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政坛大地震,毛**可能要被立为“国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4 14: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政坛大地震了,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了!!

让人想起六十年代,日本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那时日本青年,中学生左翼运动风起云涌!!

  日本红卫兵,日本红军遍布全国!!

     当时他们高呼的就是:    “紧跟我们的领袖毛**!!”

  
   现在走上政坛的民主党里应该有不少都是当年的红军,红卫兵


震惊13亿中国人!日本文化大革命偶像竟是中国领袖毛**
出处:西陆东方军事 作者:akaaaa 时间:2009-08-29 11:16:08
  如果你正在日本,如果你去探问一些60岁左右的日本老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告诉你,他们的偶像和领袖曾经是毛**。
  如果某人通过时间机器,一下子从60年代的日本来到今天的日本,他一定会大为惊诧,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日本。
  日本意识流大师——大江健三郎的许多小说中,都有对当时日本左翼运动的正面及侧面描述。他们一聚就是上万人,手挽着手肩挨着肩,神情激动地高呼反美口号,行走在东京、京都、大阪和冲绳的大街小巷。
  当时的电视台、电台、报纸经常会有关于中国**运动的报道,与在中国一样,这些报道一再激起那些20岁左右,冲动而热情,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日本青年的革命激QING。日本共产党则借机通过印刷大量《毛选》、《最高指示》以及其它**文献,催化这种热情,使这些处于亢奋中的青年也梦想在日本复制中国的那场运动。当然,由此也与日本当局产生了一次又一次冲突。青年们的不满在冲突中逐渐上升,为今后更激烈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赤军--------日本红军就是诞生于那个时代。。。。。。
  在60年代的学生运动逐渐转入低潮后,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赤军【日本红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准确地说,日本赤军共分为“赤军派”,“联合赤军”和“日本赤军”三派,相继在1969年到1971年之间成立。联合赤军在1972年2月29日一次悲惨的包围战中,被日本警方重创,幸存者加入了日本赤军。而赤军则于更早的一次警察突击中大部壮烈牺牲。
  高呼毛**思想万岁


日本青年阅读毛**语录。jpg


日本文化大革命-学习毛选


1969年:日本京都大学老照片
附件
1251353052155_4365.jpg (68.64 KB)
2009-8-31 15:57

1251353052158_4368.jpg (62.29 KB)
2009-8-31 15:57

1251353052158_4369.jpg (61.58 KB)
2009-8-31 15:57

1251353052159_4370.jpg (40.86 KB)
2009-8-31 15:57

1251353052161_4372.jpg (39.29 KB)
2009-8-31 15:57

1251353052160_4371.jpg (47.74 KB)
2009-8-31 15:57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4 14:10:33 | 只看该作者
痴人说梦,真白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4 14:10:36 | 只看该作者
白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4 14:10:39 | 只看该作者
还真不知道还有这事!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4 14:10:43 | 只看该作者
毛**曾领导着大部分日本青年反击美国占领!

