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学良一世草包糊涂至死(比较另类的讲法,值得一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5:0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国共两党;而研究国共两党史,离不开西安事变,因它是两党关系的转折点;但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活到101岁,就是不肯说出事变内幕,直到去世,把他知道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自1936年西安事变至今69年中,海内外出了很多关于这一事件的书籍,海峡两岸对张学良的评价却像黑、白那样两极:大陆把他誉为“民族英雄”,台湾定他为“历史罪人。
       到底怎样给张学良盖棺论定?要回答它,就必须弄清楚七个关键性问题:第一,日本侵占东三省,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第二,蒋介石为何不同意“抗日”?第三,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第四,西安事变造成了什么
            后果?第五,谁应该对西安事变负责?第六,张学良为何近一生被囚禁?第七,张学良怎样看待中国那段历史?
       第一,张学良为什么在东北不抵抗?
       对于日本入侵东三省,东北军不予抵抗,世间广泛流传是因为蒋介石曾有一手谕给张学良,不让其抵抗。张学良明确回答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
            日本人不可能要占领全中国,我想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借口扩大战事。我们采取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最后不能‘杀不出血’。杀到全中国来了,我们只能拼死一搏。”
         张学良在台湾软禁几十年后首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是这样解释:“当时的中央不是蒋总统,是孙科(蒋那段时间下野,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行政院长是孙科),当时中央给我的指示是,相应处理。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认那时判断错误。我下令不抵抗是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除了所谓“错估局势”,张学良可能还有不愿直说的原因,那就是东北军根本不是日本关东军的对手,如果抵抗就是全军覆没。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中国军阀们,都是靠部队多少而存在的,没有了东北军,就没有了张学良的地位。东北深山老林多,盛产土匪。张作霖的东北军其实就是最大宗的土匪,在小股土匪眼里它是“正规军”,但碰上装备精良受过训练的日本关东军,东北军就露出土匪本色。张学良曾为争夺铁路权率东北军和苏俄军队交过手,结果大败,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那次惨败,等于向日本展示了东北军不是东北虎,而是纸老虎。1933年3月热河一战,日军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热河省会承德,可想而知东北军的战力和张学良的指挥能力。
    汪精卫虽然后来成为汉*,但在918事变时,他是主张抗日的,他继孙科后出任行政院长,曾多次给张学良发电报,催促他出兵抵抗,责备张学良“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但张学良总是推诿说粮饷不足,拒不行动,并还暗指汪精卫无权指挥东北军,结果气得汪精卫辞职出洋,认为这个行政院长没法干了。
  在日本关东军攻打热河之前,中国有识之士都认为张学良这个当时吸毒成性、沉缅女色的公子哥根本没有能力指挥整个华北的抗日,军政老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都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指挥抗日。著名知识份子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当时曾联名致电蒋介石,指出华北抗日,不是张学良能够领导的,热河如果再轻易失守,政府责任难逃,吁请蒋介石速来华北亲自指挥。
         蒋介石接到胡适等人电报后覆电说,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当天夜里,热河全境就被日军占领。蒋介石后来感叹说:“我估计日本要用六个师团的人,日本国内和台湾(当时在日本手里)都得动员兵力。我们每日都有情报,知道日本没有动员,故料日本不过虚声吓人而已。不料日本对汤玉麟、张学良的军队(能力的了解)比我们知道得多。”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15:05:17 | 只看该作者
当时进攻东北的日本军队只有几万人,而仅张学良的东北军就有30万部队,但热河就这样轻易失守,对此胡适非常悲愤,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全国震惊之后”一文,认为热河失守,张学良罪责难逃。胡适毫不
客气地指出:“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
  地质学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独立评论》发表了“给张学良的公开信”
,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
  第二,蒋介石为何不同意“抗日”?
