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进党中评会主委陈金德。(中评社 邹丽泳摄)
中评社台北8月5日电(记者 邹丽泳专访)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日前释出选后大规模且深入讨论中国政策,中评会主委陈金德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他并不清楚蔡主席想法以及谈话内容为何,不便多表示意见。但党的中国政策应交由党员代表大会讨论这个看法没有改变,一方面可以扩大参与,同时也可建立制度。
出身宜兰的陈金德1961年生,台湾大学化工所硕士,曾任宜兰大学讲师、宜兰县政府县长机要秘书及民政局长,属新潮流系;曾任两届“国民大会代表”及“国大党团总召集人”,第五届“立法委员”。
陈金德认为,民进党在野之后,外界一直认为民进党的中国政策、战略与路线模糊,就以两岸交流为例,哪些可以参加?哪些不能参加?大的政策主张为何?连党员或从政同志都不见得完全清楚;如此重大情事,应交由党代表大会讨论、透过党员代表定调。
陈金德具体主张,党的中国政策可以从两个面着手,一是用高层次的决议文方式定调,一是用低层次的规章或办法。他解释,决议文本身没有效力,是处理党的大方向与路线,例如,之前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或“正常国家决议文”都是属于此类。要扭转民进党反中或锁国的印象,可用简单清楚的决议文方式处理,这不会抵触到台湾前途及“正常国家决议文”。
其次是订定规章,这是党的法律、条例性质,凡民进党公职人员、党员都必须遵守。他说,规章属于内部的共管机制,规范或限制哪些对象、哪些人应该申请、规范到什么程度等,这类规章若只由中执会提出或通过,充其量只是党的内规,若由全代会提出并通过就变成党的法律,变成大家都必须遵守的法律,较为周延。
他认为,现阶段的两岸交流包括点、线、面,既深且广,已经不是当初“台湾前途决议文”(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决定)所能涵盖,两岸互动往来有经贸、文化、社会交流等层面,比较接近技术层次。
前一阵子,扁系中常委高志鹏、罗文嘉及部分党内人士都主张应进行中国政策大辩论,被误解为路线纷歧,陈金德说,民进党从执政到在野,纠葛不清的都是两岸关系与中国政策,做为民进党领导人有必要多听一听党代表及基层的声音,不必害怕不同意见。他说,民进党本来就很多元,再激烈辩论都无所谓,民进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陈水扁执政几年,党内不同声音消失了,在野后到现在都还没有调适过来,现在应该恢复到大鸣大放的时候了。
他举例,过去民进党在野且力量还很小的时候,提出许多引领国民党改革的政策主张,民进党对自己要有信心,只要民进党的主张能够符合台湾主流民意,不要因为害怕做不到或国民党做得比较多就不提;提出自己的看法是要让台湾社会瞭解民进党的立场是什么,“与其被批评为没有立场、没有想法,不如把立场说清楚,这才是政党应有的作为”,政党的政策不见得要马上实现,但有义务提出想法、指正执政党不对。 身为中评会主委是否领衔提案、身先士卒?陈金德表示,中评会是党的监督机关,比较不适合跳到第一线去推动党务。不过,中评委可以先沟通,若中评会内部整合成一致的意见,且大家意见一致,可以用党员代表身分投石问路(中评委为当然党代表)甚至进行提案。
陈金德说,民进党现在的两岸政策不见得每位党员都赞成,例如,承认大陆学历与两岸学生交流就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为数不少的台湾学生到大陆念书,有些人读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台湾却不承认他的学历,会影响台湾人民的权益。尤其,学历认同是普世价值,不是敌我之分,并非你不承认、大家就不承认他,因此可以有条件承认且经过认证程序,以正面表列承认或负面表面不承认方式加以区隔。
还有陆生来台也是一样,可以先开放研究所、暂不开放大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大陆学生在台湾居住久了多少能体认台湾民主自由及社会价值,两岸交流是点点滴滴彼此影响,在两岸既敌对又合作且交流过程中,民进党的交流政策应该更细致,正向看待学生交流。“光是这两项政策,他与党中央立场就不太一致,但党既已定调就不便再多说什么”。
不过,陈金德也认为,民进党的中国政策朝激进化发展,与马英九及国民党领导阶层有高度关连性,马政府快速倾中、绿营惶恐不安,在此氛围下,民进党更应该提出符合台湾社会主流的政策才能再次赢回政权,光是反对却不提出看法与对策,无法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期待。想想看,现在有多少人在对岸做生意?有多少人与大陆交流?这些都是全新的局面,民进党不能不面对。
他说,蔡英文是两岸问题专家,他寄予厚望;但政党是整合民意的政治团体,内部讨论与意见统合很重要,民进党的中国政策要能引领风骚,取代国民党甚至让国民党追着民进党政策走,这样才能赢得民心,不能像文官体系只重视专家意见,他主张在党员代表大会讨论中国政策的原意在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