关于日本红军的经纬,要费些笔墨讲清。
我总觉得,作为中国人,不知道日本红军的故事,是可耻的。   
日本红军的原称是日本联合赤军。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的话,日本赤军是在60年代波澜壮阔的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群众运动失败以后,包括其中的"日本红卫兵"学生运动失败之后;不承认这种失败现实的一部分日本青年拿起了枪。他们的纲领和目的,非常清楚地讲明是:建立世界革命的根据地,实现革命的武装斗争,打破对中国的反动包围圈,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一切革命的和正义的斗争。
他们多次阻截过日本首相的飞机,企图制****对日美勾结包围中国的舆论。他们劫持大型客机甚至占领大使馆,借此成功地救出了被捕的同志。他们抢劫枪店和警察,其实至终也没有什么武器--浅间山庄枪击战,主要是用猎枪打的。他们逃到中东,在那里直到今天还在为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而战(这是一个对巴勒斯坦问题的非常深刻的注解)。他们使用土造的定时炸弹,袭击美国基地和美国大使馆。他们计划和实施过各种各样的对驻日美军的拼死袭击,包括用火焰瓶烧美军飞机和机库。
被当代西方国家体制称为恐怖主义的日本红军的行动,其实是伟大的60年代开端的左翼运动的一部分。在越南战争发展到美军把战火延烧到老挝时,他们决心扩大包括抢劫银行在内的武装斗争。而同时的日本,著名的三里反对机场建设斗争已经如火如荼,农民,学生和左翼活动家们组成了28000余人的队伍,建筑堡垒,遍挖战壕,把身体捆缚在木柱上,与两万多警察决战。在冲绳,由于美军占领军的军车交通事故(美军车轧死一名孕妇,但被美军事法庭判决无罪),冲绳人愤怒了。
在以前的侵略战争中,20万冲绳人死于战火,包括日本军的屠杀。冲绳是日本领内的一个特殊的反体制的岛。在意义重大的激烈的民众蜂起中,73辆美军军车被愤怒的群众烧毁。 1971年,美日冲绳条约签字;一次就有92000日本人投入游*,其中837人被捕。
再举一例:东京左翼学生抗议*会中被警察袭击,被捕数惊人地达到了 1886人。日本红军派是这种正义的人**动的产儿,在风起云涌的正义左翼运动中,日本赤军的青年进行了43件炸弹攻击。事实上是使用过炸弹312个,爆炸成功的仅44枚。
--无疑,我们中国今日的风流一代看了上述句子,一定会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而我,当我读着他们至今仍严肃地记录下的这些句子,和他们为实现这些幼稚的思想而作出的赌命行为时却几次忍不住要落泪。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4412902.html[复制地址]
附件
1251353052158_4368.jpg (62.29 KB)
2009-8-31 16:58

1251353052166_4379.jpg (61.17 KB)
2009-8-31 16: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4 14:10:47 | 只看该作者
日本帝国大学校门上悬挂的毛**画像!!


看!日本帝国大学校门上悬挂的毛**画像!!

  
1251353052157_4367.jpg (51.59 KB)
校园师生共学【毛**选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4 14:10:51 | 只看该作者
我汗一个 不过当年我倒是知道法国也有很多革命青年也读毛**选集摆毛**半身像视其为精神偶像的...毕竟驾驭一个如此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个人魅力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是不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4 14:10:54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突然唤起记忆的体验。
一个名叫坂口宏的日本年青人最近出版了他的珍贵回忆录。他是死刑囚。1971年,他和他的战友在浅间山庄拘质笼城,与警察进行了震惊日本的枪击战。他在浅间山庄陷落时被捕。回忆录中他平静地回顾了赤军【日本红军】的历史。我边读边琢磨他的我很少见过的,平静恬淡的笔调。他们走过了复杂的路,我也读得心情复杂。但是,当回忆讲到国际形势,讲到他们不惜用一条命夺一只路口警察的手枪,不管狭隘的日本地理在山岳地带设置营地,决心采取了最激烈的武装斗争方针--从此也在事实上加快了毁灭的步伐时,我读到了下面一段:
1971年1月30日,美国在严厉的新闻管制下,使西贡军侵入老挝境内;从而使战争扩大于整个印度支那全域。在激烈的战争发展之中,中国的周恩来总理一行到达河内,他使用了最大限度的表达--如果美国继续采取更大的侵略行动的话,中国将"不惜作出民族的最大的牺牲"--宣布了对北越和老挝解放势力的支持。
我记得这一小段往事。甚至连"新闻简报"上的周总理的英俊大度的风貌都记得。读时,我突然一阵鼻子发酸,不知为什么。   
它记载了一个昨天的我们的中国。
那时的我们和中国也许充满悲剧和充满错误,但是,就象周总理和毛**象征的一样,我们是那么的正义,6勇敢和富于感染的精神力量。当时有不少红卫兵越境去越南,投入了抗美援越的战争。当时的北京人,应该都去Tiananmen参加过示*游*。是我们,是中国革命有力地影响了他们。
可是必须说,又是他们勇敢地支援了我们。日本赤军派审判结束后,出版的几本回忆录里,比比皆是他们昔日要"打破反华包围圈"的初衷。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4 14:10:58 | 只看该作者
还真是有点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4 14:11:01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中国人在抹黑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9 02:12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