  东北失守之后,蒋介石为什么不同意张学良要抗日的主张,最后激发出西安事变?从常识和逻辑来说,当时连一般老百姓都无法容忍日本侵略,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中国领导人,蒋介石怎么可能就不准 备抗日呢?从蒋介石的一生可以看出,尽管他和.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份子,这点从后来他和.都无论如何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看出。
  而且八年抗战的历史事实已证明,蒋介石不仅坚定抗日,而且领导了整个抗战(国民党部队承担了主要战场,.军队仅是敌后打打游击)。据香港学者李谷城的研究统计,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伤亡340万人,.军队伤亡61万人。从牺牲的人数大小也可以看出谁在承担主要的战场和责任。
  从台海两岸的史料都可以证实,蒋介石并不是不抗日,而是在抗日的战略时机上和张学良有严重分歧,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即抗日之前,先统一内部,清剿.红军。这种政策主要出于两个考量:
  一是当时中国虽结束了军阀割据,但政令难以统一,尤其是.不仅仍拥有军队,并割据陕北一方。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蒋对.的本性有相当的了解,深知如果不铲除红军,它会利用抗日之机 得以发展而后患无穷(后来的历史正是这样演变的!)。
  蒋介石苦心经营的五次围剿红军和.,虽然前四次失败,但第五次获得成功,红军被迫进行所谓“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溃退。溃退到陕北的红军仅剩下几万人,蒋介石多年的艰苦剿共,终于有了眉目,他怎么让它功亏一篑呢。
  二是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无法与日本匹敌,必须尽量争取时间,以储备力量。史学家黄仁宇在《从大历史读“蒋介石日记”》一书中说,当时蒋介石“深知两方的实力,如即此仓卒应战,只有自取败亡。”因此蒋的策 略是,尽量避免全面抗日的爆发,以争取时间组建更多师团,建造兵工企业,构筑能够对日作战的国家能力。
1934年,蒋介石就把为抗日而建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直属蒋直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四川、湖北等大后方创建军工厂和重工业。西安事变时落到张学良手里的蒋介石日记中对这些国防设计有详细描述(这也是促成张学良醒悟的原因之一)。在西安事变前一年,蒋介石还坚持“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
  但蒋介石为什么不把他的想法告诉群情激昂要求抗日的中国民众呢?“918”之后,日本内部对是否攻占整个中国也有分歧,中国仍有可能和日本周旋,拖延日本全面入侵中国的时间,以积蓄自己的力量,从长计议。因此如果作为当时中国领袖的蒋介石公开这种战略部署,等于告诉日本人,中国正卧薪尝胆,准备全面抗日,会刺激日本鹰派提前全面侵华。因此国人当时多不知蒋介石的这种国防设计。日本占领东三省后,中国人慷慨激昂,誓言抗日,尤其是大学生和小知识份子们,很容易热血沸腾,难以听进去理性的声音。
  当时中国知识界对此保持清醒头脑的是胡适和他的弟子傅斯年等人,胡适发表“华北保存的重要”一文,主张“停战谋和”,指出以中国之国情“不足以对日言战”;“战则必大败,而和则未必大乱”。胡适后来还提出,“日本倘能自华撤兵停战,中国不惜承认满洲国”。胡适为文解释说,当年比利时曾被德国占领,法国割两省给普鲁士,都是由于实力悬殊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后来有实力又收回。
  但胡适的见解不仅无法成为主流声音,而且被指责为“汉*”“***贼”。胡适当年曾感慨: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应该再加一条“时髦不能跟
”。胡适和汪精卫的本质不同是,一
旦所有谋和手段失败,日本进攻全中国,胡适则坚决主张全民血战,直至最后一寸土,最后一个人。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打破不做官的自律,在蒋介石的几次恳请后同意到美国做“中国大使”争取美国援助的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15:05: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
  热河失守后,全国舆论沸腾,责骂****、不抗日。张学良被人骂为“不抵抗将军”,张学良是在父亲被暗杀后匆促继承父业,成为东北军最高长官。他从小不爱读书,喜欢的是毒品、女人,他的知识水平,可能都不如那些上街空喊抗日的学生,更谈不上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认知到胡适那种水平;
