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汤绍成:统一看似遥远,情势变化或出乎意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4 17:5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评社台北11月6日电/中央网路报4日发表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汤绍成的文章,谈柏林围墙与德国统一对两岸的启示,主要内容如下:

  德国2005年的选举后,默克尔领导的基民党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原本各方都不看好这种安排,但两大党相忍为谋,致使基民党能在月前的联邦大选中与自民党组织新政府。  

  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制宪会议制定了德国基本法(宪法),今年刚好是60周年。1989年11月9日柏林围墙倒塌,今年也刚好是20周年。而在过去这60年中,德国的发展大致每20年就有一次重大的变化,各有其特色。  

  在第一个阶段中(1949-1969),当时东西欧冷战方兴未艾,因而两德之间相互攻讦不遗余力,双方关系紧张,交往极为有限,此乃与前马英九时期的两岸关系颇为类似。但由于当时东西柏林的边界是开放的,使得许多向往自由的东德民众,纷纷逃往西德,其中包括不少精英份子。有鉴于这种以脚投票的行为,东德政府终于在1961年八月建立了众所瞩目的柏林围墙,并设下死亡的关卡。  

  依照统计,在这段时间当中,逃往西德的人数共计有250万之众。之后,仍旧有约五千东德民众冒险越界逃亡西德,但是也有部分民众在围墙边或是铁丝网下付出生命的代价。若与两岸的情况相比,其差异甚大。比如在1989年,西方企业撤离者众,但只有台企陆续加码。甚至在1996年飞弹危机之后,两岸民间的交流还是极为热络,其中国际环境与民族性都是重要的原因。  

  直至1969年,由于当时国际情势变化,东西欧和解的气氛高涨,布朗德总理上台后因势利导,展开了对于东德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和解政策。当时他提出以“屋顶理论”(一个民族,两个国家)为架构,并界定两德关系为“特殊关系”。此外,他还提出放弃使用武力、放弃外交围堵、以辩证方式处理歧见、搁置争议以及创造新概念等政策,创造了欧洲和平与发展的氛围。其后继者也大致维持了当时的格局,继续发展至1989年。2008年,马英九主张在“九二共识”的框架内,也以“特殊关系”来界定两岸关系,目前这已成为两岸在和解过程中的默契,双方关系进展尚称顺畅。  

  自1980年代中以来,由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政策,并有意自东欧撤军,掀起了所谓“苏东波”的浪潮。但因其在国内的地位不稳,东欧各国民主派加紧把握机会进行柔性革命,使得当地共党政权纷纷倾倒如骨牌,这股浪潮也加速了两德之间统一的进程。就在柏林围墙倒塌的329天之后(1990.10.3.),德国统一的法定程序就已告完成。  

  在1989年11月柏林墙后倒塌后,当时西德的柯尔总理就曾提出了统一的“十点计划”,以因应两德可能的变局。依此,他期盼以各种不同的双边合作为起点,以便在日后签订各项条约,来建立一个“条约共同体”。这主要就是希望能藉此改革东德的体制,以及缩短双方之间的差距。进而,建立一个联系双方国会与政府的邦联式机制,最后再以住民自决的方式来完成国家的统一。  

  简言之,此乃以一种渐进与趋同的方式,来达成国家统一的目的。但是,由于当时东欧与东德的动荡情势,该项计划根本还来不及实施,德国就统一了。其实,当1988年人们若要谈论德国统一,好似天方夜谭,头壳坏去,可是当时风起云涌的统一浪潮,确实让各方措手不及。同样的,目前两岸统一的问题看似遥远,但是德国的经验告知,情势的变化也可能会出乎意料。比如世界金融风暴的突然发生,若情势恶化,这是否会拉近两岸的关系?H1N1的情况是否也会如此?  

