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介石日记揭秘(连载,张秀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3:3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读者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本着不溢美、不隐恶的实事求是之态度,披露了蒋介石从1915—1949年期间的主要活动。
书中以蒋氏日记为线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新的侧面评析了他大半生的历史;围绕蒋氏自身之“独白”与“自供”,评述了蒋介石在大陆的功与过、是与非。
蒋介石日记始于1915年。这一年,他“遁迹东京,锐志于学,每日看书习字,皆有常课,尤喜读王阳明、曾文正、胡文忠三集,昕夕不释手。前在士官学校及陆军大学所受课程秘本,与巴尔克战术书,靡不逐一精研。军事学即以巴尔克战术书为基础,而政治学则以王阳明与曾文正二集为根柢也。至检身之法,专从悔字上著力,昨非而今犹未是,凡所省克,必日记手册。”(毛思诚《蒋公介石年谱初稿》)
然美国著名政治传记专家布赖恩·克罗泽另有一说:“蒋介石回到东京,开始整天钻研中国哲学和军事著作,并且开始每天晚上在日记中记下白天所干的错事。由于那时他没有多少事可做,所以有人猜想他并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往日记里写。但记日记的习惯已缠住了他,他一直将这个习惯保持到死。”(〔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
蒋介石喜读书。他在读书时,多以红蓝铅笔批注,并写心得,数十年如一日,到台湾后,也未改变。他读书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对某一种书,不终卷是不中途改看他种书的。除工作、出巡、读书外,他每天必记日记,这也是数十年中毫无间断。他说:“几十年来,我每日必有日课,每日必有日记,虽在造穴颠沛之中,也没有一日间断。我在阅读某一种书籍时,没有终卷以前,绝不旁骛其他书籍。”(《“总统府”秘录》)
蒋氏日记前三年(1915—1917)业已散失(近年发现《参谋长日记》13则)自1918年至蒋去世(1975年)前50多年的日记亦未全部公开。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部分所藏外,其余尚无从确定现藏何处。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蒋氏日记的全部,却可窥其全貌。蒋的日记不是一般人心目中所想象的日记,而是将他所面临的人物、事件,并带有个人观感之记录。“这样无主旨之客观不是他立身做事之方案。可以断言:他在写日记时即存心以笔下之文字作为修养和施政的工具。有时所记不仅是直觉的个人观感,而强迫的带上一段‘应当如此’的想法。”(〔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尽管蒋介石日记中有许多可斥为保守与反动,但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当权人物,在政治舞台上曾产生的作用(正面与反面),仅以眼下的资料,已是难得与珍贵的,为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史人物提供极好的“教材”,诚然,更加完整的日记足本,将拭目以待。
邓颖超同志曾在第四次全国文史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史工作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但并不排斥收集、整理、出版一些反面的历史材料。我们教育人民、教育青年,只有正面材料不行,还要有反面材料。”
本书通过对大量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较为全面、客观地把蒋介石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及其烦恼、哀怨、犹疑、凶残、欢乐等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读来真实可信。
评析中力避主观臆断,恪守秉史公允,但本人学识所限,肯定会有错误或遗憾,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张秀章
1999年12月12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13:36:43 | 只看该作者
1915年-【5月9日】
【5月9日】
袁世凯承认日本要求二十一条。
附节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日本西进政策,因列强监视,未敢遽逞。欧战起,日军即驱德军离青岛而占领之,适世凯图变国体,遂提出要求二十一条,中分五号。第一号,规定中国政府允许日本享受德国在山东之一切权利。第二号,声明日本在南满及东三省有无限权利。第三号,许日本以管辖汉冶萍矿厂之权。第四号,中国不得以沿海各地租借他国。第五号,规定聘用日人为财政军事顾问,并许合办警察、军厂及布教、筑路等权利。日本通告列强,仅次重要之十一条。事为本党所闻,宣告全国,群起反对。乃袁氏急谋称帝,二十五日正式签订中日协约。