而且他对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根本不知情。
  除此之外,张学良还有一个隐秘的动机,那就是利用兵谏逼蒋抗日之后,他就可以在西北联合红军和西北军而割据,不仅洗刷不抗日的污名,而且可与蒋分庭抗礼。
  事变之后张向蒋提出的条件,不仅有停止剿共立即抗日,还有成立西北联军和西北抗日联合政府等政治要求。张学良所以提出这样的条款,是因为他在.人周恩来等秘密接触谈判中,周已表示要在西北建立以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主、西北军和红军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西北联军,成立和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西北抗日联合政府”。据大陆新公布的史料,张学良在首次和周恩来密谈时,就给了“见面礼”两万大洋和20万法币 ,周恩来对张学良彬彬有礼,一口一个“张将军”地推崇,也使张学良产生红军和西北军都要推举他 为“西北王”的幻想。
  但张学良即使有这样的认知局限和隐秘动机,如果没有另两个条件,西安事变也不会发生:一个是他权倾一时。张学良从他的军阀父亲张作霖的所谓军事学校“讲武堂”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旅长,那年他才19岁;发动西安事变那年张学良才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是除了蒋之外,全中国最高军事领袖;另一个是他的东北人性格,他描述自己说,“东北人有优点,但毛病也很多,鲁莽,好冲动,捅漏子,我正是这种性格,而且人家让我捅一个娄子,我一定捅俩。”这样的知识水平,这么大的军权,又加上这样的鲁莽性格,不出西安事变才怪了。
第四,西安事变造成什么后果?
 在西安事变爆发前一年,红军在江西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其间兵员损失惨重。在西安事变前夕,.的陕北红军仅剩下不足两万人,这时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加起来?3万人,红军处于空前的险境。但西安事变改变了这一切。.军队不但不再被围剿,而且被正式承认为国民政府军队,建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八年抗 战中,.实行“三分抗日,七分发展”的内部政策,至抗战结束时,两万人的红军发展到八路军90万,新四军30万,有了120多万军队。
  日本历史学家松本一男说,“在西安事变里获益最多者是中国.,蒋介石失去了身为国家元首的面子,张学良种下了被监禁半个世纪以上的开端,杨虎城也导致了被惨杀的命运,但是对.来说,拜西安事变之赐,红军得以重生、发展而取得天下。”
“中国.之所以有今天,是托张少帅之福。因为认清这个事实,中国.一直把张学良看成‘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给了红军一个喘息和幸存机会已是公认的事实。因此胡适说:“没有西安事变,.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在事变第二天,胡适就曾给张学良发去一封电报指出: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如果蒋介石出现不幸,中国将倒退20年;并严词警告张学良“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陪同蒋介石回南京,以谢罪国人;同时明确定性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
中国通”费正清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中国新史》中对此写到:“若不是日本全力侵略,南京政府本来可以逐步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事实却不然,抗日战争给了.和.机会,他们在乡间奠定了新的.势力,却排除了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发展的都市文明社会的影响,在战争环境下,.建立起一个准备好打阶级战的新形态的中国。”
