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独意识”回流到“台湾意识”是唯一诚信标准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近期在日本东京演讲时说,民进党过去8年执政确立了“台湾主体意识”,也创造了多元社会,无人因政治立场不同而受到打压,但国民党执政一年来,人民遭受司法恐吓、人权出现倒退,同时也形成一个充满“中国主义”的社会。 fficeffice" />![]() ![]()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必须要厘清的就是何谓“台湾主体意识”,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台湾主体意识”的提出,初见于台湾旅日学者戴国辉教授所称的“台湾主体性”。戴长期侨居日本,他援引日本学者针对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下的日本人民重新建构其国家尊严、民族认同,而非一味地依附美国,以美国价值来看待世界,从而反思创造出来的“主体性”一辞。李登辉主政后,接受了这个词汇,自然“隐含反美、**等排除台湾外部外来干扰”、“ 尝试走台湾自己人的道路”意思,后来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就逐渐演变为“台湾主权独立”的意识了,并使之成为搞“政治投机语言”。
“台独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主权独立意识”三个阶段,“台湾意识” 是在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地方意识,曾含有不同或排斥日本异族的意思,后来又主要是反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的,只是到李登辉和陈水扁时代才被逐渐演变成“台湾主体意识” 和“台湾主权独立意识”,从而变成了不仅反国民党,也**产党,反中国大陆,反两岸统一,大搞“去中国化”。这自然是一种认识上的“质变”。
在“台湾意识”发展到“台湾主体意识”后,所谓“本土——非本土”、“ 本省——外省”、“ 爱台——卖台” 等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言论,已充斥台湾各个领域和媒体。国民党过去在岛内搞的是“白色恐怖”,这时已变成“绿色恐怖”了。至于所谓“台湾主权独立”概念,表面上是民进党1999年5月在“台湾前途决议文”中就已提出,但实际上作为台湾岛内压倒性的舆论,则是在民进党的第二次主政以后。陈水扁自2006年“元旦文告” 和“春节讲话”,大讲“台湾主体意识” 路践之后,更进一步在“文宣” 中将之提升到“台湾主权独立”的新高度,强调台湾“早就是事实上的主权独立国家”。这样,岛内的族群对立、蓝绿对立,以及两岸关系的对立就更严重了。
虽然陈水扁反覆强调的“台湾主体意识”不过是在选举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诈欺口号或手段,却从不见过程有任何“台湾主体意识”的深论与具体内容。无论是“台湾主体意识”,还是“台湾主权独立意识”,陈水扁等主要还只是借以作为一种选举或政治斗争工具。一切是为了抢选票,抢政权,有选票就能上台,上了台就能搞钱,至于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福祉,上台后就全忘了。
到目前为止,台湾的“主体性”和“主权独立” 一类话,在民众中还颇具欺骗性。
如果台湾主体意识是指建立一个新国家的意识,既然民进党宣称台湾主体意识己被确立了,理论上建立新国家的意识应该高涨才对。不过,实际上各类民调都显示台湾民众维持现状的意见仍占绝大多数。所以,不论是从台湾认同意识的强化,或是建立新国家意识的角度检验,民进党对此毫无建树。
其次,如果民进党确立了台湾主体意识,为何选民不让民进党在2008年之后继续执政呢?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选民不认同过去8年民进党确立的台湾主体意识;二是选民关心和平发展等议题更甚于民进党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三是国民党提出的主张更具吸引力。
民进党或绿营人士始终无法准确说明的是,为何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台湾就会丧失“主体性”,与日本或其它东协国家就不会有丧失主体性的问题;与中国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就是“经济统一”、接着就是“政治统一”,与美国、日本签订同样的协议就不会经济统一或政治统一。台湾主体意识如果碰不同的对象就会呈现不同的风貌,那就代表台湾的主体意识仍充满了不确定性,可是为何民进党却宣称己确立了呢?
如果与中国大陆加强经贸合作关系就是所谓的“亲中政策”,就形成了“中国主义”的社会,那台湾实际上更是充斥着日本主义、美国主义的社会。因为与美、日有关的产品与文化在台湾还算少吗?为什么民进党不担心日本主义、美国主义会让主体性丧失,独独碰到“中国主义”就会出现问题呢?
