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革主席周铁农:中国的参政党不是“花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3:1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现在位置:首页 >>人民政协

周铁农:中国的参政党不是“花瓶”

【该文章阅读量:499次】【字号:大 中 小】

      周铁农是个快乐的人!千万别被他的满头银发所迷惑,据说他30多岁头发就全白了!“大概是遗传原因吧,我本人从来不会为什么事情犯愁。”他说。
      当记者面对这位“老顽童”般风趣、直爽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时,他神采奕奕地坐在沙发上,身上散发着一派安详、乐天的气息。阳光在他的脸上“刻画”出两道深深的痕迹,那是从鼻翼两侧发端,呈半圆形延至嘴角的两条皱纹,是欢笑在他脸上留下的印记。见到我们进来,他利落地起身相迎,动静之间,发丝迎着太阳闪动着点点银光,仿佛就连白发也跳动着快乐。
      不过,走进周铁农的内心世界,你很快会发现他其实还是一个善感的人!
      在周铁农大半个世纪的人生中,尽管经历了很多幸福时刻,但是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迹的,却是国家在走向欣欣向荣的同时,仍然存在的那些困难。“美好的东西很多,但是触动心灵的却往往是那些困苦的事情。这大概是我的一个毛病!”周铁农笑道:“别人最难忘的可能是和国家领导人握手,我最难忘的却是农村老人的表情和孩子期望的眼神。”
      1 心系“三农” 为农民兄弟办点实事
      在现任国家领导人中,周铁农的名字算是比较有特点的,让人一看便不禁要与中国存在千年的农业社会做些联想。
      周铁农生于1938年,名字是外祖父给起的。那时中国的传统思想还是重农轻商,以农为本,“外祖父可能是希望我将来能够和农业有点关系吧,做个农民。”周铁农说。
      不过长大后的周铁农并没有成为农民,反而先做了教师,又当了地方领导,一路直上走到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位置。然而,他与农村、农业、农民的距离非但没有越走越远,反而越来越近了,或许这还真是应了他的名字。
      今年全国“两会”以后,人们很难在北京见到周铁农的踪影,倒是在湖南、河南等地的乡村里,更容易遇到他。周铁农这次深入农村,主要是考察农村体制的综合改革问题,特别是乡村体制的改革。
      “我国农村基层政府是到乡一级,乡下面是村民的自治组织,这算是两级机构。现在农业税免了,乡这一级的财政就变得很困难。这种体制到底怎么改革,现在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民革想就这个问题搞一个调查,提出我们的建议。”周铁农说,这项调研被定为今年民革中央的重点调研,而去年民革最重要的调研则是农村建设和劳动力转移问题,依旧与“三农”有关。
      据周铁农自己统计,每年他参与的考察、调研大概十来次,其中将近一半是到农村,遍及全国各地,并由此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提案和建议。有时,周铁农会给村民们带去一些礼物,这礼物往往是一些科技兴农的书籍,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周铁农非常明白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困境。
      近两年,无论是全国政协,还是各民主党派,都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参政议政的重点,于是周铁农深入农民群众的机会就更多了,他喜欢下到最基层,与普通的农民交流,让他们能了解最上层的声音,也让自己能够听到来自最底层的最真实的倾诉和呼喊。每当见到一些村子通过农科教结合走上致富之路时,周铁农会为之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当他到一些贫困地区,看到留守在村子里的老人们面容憔悴、神情落寞,看到孩子们单纯与期待的目光时,心中便会涌上阵阵酸楚。
      为此,周铁农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给农民兄弟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但他同时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农村自己的事情,也不单纯是抓农业工作的这些部门的事情,更不单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情。如果每一个人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一点贡献,我们的农民就会早一天感到不那么寂寞。
      2 教育免费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由于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当话题转到教育领域的时候,周铁农显得特别兴奋。他说,尽管以前自己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有所耳闻,但当亲眼所见时,还是觉得怵目惊心,而那些孩子在恶劣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精神,更是让他非常感动。
      在周铁农的记忆中,盘踞最深的是在四川、广西等地的一些山区学校的见闻。由于学生住家分散,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得住校。“校舍简陋就不用说了,因为交不起已很微薄的伙食费,这些十来岁的小孩子要翻上十几里山路,从家里把粮食背到学校来,自己做饭吃。”
      “自己生火做饭?”记者一惊,这对城里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对,就是捡三块石头,搭成一个灶,再从家里背来一口锅,然后捡点树枝、竹子什么的,自己烧饭。因为小孩子不会做,另外家里很穷,也没有什么东西,所以每天只能熬两次玉米糊糊,拌点咸菜吃,条件稍好点的从家里带点黄豆,已经算高营养了。所以那些小孩儿长得不像北京孩子这么高,十岁看上去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说着,周铁农抬起手在胸前比了比,表情显得很是难过!
