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om 2009-10-27 17:08:06
作者:江桦 菲律宾马尼拉 菲律宾华文报专栏作家
2009年10月25日,台湾地区有两场纪念活动举行。一场是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与各界统派团体在当天上午在台北中山堂“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前举行的纪念台湾光复64周年活动,还有一场是在金门古宁头举行的“古宁头战役”60周年纪念活动。台湾统派民众举行的纪念台湾光复64周年活动,表达了台湾统派民对抗日志士的敬意与追思。台湾“中国统一联盟”还发表了《台湾光复64周年宣言》,呼吁台湾当局发扬民族精神,为了两岸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除了恢复“光复节”为假日外,当务之急必须废除“亲日殖民史观”的台湾历史教科书的有关内容,恢复台湾历史的本来面目。
看到刚动完手术的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带领与会民众向纪念碑行三鞠躬,抗日志士及亲属、学界、工商界、青年等各界代表手持菊花,依序献花,向抗日先烈表达追思与敬意;读了《台湾光复64周年宣言》,听到他们向重新执政的国民党政府的呼吁,我想起了台湾作家锺和理小说《原乡人》中的一句名言:“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台湾所谓的“古宁头战役”,即大陆所称“金门战役”。国共军队在这在这场战役中激战三昼夜,共计四千二百名官兵阵亡。在马英九重新当上国民党主席的一个星期内,马英九及其幕僚所释出两岸政策,尤其是他为胡马会设下的三个前提,更是一石掀起千层浪。马英九要从台北到金门参加“古宁头战役”60周年纪念活动,并要发表感言讲话,这早就知道的新闻。因此,海内外学者紧盯着马英九这篇感言,有的更希望马英九的金门讲话释出能入港随湾,摆向两岸和平发展。而我只希望从国共内战历史时光隧道一路走出来的马英九,站在金门古宁头,回想六十年前的惊天一战,看到今日金门,对这历史事件,能有新的领悟与感受。
然而,马英九的这次金门讲话,并无新意。如果将这篇讲话和他在去年纪念“八二三”炮战五十周年的讲话对照起来,那么马英九的这次讲话,不是倒退,就是放慢了脚步。
马英九在讲话说,“从今天21世纪的眼光来看,这场战役改写了现代中国历史关键的一页,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命运。”“古宁头惊天一战是+++国政府继‘光复台湾’之后,成功‘****’的第一战,也为后来‘建设台湾’提供了最宝贵的必要条件。”他的感言又说:“这一甲子间,台湾努力在全球民主与极权两大板块撞击中求生存,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的三大经济体竞合中求发展,并成功地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与开放进取的海洋文明,揉合成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以上的谈话突显出马英九的史观没有与时俱进,他对金门战役,依采取与三十年之前国民党同样的看法,这恰好突显出马英九“**意识”的根深柢固。
不久前台湾学者郑鸿生的《台湾人如何再做中国人》指出,1950 年代以降,在‘亲美**’的戒严体制下而消失了‘左眼’”的台湾,恰恰是‘中对不国人”身份丧失的“基本罩门”。郑鸿生强调:“当台湾在 1970 年代在国际政治上失去了中国的代表性,而这个中国的符号转由原来是‘共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代表之后,(亲美)‘**’就只能变成(亲美)‘反中’了,尤其是当共产主义这名词已经失去实质意义的今天。”这是值得马英九认真思考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金门战役失利,使退居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有了喘息的机会,但解放台湾的真正拦路虎是苏美这两个战后的超级大国。稍有历史知识和国际视野的人都能了解这一点。为何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马英九刻意这样讲呢?在这篇讲话中四次提及国军弟兄,三次讲了“我们感谢国军弟兄”,这一点可以解读为马英九在安抚“黄复兴党部”这支铁部队,甚至要借“黄复兴党部”的力量来为他改革国民党保驾护航,为其两岸政策背书。
马英九最后说:“站在古宁头,遥想当年厮杀的惨烈,6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告慰于那些长眠斯土国军弟兄的,不仅是一声感谢,而是一个把‘杀戮战场’变成‘和平广场’的坚定誓言:我们建军备战、捍卫台澎金马的决心,绝不改变。面对两岸和解的曙光,我们则会以最大诚意,经由交流协商,化解仇恨对立,让杀戮走入历史,使和平成为永恒。”
针对马英九这两句话,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张文光说:“短短的两句话,相互矛盾,既要‘建军备战、捍卫台澎金马’,又要‘化解仇恨对立,让杀戮走入历史,使和平成为永恒’。我们不禁要问:备战怎么能带来和解?敌意又如何化解仇恨?”张文光对马英九这两句话的评议对极了。
