会爆出大陆学者对“和平恊议”大力鼓次,也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提出倡议,再次显示北京对政治议题推进时程的急迫性。加上在星加坡进行的“连胡会”,胡Jintao又抛出“双方要为今后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创造怪件”这一段话,更验证了政治谈判要提前来临的可能性。  二、但是“九二共识”是否可确定成为两岸政治议题谈判的互信基础,还有待再观察。最重要的是,“九二共识”对“一个中国”的定位还处于各说各话的层次,对北京来说,政治议题中的“一个中国”原则,即使不需定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也不能去默认对手宣称是“+++国”,毕竟那是属于官方层级的谈判,双方政治的定位己经很难再被模糊。不过“一个中国的框架”一词,自马英九总统就职之后就一直为胡Jintao及国台办主任王毅所常用,这个“一个中国框架”的用法,看起来似乎接近台湾过去很多学者曾经提过的建议,比较中性而且涵盖台湾与大陆这二块区域,是否准备用来取代已经僵化的“一个中国原则”一词,值得关注。   但是,基于两岸的和平发展对大陆十三亿与台湾二千三百万中国人的攸关重要,作者建议两岸当局不见得非要坚持用一定的用词,如“一中原则”或“九二共识”,来作为双方进行政治谈判的基础。只要彼此谈判的基础,各自的政治定位,都不是建立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最好两岸能以自已宪法上的规范:是在一个国家内处理长久以来急待解决的特殊政治关系,进行政治议题类如结束敌对状态或签署和平恊议的谈判。那么这样既没有导致“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疑虑,如果又能将多年来两岸坚持的前提条件移除,势能增进双方巨信基础,再透由类似“两岸一甲子”的二轨商谈方式,先由学者领军,再加入退休官员,最后是戴着白手套的现任官员,一起讨论两岸政治谈判的基础与相互的政治定位,等到有了一点共识,才进行官方层级的谈判,相信以中国人的智慧不难找到最终解决方案。   (作者是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中学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3 13:0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