日寇要获占中国全国为他的藩属和奴役。
……所以我常说日寇所揭示的二十一条精神,实际上乃是集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大成……
举凡中国政治、法律、军事、警察、赋税、交通、矿产、盐务、宗教、教育,一切立国所需文化、国防、经济的要素,在精神与事实上,早已在各国累次所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出卖、断送、分割无遗了。二十一条乃是把列强所分享的特权,集中而加强于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手,而由他来独占、来垄断罢了。
……二十一条,最为凶狠!最为毒辣!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又进了一步,就是他由‘瓜分政策’而变为‘独占政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13:36:46 | 只看该作者
1915年-【8月14日】
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
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在接受了日本“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5月签约)之后而迅速具体化。当时,在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方兴未艾,欧美列强无暇顾及中国问题。至于日本,则因“二十一条”要求得以一举解决悬案,当然会对袁世凯给以善意的报酬。可以说,这是袁世凯实现帝制的最好时机。
可是袁世凯本人,却在表面上故意做出毫不关心什么帝制不帝制的态度。他在6月间接见美国新闻记者时还在表示:“吾之国体,既同于美国,以后唯有奋力前进,以期发展真正共和之精神。”此外,又曾对心腹大将冯国璋说:“余在英国购有少许田园,设他日有逼余者,则余唯有迳赴外邦,营菟裘以终老耳!”——好像对于权位荣利丝毫没有留恋的样子。
实则,袁世凯的做法,是不由自己主动改制称帝,而要在造成舆论推动民意拥戴的情况之后,再行践祚。
为达到这个目的,最初所利用的一着棋子,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袁世凯指使心腹干将财政总长周自齐,收买了古德诺,由古氏撰写中国适宜于君主政体的论文,于8月3日在《亚细亚日报》发表。
命题为《共和与君主论》的这篇文章,是为了替袁世凯制造改制称帝的理论根据。古德诺列举无论法国革命或美国建国,其共和体制之臻于安定,都需要经过将近百年的岁月。进而申论:“一个国家,从其历史、风俗、社会、经济等方面衡量,可以得出适合于他的国体。以中国现况而论,教育既欠普及,而且在列强外侮之下,共和政体很难维护国家独立;在中国,以君主立宪政体为宜,殆无疑问。”
继之在8月23日,推进帝制运动的“筹安会”宣告组成。这是由袁世凯的亲信和学者等被世间称为六君子的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人秉承袁氏意旨所组织的。筹安会装成一个学术团体,发表启事,略谓:“本会宗旨,在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二者孰适于中国,专以学理之是非与事实之利害为讨论范围;此外各事,概不涉及。”尽管如此标榜,但实则为君主立宪制造舆论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担任该会理事长的杨度,并且发表《君宪救国论》等文章3篇,不断呼吁实施帝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13:36:50 | 只看该作者
1915年-【9月30日】
总理派胡汉民、杨庶堪等赴菲律宾,邓铿、许崇智等分赴南洋各埠,筹讨袁军饷。
当时,中国的舆论,一致抨击日本的“二十一条”要求。可是,差不多都没有看清楚隐蔽在背后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帝制野心的勾结。
老奸巨滑的袁世凯,本来就有接受日本要求的打算;然而在交涉过程中却向日本提出抗议,表现出像是煞有介事的抗拒姿态。因此,一般不明了内情的人固不待言,甚至连革命党人也都有误认袁世凯是“爱国者”的。
就像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人,都一时停止了反袁行动,通电全国“在袁世凯和日本交涉期间,暂不从事反袁斗争。”
又有组成革命团体“欧事研究会”的林虎、熊克武等人,也附和黄兴等主张,通电发表使袁世凯闻之冁然的意见:“吾人乃先国家而后政治,先政治而后党派,国苟不存,政于何有?政苟有成,何分于党……”
可是,唯有孙中山则看透了袁世凯的***意图。当“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的孙中山乃命令党务部长居正于1915年3月10日发出通告,揭发“二十一条”和袁世凯帝制阴谋的勾结关系,号召党员讨袁:
“此次交涉之由来,实由夫己氏(袁世凯)欲称帝,要求日本承认。日本政府欲先得相当之报酬,夫己氏隐许诺之,故有条件之提出。讵知所提出之条件,即使中国为朝鲜第二。夫己氏亲信之外交部与陆军部颇不谓然,因有磋商讨论之说,交涉一事,始宣传中外。不然,夫己氏早秘密送却,国人咸被奴于不识不知之中也。……吾党冀除***之蠹,庶几巨奸授首……外侮将无自侵入矣!”
