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篇唐城發表了 兩岸搭建"中華"屋頂----中華民族資產華人共享 一文, 提及"中華民族"、 "中華文化" 為目前兩岸最大公約數 ( 屋頂 ), 許多網友都表示認同.
也有不少網友表達各種"創意思維", 為兩岸走向統合提出建言. 大家逐漸都能抛開悲情, 放下敵意, 擱置爭議, 理性思辯, 試圖向中間靠攏, 這是積極而健康的表現
前文我也提到兩岸深化交流須有步驟, 須循序漸進, 不可操之過急, 不可揠苗助長, 既然以"中華"為屋頂為多數人所接受的, "中華文化"又是兩岸人民共享的, 那麼, 兩岸不但要彌補過去六十年來的隔閡, 還要加速融和, 除了目前"經濟性"互助互補互惠的交流外, 最沒政治色彩、最有接受度的, 就是 "中華文化" 這個區塊.
近來有些網友留言表示, 看咱們使用的繁體字, 有些字看不懂, 甚至還有一位說 " 有的字不认识啊。发现自己大学毕业了还是文盲! " (引用原文)
中國字繁簡之爭已有許多人討論過, 有許多不乏"政治角力" 的思維, 這就離題太遠 .
唐城認為 "一個中華文化" 之下 "書同文" 有其必要性. 兩岸各界應從文化的角度, 共同思考這個議題.
正好日前馬英九提出呼籲兩岸協商"識正書簡", 意指文書印刷使用 "正體字(即繁體字), 同時希望大陸同胞至少做到看得懂正體字, 一般書寫則仍舊使用"簡體字".
針對這一點, 唐城覺得, 馬英九對維護正體字 "標準放得太低". 雖然我可以理解, 他因囿於大陸有十三億人在使用簡體字, 而全球華人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及一些海外華人在內使用正體字的人口數約三四千萬人, 似乎不成比例, 要十幾億人"反正", 好像有些困難, 但馬英九若能細細體察在大陸近年來的變化, 即可發現, 有不少知識分子及學界人士都大力倡導恢復正體字, 並在民間自力學習及使用正體字, 否則也不會有今年三月三日大陸政協委員潘慶林在人大會中提出 "以十年時間恢復繁體字" 的提案. 就以維護"一統的中華文化" 的立場, 馬英九大可大聲地要求大陸當局 "逐年推動恢復正體字" , 何必矯情地呼籲 "識正書簡" ; 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球華人對維護中華文化都有發言權, 他無需畏首畏尾 .
另一方面來看, 馬英九這個呼籲有一點 "多此一舉", 如果兩岸人民 (尤指大陸人民) 可以識正, 必得經過"教育、學習"的過程, 既然學過, 讀或寫就沒有什麼問題, 就都用繁體字, 至於簡體字中一些很通用的字, 有些原本就是漢字草書, 其實兩岸人民都在使用.
針對大陸方面, 地大人多, 占"中國人多數", 放棄使用中文字正體字, 形同 "中華文化" 總資產形成缺角. 就" 文化一統" 的觀點來看, 殊為不智.
這有一點類似當年 毛澤東政權成立以後, 雖經內部討論, 最終毛澤東不採周恩來的建議, 執意放棄 "中華民國"國號而改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 造成至今兩岸分治的局面很難收拾, 有史家評論, 這個決策是不智的.
我提這個題外話, 旨在說明1957年, 大陸或許並沒有必要"去繁就簡", 說是要"掃盲", 但掃盲真正要做的應該是 "大力興學"、"普及教育", 漢字自古演化乃至大致定型, 至少也有一兩千年, 即我們稱的"正體(繁體)字", 期間即使有些微變動, 均屬"細微" "自然的"演化; 這一兩千年, 古人學習也沒造成問題, 怎地"新中國成立"後, 人民學習力就有問題? "掃盲"之說, 說服力薄弱 ! 我倒認為可能是"毛"的政治操作, "大規模、非自然"的簡化文字, 是存心區隔 "新中國" 和 "舊中國", 有"標新立異"的意味; 就像甩掉"中華民國"的舊招牌一樣, 造成如今 "文化出現斷層" 的危機 , 又有兩岸"書不同文、車不同軌"的遺憾 ! ( 這是我個人的見解, 讀者可以不同意. )
再次重申 : "一個中華文化"之下 書同文有其必要性 ----勿讓"中華文化一統"概念形成缺角. 盼大陸政府慎重考慮 "分階段推動恢復正體字". 以目前大陸政府的"執行力", 沒有什麼做不到的. 至於人民, 剛才始會不習慣, 甚至心理抗拒, 但若體認"文化傳承"、"文化一統" 的重要性, 分階段勉力學習, 不會太困難的. (簡繁差異的字數其實有限)
以下分享三篇文章, 供大家參考:
--------------------------------------------------------------------------
● 信力建 簡介
1956年生于广州,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后留学英国。**年创办信孚学校,至2006年止,其一手创建的信孚教育集团共拥有幼儿园12所,中小学6所,老人院1所,儿童福利园1所,学生上万名,教职员工近千名。
信力建:汉字简繁合一势在必行 ( 20080126 )
轉載自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7481
最近因为韩国人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引发了国人对此的强烈反弹,很多人建议因此建议国家赶快将汉字“申遗”,以免像端午节一样被别人站得先机。其实,我倒觉得我们目前维护汉字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倒是先把汉字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自己的墙垣修好了,别人的觊觎自然也就消失了,“攘外必先安内”是也。那么,汉字该先做怎样的自我维护呢?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打破繁简对立,统一汉字——这统一的基础不是简化字,而是繁体字——也就是台湾方面所说的“正字”。所以有这样的建议,有以下理由。
首先,当初简化汉字的理由现在已不成立。
汉字简化,居于两大理由,一个是繁体字笔画多,记忆书写不便,使用繁体字影响文化传播速度。应该说,这个理由在计算机出现完善之前,的确存在。譬如“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难记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的确方便了不少。然而,这个理由,在电脑日益进步的今天,已经不成问题——再难的汉字,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点击即出,何曾费工费时,又何曾影响传播。
汉字简化乃至拼音化的第二个理由是,繁体字不利于汉字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不利于进入计算机。早在1982年初,著名美籍华人唐德刚先生在纽约唐人街华人联合会上发言时,对这一论调就有这样的反驳:“我主张从改革电脑看手,切不可去改革文字,且改革电脑较快也容易成功……”。在他发言后不到五年,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就首次取得成功。自此以后,从汉字字形出发的几种汉字输入法相继问世。推广经验证明其输入速度与质量甚至比拼音文字还优越。汉字难以进入计算机的滥言,终于永远被进步的科学抛入历史的垃圾堆。到今天,我们可以说,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流行,推行汉字简化的理由已逐次失去,没有理由存在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
