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9-02 22:25:33
中评社台北9月2日电/新新闻第1174期发表杨伟中的文章说,****已经来台,各方都声称这是一场“非关政治”的宗教、人道活动,愈说是“无关政治”,就愈是和政治紧紧勾连。这场****来台的政治大戏,卷动了救灾、宗教、蓝绿对立、两岸关系和国际政治,目前谁赢谁输、赚赔多少,似乎还难见分晓,但首先可以确知的是,与事件一开始的想像相反,民进党大有可能落到“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境地。
民进党籍南部七县市长邀访**来台祈福,初看之下,的确是快狠准的政治高招,不过这是指“政治战术”面而言。精于算计的民进党人当然算得出来,不论马英九让不让**来访,都有文章可做--不让**来,是罔顾人道、屈从**;让**来,还可以在会面与否、接待规格、活动规模等各方面做文章。祇要高举“为灾民祈福”的大义名分,看起来是稳赚不赔。
绿营打**牌 恐怕短多长空
祇不过,**毕竟是西藏宗教与世俗的双重领袖,大陆方面又对他高度敌视,他的一言一动无不具高度政治意味,他的来访也绝对是重大的政治事件。陈菊与民进党人在邀访**后,不断“呼吁”要“超越政治”、不要“太政治化”,不是脱离现实,太过理想化,就是有自欺欺人之嫌。在政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交互冲击下,民进党与陈菊还是面临相当的考验。
《玉山午报》总主笔陈景峻在**来台新闻惊爆的第二天,就在“2100全民开讲”节目中表示,民进党此举有可能是“短多长空”,容易让外界质疑民进党趁着灾难搞政治操作,反而会让人忽略南部县市首长在救灾中的努力,长远来看,对党的形象未必是好事。随着事态的发展,陈景峻的提醒,似乎愈来愈成为事实。
首先,马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的反应处置,就其平日表现来说,算是超乎水准之上。当天同意**来台,也以最便捷、最迅速方式让**入境,同时透过管道向北京方面说明解释,再确定府院党高层不与**会面,降低政治敏感度。
这一连串的动作,虽然仍无法避免绿营的阵阵炮火,也难以安抚大陆反弹的民意,但在国内外现实情况下,已经算是较好的折衷办法,马政府处理危机的第一步算是站稳了,也降低了来自绿营的政治压力。
其次,面对马政府的举措,绿营仍然炮火不断,部分政治人物指控政府限制**在台活动,是“同意而不欢迎”,赔上台湾的国际形象。评论家金恒炜炮口向内,宣称要发起退订《玉山午报》。《自由时报》等深绿媒体更是继续其一贯“见缝插针”、“无限上纲”,严重缺乏专业素养的新闻处理模式,使得围绕**来台而生的政治口水,愈来愈滋生蔓延,反倒加深了民进党利用灾难搞政治斗争的不良印象。
忽略大陆民意 加深两岸冲突
这次**来台事宜,是由高雄市政府直接联系,于是国台办声明批判“部分民进党人士”,一些媒体也将炮火指向陈菊,指责其“搞突袭”、“自私自利”。当然,很少人会天真地相信陈菊邀访**没有政治考量。
不过,持平地说,早在去年世界人权日六十周年纪念前,高雄市府就邀访过**,时间是在陈菊赴北京宣传世运之前。政府同意**来台后,高雄市政府也在二十九日发出新闻稿“肯定马英九‘总统’对**来台的协助”,与民进党的声明相比,对马政府的评价正面许多。
关于引来无数政治口水的国际记者会取消争议,高雄市政府同样发表声明澄清,表示是陈菊建议先到灾区祈福探访,**欣然同意,才取消国际记者会。由此来看,陈菊方面的处理还算是稳妥,也看得出降低政治争议的用心,祇不过几乎湮没在部分绿营政治人物点燃的政治硝烟之中。
这次**访台事件,一部分媒体批判马英九决策鲁莽失策,不应邀请大陆的眼中钉来台,另部分媒体则痛骂马政府倾向中国大陆,马英九自甘堕落为特首。民进党“立委”柯建铭还批判说:用是否影响两岸关系思维来看待**来台,“这不是一个正常国家”的思维。其实,哪一个政府在处理类似的高度敏感性政治议题时,不需要考虑内部民意、外部局势,旴衡大局而做出兼顾内外的妥善决策?
从“国家主权”立场来说,“+++国”政府有权决定是否同意邀访**,而在现实的两岸关系中,这样的决策的确需要考量大陆当局与民众的可能反应。民进党人的战术可能是高超的,但是他们的战略视野中每每因意识型态或是政治私利,忽略了把大陆社会民意的可能趋向纳入考量。然而,要真正“爱台湾”,就不可能不务实面对两岸关系,而要稳妥处理两岸议题,则需要一个恢弘广阔的战略视野。
由**访台事件观之,民进党人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