当交涉接近结束阶段,孙中山复于4月9日以《中日交涉之黑幕》为题,通告中华革命党各支部,指出袁世凯终将承认“二十一条”,其内容如下:
“袁世凯原与大隈重信友善,故大隈组织内阁(1914年4月),袁氏大喜,遂以二事要求日置益公使还国(1914年11月)与大隈商议,求其赞助。二事者何?(一)渠欲称帝。(二)代平‘内乱’是也。及日置益还国,大隈赞成。然日本###虽亦希望中国仍为帝国,实存以朝鲜视我之心,而又深恶袁世凯,于是强大隈先提出此次条件(二十一条)。故日置益公使于开始交涉之初,面见袁世凯,即申言日本国人皆谓足下系排日者,足下今日欲与日本亲近,而求其助,不能不有所表示。足下能将此次二十一条件完全承认,则日本国人皆信足下,而即助足下矣!云云。
“袁世凯本欲承认,而其左右如段祺瑞、汤化龙及外交总长陆徵祥诸人皆大反对。渠不得已,乃有此次抗议。
“然综观前后局势,袁终必承认也。”
于是,孙中山派胡汉民、许崇智等分头筹饷,开始策划讨袁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13:36:54 | 只看该作者
1915年-【12月25日】
蔡锷等组织+++国护国军,起义于云南。
袁世凯接受推戴为“中华帝国皇帝”,对于讨袁气势,不啻是在火上加油。成为讨袁最大推进力的,是护国军。护国军是在袁世凯被推戴的几天之后——1915年12月25日,由云南将军(即原来的都督)唐继尧和蔡锷、李烈钧等人举兵起义,在云南宣布独立时所编组的部队名称。自此开端,而向贵州、四川、广西等西南地区各省扩大,终于迫使袁世凯放弃帝制,沮丧之余,于次年抑郁而终。
护国军的中心人物之一,是蔡锷。蔡锷在辛亥革命之际,率领新军,光复云南全省,出任云南都督,在云、贵两省培植有很大的势力。距离北京辽远的西南各省,在袁世凯说来实有鞭长莫及之势。他对蔡锷的势力感到畏忌,故而将之召回北京,形同软禁。
尽管如此,但蔡锷仍然和云南方面秘密联络,策进讨袁计划。由于后任云南将军的唐继尧曾经是他的部下,乃以密码电报指示做发难准备。
蔡锷于11月11日夜晚,避开袁世凯的监视耳目,由北京被软禁的地方逃出,一度称病住在天津日本共立医院,在院中换穿和服,化名乘日本轮船“山东丸”东渡日本。然后绕道台湾、香港、河内,于12月19日达云南省会昆明。
在昆明,已有“二次革命”主角李烈钧赶先一步到达。李烈钧当“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亡命日本,转赴新加坡居留;因孙中山的敦促,前来云南。
由于蔡、李二人抵步,起义的体制为之齐备,即由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2月23日电请袁世凯取消帝制,并要求将策划帝制的亲信杨度等13人即日明正典刑。在24小时内如无圆满答复,则诉诸武力以谋最后解决——不啻是一个“最后通牒”。
可是,袁世凯却只叫政事堂答复:“此电想系他人捏造”,袁本人则佯作不知。
12月25日,云南终于宣告独立,废去将军,恢复都督名义,由唐继尧就任都督,其手下军队定名为“护国军”。
护国军命名由来,是因举行会议宣告独立的会场在护国寺,而且顾名思义,是为了保护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13:36:58 | 只看该作者
1916年-【5月18日】
【5月18日】
未时,陈其美被袁探刺死于日侨山田家中。余哭之哀,收其尸以归,并为经纪丧葬,自撰文祭之。
在此日记前的1914年初夏,蒋介石奉孙中山的指示,前往东三省。
东三省邻近袁世凯所控制的北京,居于地理的重要位置。不过,以往的革命运动,是以华南各省为中心,东三省则为革命的后进地区。这是由于以侵略大陆为目标的日本,控制着东三省,阻止革命活动。盖日本自1905年以来,掌握住作为其控制东北的动脉——南满铁路,已经有将近10年的岁月。为了推动革命成功,在像这样的东三省地区,是有培植革命势力之必要的。