  西安事变的第二个后果是,蒋介石被迫提前全面抗日。由于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黄仁宇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结果是,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打击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绑上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和它同归于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15:05: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谁应该对西安事变负责?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因为兵谏等同于军事政变,而政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使最高领袖成为傀儡,因为无论从常识或逻辑上,在武力威逼下即 使被捉者改变政见,一旦重获权力,绝不可能接受这种方式。
但张学良就是这样一个不按逻辑,不遵常识,不想后果做事的人。在捉蒋前的师军长会议上,他宣布要动手,众人无语,只有王以哲军长问“捉了之后怎么办?”张学良回答,先捉了再说。这么大的事怎麽可以先捉了再说?而在张决定陪蒋返南京时,部下劝阻,他又是先送他回去再说。天底下像张学良这样糊涂透顶、又获得这么高军政领袖地位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这也是中国一绝。著有《张学良侧写》一书的台湾作家郭冠英和张“往来甚密”。但他也表示,张学良“是公子哥性格,没常性,做事冲动,毫无计划,与这种人共事,‘做他长官头痛,做他部下倒霉’…… 结果是‘害朋友,毁部属’。”
但说张学良做事全无计划也不尽客观,大陆发表的史料已证实,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曾秘密和周恩来等.人见面会谈,提出“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攻,内外夹攻,把蒋扭过来”的方案。张学良曾认真的要求加入.,如今.际否决他入党要求之文件也已刊出,足见张与.之间所有之关系已非寻常。”因此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等待来自莫斯科的是赞扬和无尽的军事援助。 但完全出乎张学良意料的是,苏联竟闻讯大怒,苏共《真理报》和《消息报》相继发表社论抨击张杨的举动,认为这将导致中国内战,日本坐收渔翁之利。已证实的史料是,事发第四天,苏共给陕北发去电报,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美国记者斯诺的《红色中国散记》中也说,宋庆龄曾告诉斯诺,这期间她“曾替斯大林转过一封很凶的电报给.,内容是要求.必须(对张学良)施加压力放蒋。”张国焘的回忆录也提到当时曾接到斯大林措辞很严厉的一封电报。
  大陆公布的当时代表.际的苏共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的日记有这样的记载:“张学良的行动,不论他的意图如何,客观上只能损害把中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并会鼓励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华谱 :《.党史最新资料》)
周恩来等本已准备在延安搭台子公审蒋介石,但迫于苏共压力,只得派周恩来去劝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张学良最后释放蒋,也是在众叛亲离,除了杨虎城之外没有任何外援下不得已做的选择。
  在纽约那次聚谈时,当提到周恩来,张学良夸周是“大政治家”,“说话简洁,反应迅速,非常机敏。我们在一起谈事情,叁言两语就能谈清楚。”但他也抱怨说,当初周恩来说捉蒋,讲得头头是道,后来说放蒋 ,也是头头是道。其实关键不是周“头头是道”是“大政治家”,而是张学良“头头无道”
是“小土匪头”,别人怎么说,他就随着往哪边走,全无自己头脑。张学良在聚谈时也承认,他是东北的“白帽子”(过去东北赶大车的人都戴白毡帽),这是东北土话,相当于北京话“二百五”,广东话“漆线”。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评价张学良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张学良在纽约聚谈时则评价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当年之所以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当然应负主要责任,但这也和蒋介石“没有雄才”相当有关。
  第六,张学良为何近一生被囚禁?
  张学良陪同蒋介石抵达南京后,受到军法审判,判处有期徒刑10年。但第二年张学良就获**,随后被长期“管束”,实则幽禁,直到蒋家父子去世、李登辉担任总统时才获得完全的自由。
  西安事变,不仅使蒋介石丧失颜面,还有政府高官及蒋的几乎全部卫士被打死。从蒋介石的角度,这种行为显然于国民政府之法律、于中国文化之伦理、于长官下属关系之情理,都完全不容。因而当时军法审判张学良,获得国人支持。傅斯年等知识份子当时还提出“对张惩处极刑”。