民进党之所以如此担心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台湾主体意识未像其所宣称的那样已确立。
胡Jintao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化深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台湾意识”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数百年来的精神、意志、信念和感情。它既有中华民族地方意识的普遍特点,又有自身独特发展的典型特征。它既有强烈的反殖、反帝、反封建的传统斗争精神,也有对外来统治的警觉、反感、对抗、敌视态度衍生的“排外”心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狭性;既蕴含当家作主、掌握自己命运,决定台湾前途的历史要求,也容易在被遗弃、受歧视、遭凌辱的怨愤、孤独和失落的心理基础上,产生分离主义意识;它既有深厚的乡土观念和地域认同感,也易形成一种倾向于分离主义的思维方式。
正因为如此,“台湾意识”曾被民进党所利用,将之炒作为“台湾主体意识”,并将之视作为与“中国意识”相对立的意识形态,且将之引导向“台湾主权独立意识”方向去。这正是有部分人将“台湾意识”视作为“台独意识”的其中一部分内容的原因所在。
然而,“台湾意识”虽然确实与“台独意识”有着一定的关联,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表面上看,“台湾意识”和“台独意识”均强调热爱台湾、热爱家乡,谋求台湾人民的福祉;但在实质上,“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在台湾地区的具体表现,它将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台独意识”则是被“台独”分子作为实现某些政治目的的斗争工具,因而是与“中国意识”相对抗的一种意识形态,及以***中华民族为基本内容。
具体来说,“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在台湾的具体体观,对台湾这块土地的热爱仍是从属于“中国意识”的一种地方意识,与“山东意识”、“安徽意识”、“福建意识”、“广东意识”等没有甚么不同。台湾地方意识所要维护的地方利益,与全中国利益具有一致性,爱台湾与爱中国,维护台湾利益与维护祖国利益是相通的。
而“台独意识”则是要求成立一个“独立国家”的社会意识,是高级政治化、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台湾意识”。“台独意识”以“建国”为目标,以“住民自决”为手段,其在性质上是违背整个中国、中华民族的利益的。
由此推延之,更应当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来对待那些因各种原因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甚至是误会、对发展两岸关系持有疑虑的台湾同胞,甚至是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着“台独”的人。总之,团结大多数台湾同胞,打击一小撮真正的“台独”***势力,才能更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早有人评论,从马英九的表现来看,存在类似两个凡是之类的立场,凡是对“台湾主体意识”选票有利的,都应该推动;凡是有害“台湾主体意识”选票的,都应该避免。此何以在意识形态上,他拒绝与陈水扁或李登辉划清界线,他与前人的差别在于他以清廉与能力为号召。不过他的能力并没有受到肯定,而是他的清廉得到了多数人一时的信任。
正因为执政一年后仍缺乏具体政绩,因此马英九必须诉诸某种他对“台湾主体意识”的执著作为号召。由于他在意识形态上坚守台湾优先主义的保守立场,使得在行动上求变革的时候,处于无语的状态,如此缺乏理论高度的说明,其结果就是,两岸关系的体制改革,在台湾主义的主流论述中缺乏充分的正当性。
目前来看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前提是维持台湾主体性,反对统一,不讲台独。为了取信于台独,还不计风险,不顾舆论,目的不外乎是要证明新政府不会做出伤害台湾主体性的决策。
马英九以开放两岸作为改革的重大政策,如果不能在意识形态上解放于台湾主体性的两个凡是之外,就不可能建立两岸交流的正当性,则两岸交流只能被视为是投机性的,机会主义的,且任何暂行的两岸交流体制变革也可能随时遭到逆转。如此在遭遇台独反噬的时候,两岸交流的趋势也可以因为机会主义的原因而逆转。两岸交流带来的便利与好处,形成不了对台独的有效或充分扼制。
马英九在终结乱政后,仍将因为回避在意识形态上寻求更多的解放,而终将在开放的进程上缺乏充分的实验精神与改革动力?这要看后来的政局发展是继续往两岸大通的方向,还是往两岸停滞的方向。如果两岸大通,则必须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才可能有效加以规范与鼓励,不然必将重现乱局。如果往停滞的方向,试图遮遮掩掩,而尝试的各种交流路径,均将被两岸人民所唾弃。
不论是要避免开放政策遭到逆转,或是赋予开放更坚实的正当性基础,马英九都不能只停留在因循守旧的角色中,而“台湾意识”的确立,却是存在确立的可行性与实际操作性,更存在基于此的广阔发展空间,何不好好思考学习大陆领导人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作风,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