马英九自去年选举赢得了七百多万选票后,一直有“要当全民大总统”的梦。如果马英九在金门讲话能对统派民众呼吁略加予回应,这对统派民众也是一种安抚和慰藉。可是马英九用只了“古宁头惊天一战是+++国政府继‘光复台湾’之后,成功‘****’的第一战,也为后来‘建设台湾’提供了最宝贵的必要条件。”这样一句带过。
严格来说,对中国民党来说.台湾光复不仅是实现孙中山的梦,而且为国民党退守台湾提供了最最最宝贵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再做中国人”了。台湾统派民众纪念台湾光复,就是要唤醒台湾人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然而,软趴趴的马英九生怕得罪了绿营和日本,没有勇气面对“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纪念。无疑对台湾抗日志士与其亲属派,以及统派民众的”亵渎。这也许会引发台湾统派舆论对其两岸政策更进一步的批评。
马英九之所以发表出这样的讲话,皆因为马英九想“抹壁四面光”。这也就是说马英九的讲话要使台湾岛内的绿营和深蓝民众,美国人和对岸大陆都听得“爽”。这也是这篇讲话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原因。
闽南方言中的“抹壁双面光”是形容“为人圆滑或善于讲话 一喙挂双舌”的俗语,然而人总是有立场,所以要做起来很不容易。不沾锅的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要“抹壁四面光”,那就难上加难。这也是马英九的金门讲话被《中评社》的快评解读为“马英九清楚指出两岸因何隔海分治,却不愿、不想如何结束隔海分治,甚至期待继续分治下去。却不愿、不想如何结束隔海分治,甚至期待继续分治下去。”更有评论分析说,马英九到金门活动要传递的第一个重要政治信息:“在国民党的传统两大‘敌人’──“**”和“台独”中,马英九仍是将前者置于优先位置。”如果是这样,在马英九时代,国共两党要“继续共同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既有政治基础上,深化互信,加强交流,扩大共识,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有政治基础上,深化互信,加强交流,扩大共识,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愿景。
笔者认为,马英九的重要政治讯息是:当前的马英九政策是在政治上靠美国的支持来走“不统不独不武”之路,而在经济上想得中国大陆的扶持以得重振。这种在大陆和美国夹缝求偏安的投机,诚如李敖大师三十年前在《蝙蝠和清流》中说过:“《新约》里说:‘没有仆人能侍奉两个主人:不是恨这个,就是爱那个;不是重这个,就得轻那个。你不能同时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为什么?劳根.史密斯(logan pearsall smith)解释得妙,他说:‘同时侍奉上帝和财神的,很快就会发现上帝没了。’(those who set out to serve god and mammon so on discover that there is no god。)这就是说,想左右逢源的,你必然在两者悬殊中跌落,尽管你向高的一边高攀,可是没用,由于你的滑头,你的上帝,最后还是不见了!”
自国民党退到台湾后,隶属福建省管辖的金门除了有“金门战役”,还有“八二三炮战”,又经历过长达二十一年的“隔日金门炮击”。笔者的故乡就是当年的“福建前线”。我深感,三十年的炮火纷飞让金门人民体会到和平的可贵。中国大陆发表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两岸和平统”的愿景。两岸对峙岁月飞来飞去炮火并没有给福建和金门造成一条阻隔不可逾越的鸿沟。与其相反的是,两岸和平统一随即成为“福建前线”和金门人民强烈的愿望,尤其是金门人民更是最能认识到“台独就战争”的道理,所以“台独”和民进党在金门从来就没市场。金门人民更在实现两岸小三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对岸福建沿海和金门人民共同打拼下,如今的金厦两个相对门已是两岸人民往来的重要通道;又是两岸人民联结的重要纽带;更是两岸人民沟通的重要枢纽。如今金门人民正在盼望马英九早日兑现兴建“金厦跨海大桥”的竞选诺言。金门和大陆对岸福建省人民的互动与融洽,正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写照。前面已指出,金门本隶属福建省管辖,对岸大陆和台湾地区同属中国,两岸也无所谓不可解决的血海深仇,站在古宁头的马英九应知“今日金门民意就是明日台湾的民意。”
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有如领头雁。如今已党政军一手抓的马英九想要在历史上留下芳名,应丢掉“既要侍奉上帝又要侍奉财神”幻想,就应多听听岛内统派的声音,就应摒弃“建军备战”理念,不要看美国人的脸色办事,不要把“胡连会”达成的愿景束之高阁。如果马英九“捍卫台澎金马的决心,绝不改变”,他就必须坚决反台独,“只有‘超克分断体制’,两岸关系才能够真正和平发展,两岸人民也才可以真正生活在正常的政治条理下的社会,进而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朝向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迈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