  但蒋介石为人诟病的是,他不是使用法律手段,而是使用“私刑”,**后一直不释放,终生软禁张学良。如果蒋介石认为张学良触犯法律构成死罪或终生坐监罪,应该当时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而不应以家法代替国法,视法律为儿戏。
  有人替蒋介石辩护说,当时如果释放张学良,他和东北军就可能成为.的力量;而在去了台湾之后给张学良自由,他就可能像李宗仁那样寻机投共,成为攻击和统战台湾的力量。但这些辩护仍是侧重策略层面,
而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且都是以假设的可能来剥夺一个在法律意义上已无罪的人的自由。
 有意思的是,张学良到死都不怪罪蒋介石长期软禁他。在纽约聚谈时,张学良说,“我几十年失去自由是应该的。如果我是蒋介石,我会枪毙了张学良,因为这是背叛啊!但蒋先生让我活下来,这是蒋先生的宽大。
我一生最痛苦的事是蒋先生杀了杨虎城,因为应该杀的是我。”
 张学良获得自由来到美国定居后,大陆政府多次捎话邀请他回大陆看看。张学良还透露说杨尚昆亲自接见了他的侄女,并捎话给张学良,只要他愿回大陆看看,他可派专机到台北接他。
  张学良在透露这些内情后说:依我本愿,很想回大陆去看看,主要是想看看东北乡亲,给父亲扫扫墓;但我最怕卷入争执纠缠之中。我已远离政治,唯一的愿望是大家把我的名字忘却,只当一个普通的小小百姓,从 此不再有政治纠缠,不再有记者踏破门槛,不再有任何采访,求闲云之清静,达野鹤之超脱。因此他给自己起的新名号是“闲云野鹤”。
  张学良的老同学吕正操后来还专程飞来纽约,面劝张学良回大陆,但张仍是至死也没有回去他曾说过“想极了”的家乡,而死在海外。
  张学良为什么选择不回去?从纽约聚谈的印象,以及张学良的其他谈话可以感到,张学良对当年那种劫持蒋介石的方式已痛悔,他多次说自己“鲁莽冲动”即是委婉表达后悔之意。在纽约时还明确说他发动西安事变 是“闯了大祸”,自己是“罪人”。他清楚.感激的正是他发动西安事变,使红军得以幸存最后掌了天下。如果他回到大陆,.当他的面捧他为“大功臣”,他会很尴尬;但如果他真实道来对发动西安事变的悔恨,也会使.下不了台。与其双方尴尬,不如暂时避开,这可能就是张学良一再说等政治不再纠缠时再回大陆的真实心理。但中国人的事情,什么时候会没有政治纠缠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15:05:2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不是哪一家之言,好在现在有互联网让我们得到了更多的信息.
至于历史的真相,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我们只能从一些现象上来进行合理的推测,这就仁者见仁了.
上面的或许也不完全是历史的原貌,但是我觉得,比我们学的教科书要接近历史真相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15:05:33 | 只看该作者
张学良主张两岸统一 李登辉使其至死不能回东北
“西安事变”名将张学良自1949年被蒋介石带往台湾后,再也没有回过大陆。事实上张学良将军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访问北京和沈阳老家,并曾通过绝对信赖的密友穿针引线,眼看张学良将军就要成行,可惜最后关头出了问题,令张将军抱憾终生。当年一手策划此事的王冀先生披露了那段令人遗憾的往事。   打消顾虑访问大陆   王冀曾任美国乔治城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中美交流事业,现任美中政策基金会共同主席。王冀家与张家有着深厚的交情,王冀的父亲王树常做过张作霖的总参议,在张学良的手下任东北军参谋长,后官至河北省主席,与**关系也不浅。正是出于这种关系,张学良才将沟通的重任托付给王冀。   1991年春节前,王冀在华盛顿突然接到张学良从台北打来的电话。当时张学良已经获得自由,从夏威夷返回台北居住。张学良与王冀有多年的交往,互通电话是常事。但是这次,张学良在电话那头说,我有急事找你,你能不能马上来台湾一趟。王冀问什么事,张学良说,你来了就知道。王冀第二天就买了从华盛顿飞台北的机票。 到了台北,王冀直奔张学良府上,当时赵四小姐不在。张学良说,我想在有生之年回大陆看看,不知道中国领导人会不会欢迎?他当时担心自己曾背有“不抵抗”的骂名,国民党又说他是“历史罪人”,心里有点放不下这个包袱。王冀说,大陆当然欢迎你回去。他进而劝慰说,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大陆没有忘记你的历史功劳。王冀说,1956年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西安事变20周年纪念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王冀的父亲也应邀参加。当时周总理称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现在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应该很欢迎你回去走走。   