  若将“十点计划”与1991年台湾的“国家统一纲领”相比,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在渡过了双方加强交流的初级阶段之后,“三通”与高层互访以及协商阶段即可展开。最后,双方将会对统一的宪法展开协商,以便达到国家统一的目标。该纲领虽然在2006年被民进党政府废止,但若时机成熟,双方还是必须制定出类似的规定,以便因应时局的需求。与“十点计划”相似的是,“国统纲领”也是从低层政治领域起步,由简入繁,先经后政,以便为高层政治协商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周边的国家都尽力阻止德国的统一,这主要是惧于一个团结与强大的德国再现。直至波昂政府做出了各种让步的承诺之后,反对的声浪才得以平息。这对于两岸是否也有警示作用?由于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国家必定会对于一个强大与统一的中国产生更高的戒心。因此,外在的因素,比如美国与日本的角色则显得重要。  

  但是,根据胡Jintao主席“和平发展”的策略,此乃两岸统一之前的过度阶段。依照此策略的推演,台湾人民的意愿乃日益成为北京最后完成统一的前提。再以“反***国家法”的内涵来观察,若台湾不独立,大陆动武则缺乏正当性,因而这也降低了两岸的对立。其实,这也与前述西德对于东德的政策相似,统一必须对方同意。  

  再者,由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台湾的开放与民主思想也必将对于大陆产生影响,而这也完全与当时西德对于东德经由接近而改变的政策相似。相对的,当前北京在对台方面的利多政策,也将会改善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负面观感。因此可知,这种日渐趋同政策也将有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  

  此外,由于当时东德是选择以“加入”西德的方式来完成统一,方式比较简单。在两德1990年所签订的“统一条约”中,详细规定了西德接掌东德的一切资产与负债,东德的法律规范都由西德来取代等规定。  

  由于统一的过程极为仓卒,新统一的德国则必须面对各种问题。尤其因为德东地区的发展落后,因而联邦政府花下及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来接济贫困兄弟,一度延缓了德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依据统计,两德统一的经济代价约为1兆5000亿欧元,比全国的国债还要高。自统一以来,德东的许多工厂都因缺乏竞争力而倒闭,导致失业人口激增至20%。在20年后的今天,联邦政府每年还要花上一千亿欧元来支助德东地区,双方之间物质方面的差距虽然日益减少,但德东人民仍有二等国民的感觉。  

  在2005年的选举后,默克尔领导的基民党无法与小党组成政府,因而被迫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原本各方都不看好这种安排,但是两大党相忍为谋,经过四年的共同执政,相对立的立场日益趋同,因而给于小党比较大的空间,致使基民党能在月前的联邦大选中与自民党组织新政府。  

  由于大党趋同,德国选民对这次选举冷漠以对,但投票率仍有70%,可见德国选民仍旧极为关心政治。但此次整个选举过程平淡无味,根本找不到另人关注的议题,堪称建国60年以来最无聊的大选。日前,默克尔的联合政府才组建完成,由自民党主席Dr. Westerwelle担任副总理及外交部长。但是,外长比较有争议,因为它是同性恋者,各方还得多加了解与适应。  

  此外,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左派政党(Die Linke),此次虽只获得11.9%的选票,但是该党在德东地区的得票率却也一如往常接近30%,这明确显示,不少德东人民在适应新制度方面的困难。而德西人民多认为,政府已经花下太多资源来援助德东人民,但他们仍不满意,还票投左派党,因而心里也不平衡。总之,两德统一至今,德东与德西人民心理之间的隔阂仍有待磨合。  

  自去年以来的金融海啸,也让德国受创甚深,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相较,德国的情况还不算太差,主要是因为其制造业极为强劲,至今复苏的情况明显,由此可见德国人民确实有不少过人之处,其中尤以他们的勤奋态度与组织能力特别突出。  

  综上所述,也就是由于德国人的这些过人之处,西德在战后快速复苏,而东德也堪称当时共产国家的首选。但由于制度的竞赛,东德还是不敌西德。在此过程中,柏林围墙就是民主与极权的最佳标志,虽然如此,双方仍然制定出和平共存的方式。这种“agree to disagree”的妥协,必须是基于双方的高度善意与诚意,再加上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终于使得两德和睦相处了20年之后,最后完成统一。尽管两岸与两德的实例区别甚大,但两岸关系已有向德国模式发展的迹象。比如,北京对于台湾甚至“+++国”接受的程度,已由完全漠视转为适度暗示,现正朝向事实承认的方向迈进。因而,当“九二共识”已具备“一中屋顶”之后,是否有可能向德式的“屋顶理论”发展?  

  在两岸方面,北京仍然关注国民党是否长期执政,以及美国可能的反应。所以,直至两岸和平协议签署之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设性模糊的政策,还将可能延续一段时间。以目前的情势观之,两岸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双方在和平发展的阶段中,经贸与文化交流快速增加,未来的发展理应看好。   
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周边的国家都尽力阻止德国的统一,这主要是惧于一个团结与强大的德国再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21:1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