推进这个任务的前驱,是陈其美。他已经在这一年的1月底到过大连,和当地同志接触,开始建立组织。并且考虑到如果可能的话,便立即展开军事行动。可是,接受了袁世凯意向的日本关东军都督府,则对于陈其美等人的行动百般干涉,逼迫离境;加以陈其美生病,曾入大连满铁医院诊治,需要长期疗养,故而此行不到两个月,即不得不折回日本。
根据日本方面记录,关东都督府当陈其美到达大连之后,曾不断严密监视,并妨碍其行动。下面引录1914年2月4日关东都督福岛安正向外相牧野伸显提出的报告,可为例证:
“陈其美等来此,业经严密调查行动;并饬大连民政所长向陈本人严厉传达不得以大连为策源地、进行有关革命等计划之意旨。”
此外,足以说明袁世凯对于陈其美高度警戒的记录,也颇为不少。满铁副总裁伊藤大八于2月13日向外务省报告曾与张作霖晤谈,张秘密表示:“说老实话,大总统(袁世凯)有命令,不论用任何手段,都要将陈其美逮捕,请教可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
3月2日,袁世凯正式照会日本政府,以陈其美有刺杀商务印书馆经理夏粹芳等嫌疑,要求引渡到案。但日本政府以中日两国尚未签订有关引渡罪犯等条约而予以拒绝。袁世凯方面乃又提出“租借地应与日本领土性质不同”,日本方面则以“不希望因此而讨论到租借地的地位问题。”仍然未曾答应。
直至袁世凯为达称帝野心而与日本政府勾结,接受其“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5月签约),最终合谋暗杀了陈其美。
附蒋介石祭陈其美文
维民国五年五月二十日,盟弟蒋介石致祭于英士先生之灵曰:呜呼!自今以往,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笃如公者乎。丁未至今十载,其间所共者何如事,非安危同仗之国事乎?所约者何如辞,非生死与共之誓辞乎?而乃一死一生,国事如故,誓辞未践,死者成仁取义,固无愧于一生,而生者守信坚约,岂忍惜于一死。呜呼!大难方殷,元凶未戮,继死者之志,生者也;完死者之业,生者也。生者未死,而死者犹生;死者之志未终,而生者终之;死者之业未成,而生者成之,不终不已,不成而不死,亦不已,以履去春握别扶桑第二化身之谶语,以守我之信,坚我之约而已。呜呼!追念前情,悲多而乐少,思深而恨长。辛亥以前,谋浙谋粤,一事未成,患难日迫,激感日深,几不知复有尔我之分也。辛亥以后,祸乱相寻,变故百出,非知爱之挚,鲜不为奸人所中伤。癸丑一役,败挫之余,从公往来,不离朝夕者,曾几何人。长逝以后,继公事业,不渝初终〔衷〕者,更有何人。向之趋炎附势,排我斥我毁我诬我者,果何如乎?今之幸灾乐祸,妒公忌公讥公刺公者,又何如乎?诚耶,伪耶!是耶,非耶!不恨生前之中谗,唯愿死后之可告慰耳。噫!赤忱未剖,奸邪觚隙,忠言失察,竟成今日之祸,悲乎哀哉。而今而后,教我勖我,爱我扶我,同安同危,同甘同苦,而同心同德者,殆无其人矣。已矣哉,感此苍凉,吾复何言。世路崎岖,人心险巇,瞻前顾后,徒增寒心。白发在堂,黄口离抱,奉老扶少,更切苦思。公其有灵,来格来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13:37:02 | 只看该作者
1916年-【7月31日晴】
接北京曲同丰及总统府秘书来电各一件。午后,总司令(居正)出发晋京,许先生(许崇智)到司令部,代理总司令办公。(括弧内文字,为评点者注,以下同)
接日本守备队电话,因有本军在南流站铁道附近,与敌军对阵,该处果有本军(中华革命东北军)队伍否,要求查复。即查孟九浩军队驻扎该处附近,承认该队为本军所统是实。
复接济南钟蓬山致总司令来函,以本军有在南流附近各村庄抢劫焚掠等事,似与守备队(日军)今日通报情况相近。即饬第一师长(朱霁青)查办。