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张学良下定决心访问大陆。但他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怕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不放行。李登辉对张学良比较同情,也很敬重。张学良被囚禁50多年后,是李登辉上台后解除禁令,恢复了他的自由,并允许他随意走动。张学良是个讲义气的人,心里很感激李登辉,但他觉得当时两岸关系很微妙,自己刚被解禁就提出去大陆,可能会惹李登辉不高兴。因此,张学良决定先不通知李登辉,等联系差不多了再告诉李登辉,他认为李登辉到时也很难对他说不。   密友从中斡旋   张学良接着请王冀做他的特使,先行大陆,与有关部门私下沟通。张学良希望大陆领导人能写封邀请函。张学良认为,只要拿到邀请函,再亲自去向李登辉请示,一定没有问题。张学良还希望这封邀请函由杨尚昆或邓小平发出。张学良之所以点名请杨尚昆和邓小平发出邀请,一是他们两人在中国大陆位高权重,发出的邀请信分量重,台湾当局不能小视。二是张学良与杨、邓二人有交情。张学良与杨尚昆在延安时期就有过联系,关系不错。他与邓小平的交情更深,还算是邓小平的救命恩人。原来,邓小平在华北根据地工作时,一次患上伤寒病,身体很虚弱,医生说只有喝牛奶才能恢复健康。当时根据地的条件非常艰苦,连吃饭都成问题,更没有牛奶了。张学良知道这一情况后,专门派人送去一大箱荷兰奶粉。邓小平喝了奶粉后,身体恢复了健康。邓小平对此很感激,曾跟女儿谈起过此事。   王冀赶在春节前转道香港前往北京,凭借自己的关系很快与国内主管台湾事务的单位取得联系。北京方面宴请王冀,并把有关情况向上反映。大陆方面对于张学良这位历史名人回大陆访问当然持非常欢迎的态度。事情进展得很顺利,王冀几天后就返回了美国。   张学良不久也前往旧金山,两人交流信息后,都很激动,进一步规划去大陆的计划。张的想法是这次回大陆探亲至少需要4天行程:在北京待2天,希望礼节性地会见邓小平;在沈阳也待2天。张学良说,一定要回老家沈阳,看看父老乡亲和当年的旧部。按照计划,张学良将在沈阳电视台做个简短演讲,表达对家乡人民的思念和愧疚之情。那一段时间,张学良情绪很高,在美国玩得很开心。 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在美国住了两个月,张学良返回台北,准备等待来自大陆的好消息。一天,李登辉突然派人找他去谈话。张学良事后对王冀说,他当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就去了“总统府”,一到那里就发现情况不对。李登辉表情十分严肃,手里拿着杨尚昆的邀请函,责问张学良:“我对你不薄呀,为什么你还要背着我搞这一套呢?”“我这么信任你,你怎么可以背地里搞这种名堂。难道你还要搞个西安事变或台北事变吗?”李登辉的话说得非常难听,张学良当时感到非常难为情。   张学良将军后来跟王冀说,自己现在两边不是人,台湾当局得罪了,大陆方面也觉得被骗了。大陆去不成了,张学良也不想留在台湾,就申请前往美国。   往事如烟,现在回想起这件事,作为牵线人的王冀感慨万千。历史机遇就这样失去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插曲也被无情的岁月尘封。200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70周年,王冀先生专程飞往夏威夷,给张学良的墓地送上一束鲜花,表达他对张老将军的敬意和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点无奈的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15:05:3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军人,生不能保家卫国。至东北于日本铁蹄之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15:05:40 | 只看该作者
无聊,为什么总是有人为这个在外敌入侵无恶不作的时候还想着跟自己同胞拼个你死我活的人翻案,不是“时髦不能跟”吗?楼主跟翻案风丝毫不亚于任何人,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3 15:05:4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一句话,不止千金

这就是
“但中国人的事情,什么时候没有政治纠缠呢?”

问得好。

我们自豪,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站起来了为啥还有政治纠缠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3 08:5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