      周铁农说,像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并不少见,有一次他带领政协委员在贵州考察,看到一个学校,只有一间二层小木楼,下面是教室,上面就是学生的宿舍。“那个宿舍,我们有些女委员穿着高跟鞋根本没法走路,因为地板是镂空的,为了上下通气。宿舍里没有床,学生就一个挨一个睡在地板上;桌椅都破旧得不得了。”那一次,周铁农和委员们实在看不下去,当场掏出口袋里的钱,凑了几千块,给学校买了几十套新桌椅。事隔两三年后,周铁农到贵州调研,特意又到那所学校看了一下。“那个学校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完全变样了,建了一个新的校舍,桌椅板凳都像样了。”说到这儿,周铁农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国这么大,想把问题都解决了,一步是不可能的!”在周铁农看来,尽管我国教育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可贵的是局面正在一步步好转。特别是今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让教育界一派欢欣鼓舞。
      “免除学杂费,看起来是一件不太大的事情,但是就国家来说,却要拿出很大一笔资金来。所谓义务教育,本就应该由国家免费让孩子,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孩子来上学。做到这点,可以减少相当多的辍学生。”周铁农中肯地评价道。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下一个目标是让教育支出达到GDP的4%。周铁农说,这也是他多年所呼吁的。“最近我看报道,教育部部长周济做了一个许诺,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教育支出争取达到GDP的4%。这次‘两会’,很多委员也针对这点提了意见,不应该再是‘争取’了,4%这个目标是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现在已经拖后两个五年计划了。而且就算是达到4%的话,我们的教育经费和很多国家相比,仍然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您觉得如果达到4%,中国的教育状况会有多大的改观?”
      “这个按比例就可以算出来,现在我们的教育支出占GDP2%多,不到3%。要达到4%的话,大体上就比现在翻了将近一番,再加上GDP本身还在增长,算下来应该比现在的教育投入翻了差不多一番,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3 反击“台独” “惠台”工作应做得更好
      民革,位列八个民主党派之首,因其是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与台湾方面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故也被重点赋予了促进祖国统一的任务。身为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的周铁农坦言,密切关注台海局势,努力促进祖国统一,这是他们着力最多的工作。
      近期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不断制造事端,推动“台独”***活动步步升级,对此,周铁农认为在及时地揭露和批判这种倒行逆施做法的同时,我们无须把这个文章做得很大。
      “许多杂志用‘困兽犹斗’来形容陈水扁,我觉得非常形象,他现在确实是一种困兽之斗。”周铁农说,自2005年胡Jintao主席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四点意见》,和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国家法》以来,在大陆、台湾以及海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去年一年内我们的工作由比较被动,变得非常主动。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而大陆也采取了很多“惠台”措施,使得台海两岸的趋势,总体向着和平稳定的方向来发展。
      “而最怕这种形势出现的,恰恰是陈水扁。”周铁农评价道,可以说,2005年以来是陈水扁走上政治舞台后最难过的一段时间,可谓吃尽了苦头。然而作为一种势力,他也不可能轻易认输,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现在他采取这种激进“台独”的步骤,主要是为了拉住他的基本台独力量——民进党强硬派对他的支持。“我看也可以算得一种垂死挣扎。”
      对“台独”分子如何反击,周铁农认为,最好的回答是:坚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坚持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坚持进一步发展两岸的关系。至于现在所实施的“惠台”政策,不仅要坚持,还要继续做得更好。
      “陈水扁采取这种激进‘台独’的步骤,无非想要挑起两岸的纷争。纷争一起,必定会影响到台湾的百姓,由此他便可以从中捞取政治资本。”周铁农笑道,“其实我们早已看透他这套把戏,偏偏不上他这个当!”
