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刊:更多國家鐘情“中國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7: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政論雜誌《中央公論》今年9月號以《日本要直面中國世紀》為題,刊登了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日裔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接受該刊專訪的文章。福山在談話中重點談及西方,特別是日本應如何看待和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

  更多國家鐘情“中國模式”

  福山在專訪中說,中國發展模式的價值內核源於延續幾千年的政治傳統,可概括為“負責任的權威體制”。這種傳統達到西方難以企及的歷史高度:一是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機器和軍隊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歐洲那樣由封建領主或教會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官僚體制,官員由公正、普遍的考試制度選拔,而非西方或中東那樣由世襲和門第操縱;三是政治對人民負責,體現“民本主義”,強調當政者對人民負有道義責任,而非西方那樣在特權階層內部進行權力分配。

  上述政治傳統不僅使中國在歷史上保持長期統一、穩定與先進,而且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均體現出積極意義。二戰後東亞“四小龍”及部分東南亞國家實現經濟騰飛,其中有著明顯的中華文明痕跡,執行了一條由權威型政府主導的發展路線。近30年來,中國經濟令人驚異的快速發展體現了中國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認為有望再保持30年的增長。中國的政治傳統和現實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關註。在印度“民主”模式與中國“權威”模式之間,更多國家鐘情中國,前者代表分散和拖沓,後者代表集中和高效。

  近年來,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人們往往把民主法制等同於普選,但其實質應是政府受托於人民的責任制度化、法律化。去年以來,圍繞“汶川地震”和“毒奶粉”事件,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上升,市民社會開始萌動,而中國政府也在正面回應民眾的訴求,履行信息公開及對民眾解釋說明的公共責任。考察中國國情可以預見,中國今後的民主法制建設不太可能全盤引進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務實漸進的方式,圍繞環境汙染、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基層官員腐敗等具體議題,通過政府與民眾之間頻繁互動、磨合,逐步實現制度的進步和升級。

  客觀事實證明,西方****可能並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隨著中國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中國亦需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實踐民主法制的理念。世界需要在多元基礎上實現新的融合。

  應將中國納入多邊框架

  中國崛起是一個國際權力再分配的過程,權力將從西方向中國分流。任何國家都有自利性,新興大國亦不例外。約束新興大國權力欲望的最好辦法就是構築多邊秩序,規範權力轉移的進程,因此需要將中國納入全球性和地區性的多邊框架中,尤其美日應積極參與多邊框架的制度化建構。

  現在世界上流傳“G2”說法,認為中美雙邊框架更有效。這種說法脫離了全球化時代各國普遍聯系,相互依存的基本現實,因而是荒謬的。比如要改變中美經濟關系不平衡、促使中國擴大內需,單靠中美雙邊磋商而不借助“G20”,IMF等多邊機制,是不可能產生建設性成果的。又如中美討論安全問題,但兩國之間沒有任何制度化的安全條約關系,美國不可能離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同盟關系與中國達成安全協議。中美關系確實重要,但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必須依靠多邊機制的支撐。

  亞洲多邊機制建設尤其是地區合作方興未艾,美國扮演何種角色備受關註。亞洲與多邊秩序應由亞洲人來建立,這樣會更有效。美國應通過與亞洲國家的同盟關系為多邊機制提供外部保障。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日本越融入亞洲,日美同盟就越重要,就越有發揮作用的廣闊空間。

  亞洲的重心在東北亞。中日韓合作應成為亞洲多邊機制的核心。中日韓合作已邁開步伐,今後應進一步機制化,三國領導人應更加頻繁地見面並解決實質問題。中日韓合作的經濟動力巨大,政治障礙不小,尤其民族主義和歷史糾葛影響彼此互信。三國應認真面對這些課題,避免讓20世紀的問題影響21世紀的合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17:09:05 | 只看该作者
望蜀在吗?如果这遍日本人的文章说的有理那传播给台湾年轻人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如果你觉得说得没理那就当没看见。两岸的交流这也是一种方法吧,在台湾的网站如果有好的文章也希望你贴到这里来一起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17:09:08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什么中国模式
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基础不同,所以发展模式也不同。“普世价值观”是种霸权思想,只有帝国才会这么想。“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17:09:11 | 只看该作者
时代在变,什么价值都会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17:09:1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17:09:18 | 只看该作者
各国情况不同,最多是借鉴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17:09:21 | 只看该作者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匹配。上过初中,就应该明白这道理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17:3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