六时许,接守备队电话,晚间有该守备队斥候于城墙附近练习,请总司令通知各团、队,不致彼此误会。
晚间,介石出城巡查,自南关(淮县城南门)过白琅河,至东围子操场附近一带视察后,即由东围子过的琅河回城,十一时回总司令部。
今日所发命令如左:
一、总司令部各处,每日须派一员值日。
二、总司令部每日办公时间。
三、催送各师、旅花名册。
今日所见,拟改正之件如左:
一、见各处卫兵口号不明;以后对答者,须唱当晚口号。
二、见各处外表名称,仍有未照改编名称张贴者,须限期一律改换。
三、枪匠须赶紧雇用,废枪迅即处理。
四、测绘人员须整顿。
五、卫兵勤备细则须修订。
今日,伊东知也过潍,来司令部参观。
1916年7月31日,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部(山东省潍县)参谋长。以上是他上任第一天的日记。
高举讨袁旗帜在山东省发展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由于袁世凯于6月6日死亡,乃与山东督理军务长官张怀芝缔结停战协定,以济南为界将山东省东西划分,而在东部驻屯布防。因对德宣战、进军山东,继续占领下去的日军,对革命军颇予协助,保持着友好关系,双方司令部也有联络。革命军总司令居正,这时因袁世凯死后的新形势,前往北京;由许崇智代理总司令,蒋介石和他同时前来,就任参谋长之职务。
当时,全世界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时期;在中国国内,则是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的始乱年代。在如此形势下,要真正达成革命目的,革命阵营就非得培植强大的力量不可;故坚强而有纪律的革命军之养成,乃为当前最迫切的课题。
可是,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是在急遽中招募凑合起来的队伍,纪律欠佳,一部分人甚至有掳掠行为,甚至连部队名册都欠齐全。
对于这样的军队,要把他们改造成有纪律的近代化之劲旅,是新任参谋长的急切任务。可是不久之后,蒋介石就奉命调往北京,于是,山东的参谋长职务只在任13天便为之结束。然而,尽管时间暂短,但由于得到这个难得的亲身体验整训军队的机会,作为在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一步准备行动,倒是相当宝贵的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13:37:06 | 只看该作者
1916年-【8月1日晴】
午前,介石奉许(崇智)先生命,往第一师及第一、二各旅司令部视察及往会各司令官。
午后,满铁副总裁国泽(新兵卫)氏过潍,派巴(泽宪)参谋赴站迎迓。
今日所见,拟改正之件如下:
一、担枪有枪身向上及向右者,以后当下令皆改为向右,以归统一。
二、骑兵乘马时,须用皮鞋,宜饬因粮局发给。
三、征兵身材之长短、及年龄、体格多有不及者,宜令各团、队长认真选择裁减。
四、总司令部的护兵及小使,须认真裁减。
这篇日记,记录下了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艰苦心情。以那些连枪怎么扛法都一无所知的士兵为对象,一切的一切都必须重新整饬教导,从头做起。
蒋氏任职伊始,便往师团视察,并急于提出整顿队伍,完备设施之建议,这与他在日本的一年军训有关。1909年11月25日毕业于振武学校后,同年12月5日,蒋介石以士官候补生被分配到驻扎在高田镇陆军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实习。入伍时身高1694米,体重592公斤。在这里他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蒋回忆说: “我在24岁,就派到日本野炮联队,入伍了一年。这一年的中间,所过的完全是士兵生活。”