      4 促进统一 推动两岸交流深入人心
      周铁农说,民革在促进祖国统一方面,目前的重点还是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利用民革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一些高层人士之间的联系,从民间角度进行交流。
      每年,民革中央都会派出两个代表团,到台湾岛内去进行考察、访问,与一些和民革成员有关系的人士进行交往,宣传“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国家法》和胡Jintao主席的“四点意见”。同时,民革中央也尽最大可能,邀请台湾各界人士到大陆来进行访问。
      “尽管很困难,我们还是连续四年邀请台湾青年精英(多为各大学中的学生领袖)来大陆参观,每年请三四十人,效果还不错。”周铁农介绍说,他们刚刚带着今年这一批台湾青年精英参观了开封、郑州、洛阳、上海和广州等地。“让他们看看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再看看最现代的发展。看过以后,我觉得这些学生们挺受教育的。”
      当然,这些青年精英并不都属于“泛蓝”阵营,也有一些是民进党员,思想激进。在他们固有的观念里,大陆不仅政治上缺少民主,而且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然而,这次大陆之行,显然使他们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至少,没有人会再相信大陆是贫苦的。“特别是到了上海,那些学生简直目瞪口呆,没想到在大陆会有如此繁华现代的大都市。”说这话时,周铁农的眼光里充满了骄傲。
      事实上,民革成员们就是用这样点点滴滴的工作,使台湾百姓,特别是青年人对祖国的认同一步步地增强。民革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把对台工作的重心“南移”,让民革的影响深入到“泛绿”阵营中去。
      “今年,我们准备请几十位台湾南部的基层工作人员,相当于我们的乡镇长,到大陆参观访问,目前看来,报名非常踊跃。只要他们愿意来,能够看到大陆的真实情况,对这些人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转变,都会有好处的。”对这件事情,周铁农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经验了。四年前,我接待过一位美籍华人,他离开中国将近30年,经常在海外发表**言论。于是我们把他请回来,领他在各地看了看。回去以后,他连续给我写了几封信,说:‘现在我服了,我就服共产党了!’”周铁农感慨道:“有时候变化就是这么快!”此人现在已经成了民革的好朋友,每当有民革成员出访美国,他都会出面接待,帮忙联系人、搭场子。
      “您真的只是带他到处转了转?”记者不敢置信地问。
      “对啊!实际上咱们就是做了这些工作,只要让他知道中国内地在发生什么事情就够了。”
      5 政治协商 中国的参政党不是“花瓶”
      除了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外,民革现在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要做好这一点,调研和提案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周铁农说,目前民革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动员全党力量,为调研和提案工作服务的机制。
      民革的调研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参与全国政协的调研活动;二是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每年就一个重大问题搞一项调研,如前面提到的对于农村体制改革问题的调研;三是每年年底,根据各地方民革报告上来的问题,选择其中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做一些深入的补充调研。此外,民革中央还通过定期座谈会的方式,邀请各界人士就某些问题发表看法,也算是一种社会调查。各种形式的调研加在一起,林林总总,每年有一二十次,在这些调研的基础上,民革中央再请党政部门工作人员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等共同研讨,最后形成向“两会”提交的议案、提案。比如今年民革中央向大会提交的二十几份提案,就是从几百份材料中筛选出来的。
      民革之所以这样看重参政议政工作,是因为切实感受到中央对民主党派意见的重视。周铁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2005年,周铁农带领一个联合调研团到贵州、广西等地考察司法队伍建设和法院硬件设施,到了基层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法院的审判厅都只建了一半,或者原定四层只建了两层半,或者主体工程完工内部却没有装修,根本无法使用,以致影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进行。他一了解才知道,原来这些法院是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设的,可是中央财政的拨款到了,地方却拿不出钱来,因此停工。
      “我们要依法治国,建设一个法制国家,结果审判机关却是这个样子!”周铁农当时感到心中一凉。因为觉得这个问题很紧迫,回京以后,他便向中央着力反映,结果到2005年底的时候,中央就决定追加拨款27个亿,让这些半截工程尽快完工。
      “总有这么一种论调认为,中国参政党都是花瓶,是一件摆设,”周铁农说,“但是我们真正在参政党内部工作的人,切身感受完全不同。当看到对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中央给予大力支持的时候,就会感到‘多党合作’这样一个制度,在中国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此,周铁农专门调集了民革的几位“笔杆子”,用一年的时间编写了一本《中国的参政党》,他的原意是为加强民革自身建设,给年轻的党员们写一本教材,没想到书一出版,立刻在八个民主党派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中央领导也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出版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由参政党自己编写的、介绍中国参政党的第一本书。周铁农认为,民革编写的这本书,从民主党派的视角着眼,更易被海外人士接受,可以协助中央来宣传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主政治。不过他谦虚地说:这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编写《中国的参政党》一书过程中,周铁农曾经多次求教于民革的一些老前辈,这些老人家大多到了耄耋之年,但是去采访和搜集资料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积极、热情。与蒋经国私交甚深的贾亦斌,已经90多岁了,还拉着周铁农的手详细回忆民革的发展历史。
      “这些老同志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愿望,希望参政党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周铁农说,“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和共产党合作?为什么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既经历过多党合作的兴旺和发达,也经历过多党合作的低谷和坎坷的这些老同志,是最有发言权的人。而今,他们想用自己的感受,去表达一个真实的多党合作制度!”
      说到这里,周铁农又有些感动了。也许,快乐只是周铁农的性格,而柔和才是他的内心。周铁农曾说,他最大的遗憾是离开了学校,没有把自己的专业坚持到底,以前教书时,就想为国家多培养一些人才,而现在,多党合作制度给了他一个更大的舞台,他的愿望也变成想为老百姓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百姓,包括正在求学的孩子,努力寻找工作的年轻人,广大普通劳动者,还有那些为生活得更富裕而奔波的农民!
来源:《中华英才》2006年第13期 新华文摘第21期      来源日期:2006-12-5       本站发布时间:2006-12-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9 12:2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