士官的饮食极为简单,每餐常常是大米饭一小碗,白萝卜两三片,偶有一块咸鱼,只有星期天,才能吃到一点青菜、豆腐。日本军队当时不但吃得很不好,穿衣也很紧张。他们要求士兵,一套服装要穿三四年。外出一归队,联队长就催促换下军服收藏好,以免弄脏衣服。
高田接近北海道,这里的冬天异常寒冷;大雪盈尺,漫天皆白,有时简直分不出城镇与乡村。蒋后来回忆道:“但无论他天气如何寒冷,无论他雪下得怎样大,我们每天早晨5点钟以前就得起床;起床之后,就得自己拿着面盆,到井旁提水来洗脸。”
“我少年时的体格就不好,在高田联队入伍的时候,自己才加意锻炼,在雪很厚的地方,我自己用雪满身洗擦,或是用冷水——这样洗澡刻苦锻炼,后来身体才能够慢慢强健起来。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可以断言:好的身体,天生成的只有三分,其余七分全靠锻炼。”在军事方面,蒋在高田体会最深的首先是“军队的基础是班长”这一原则。班长为职业军人,不退伍,军历较深。因为班长重要,所以日本人对班长一级的训练和业务,都不教外国学生,使留学生不明白他们的秘密所在。
总之,一年的高田士兵生活对蒋的影响极大,本则日记,便是他的这段生活体验的明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3 13:37:10 | 只看该作者
1916年-【8月2日午前阴、午后雨】
今日,接第二师长吕子人报告——“攻击景紫(景芝)镇之敌军,已被击退;而胶州方面敌军,在百尺河附近,亦有袭我之势”,当时由代理总司令电质张怀芝,限其24小时内答复。
午后,潍且商会及绅士10余人来谒代理总司令,未见。
颐寿堂主与前张(汝钧)知事通同作弊,有钱项之嫌,令因粮局传问。
今日由参谋处所发通报如下:
一、通报第一师长——以大局未定,对于寒亭及流饭桥各处敌军,当作警备,令其东至于河头,西至王家楼、杨家庄一带地形,迅即侦察,每晚派小哨监视。
二、通报第一师长——各营、各连分扎地点,限于初6日以前报告。
今日所见,拟改正之事件如下:
一、军械局须整顿。
二、副官处外宾及属员,拟选择。
三、军队卫生宜注意。
四、红十字会医院,开支太大,院址当迁入城内,且须与该会另订规章。
五、城外通讯处可撤销。
革命军虽然和山东督理军务长官张怀芝签立了停战协定,但张怀芝属下部队并非全部执行了停战命令,故而与革命军之间不时仍会发生小摩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3 13:37:14 | 只看该作者
1916年-【8月3日晴】
今日,接总司令(居正)由济南所发手谕——以竭力整顿军队为首要。(总司令)今日当可晋京。
羽佐田中尉(日军)来告:“山东督军署派任某往高密方面,调查战况,未知其用意如何。”
午后,饬第一师侦察庞家方面敌情,及警备一切。
今日所见,拟改正之件如下:
一、总司令部应添侦探员数名,以便临时派遣,参谋处当设谍报一科。
二、总司令部拟添总值日员一名,由参谋与副官各处长轮流担任。
三、各团、队所有军械军装,拟令其限日呈报。
四、警卫骑兵、步兵队,当改为卫队步兵、卫队骑兵为是。
今日参谋处所发通报:
一、催军械科造表册。
二、催经理局造表册。
此日记载明在参谋处内应设置谍报科的建议之详细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4 20: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