其次,汉字简化严重破坏了汉字所内蕴的文化基因。
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表意文字,其字体结构包含了大量的汉民族文化密码,可以说,我们民族的很多重要的文化信息,我们都可以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然而,简体字的出现及流行,却将这些文化基因一扫而空,造成真正意义上文化断裂。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肯定地认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以后,就从一个蒙昧的时期进入了文明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核心就是由文字产生的广泛文化成果(这里所说的文化当然是指狭义的文化而言)。有声语言不能产生这种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与传授的成果,有声语言的可怜的历时效应和共时效应都无法完成这一人类的伟大任务。所以,只有文字才是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所在马、恩才肯定了摩尔根关于文字创造了文明社会的说法。
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面加以分析:
一、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
中国的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性而自立于在世界文字之林。“以形示意,义寓形中”,字形和字义密切联系,“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汉字简化总表》的制定者的主导思想是仅仅把汉字看作是记录符号,追求把每个字的笔划限制在十划以内, 所以为简化笔划而顾此失彼,大大地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有些简化字字已不能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解释。比如“车”象形字,虽然楷书已经不如甲骨文、篆书形象,但是车的车轴、一个车轮、两边固定的木栓还保存完好;简化后的“车”字已无象形可言。“车”是“车”的草书写法。
第二、割断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密切联系
由于强制推行《汉字简化总表》,社会长期和繁体字隔绝,以致绝大多数的人不能辨识繁体字,不能顺利阅读古典文献。随着时间地推移,人们和古代汉语之间的阻碍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一对多”的简化,现代人就很难辨析“简”与“繁”之间的对应关系,很难理解古代汉字的意义。简化字简化了汉字的笔划,同时也摒弃了汉字字形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例如:后会意字 甲骨文 象一只手掌放于嘴巴之上,表示发号施令之意,其本义是天子。 “后”字后来转移表示天子或君主的正妻。虽然“后”和“前後”的“後”纯属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因为同音,《汉字简化总表》就把“后”和“後”两字合并。简化“後”字,保留“后”字。人们不知其中变化过程,往往误以为“后”是简化字,“後”是繁体字。因此,人们在写繁体字时出现“慈禧太後”、“後羿射九日”就很常见了。
最后,简化字的存在不利于祖国统一,也对汉字成为东亚乃至亚洲的主体文字构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统一汉字是统一国家的前提,也是汉字成为亚洲主体文字的前提。秦朝所以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是因为在文化上“车同轨,书同文”。从这点而言,目前大陆实行的简体字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 使用汉字的人数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以上,使用汉字的区域遍及全球。中国大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闭关自守,大量简化汉字,强制推行,其不良后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突现出来。台湾规定使用繁体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基本上使用繁体字,日本、韩国保留了繁体字。由于简化字数量太多,而且有些简化又缺乏规律,所以他们几乎把简化字当成了一门外国文字。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差异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
特别是对于“一对多”的简化字,即使认识,也难以准确理解它的字义。
因为“一对多”的简化,把几个本来字义根本不同的字合并成一个字,人们怎么能从字面上判断出它所表示的意义呢?例如:周武王姓姬名发。是“发展”的“发”,还是“头发”的“髪”?最后、影响了电脑信息处理的应用和普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运用已遍及全社会,“无纸化办公”也成为近期目标。但是,人们沉痛地感觉到,即使各种汉字输入软件纷纷问世,“繁简转换”已成为一道不可跨越的天堑。 “一简对一繁”比较单纯,而电脑对“一简对多繁”则束手无策。一个简化字却有多个繁体字和它对应,电脑无法确定。
据估算,“一简对多繁”的关系(包括各种原因产生的繁体)有近1000对,在“繁简转换”中,电脑选择错误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有人预言,电脑彻底解决“繁简转换”比地球人上火星还难。
总之,对待韩国人申遗汉字一事,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首先,为之高兴,因为这正体现出汉字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不容置疑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想汉字真正成为亚洲主体文字,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首先要统一汉字,具体来说就是恢复繁体字。
樂見大陸有全國政委提案恢復繁體字 20090306
轉貼自 http://www.cdns.com.tw/20090306/news/edit/104000002009030521420599.htm
大陸年度政治大戲,兩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分別於三日、五日登場。來自天津的政協委員潘慶林提案,建議十年為期,分批廢除簡體字,恢復適用繁體字。這項提案通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卻能喚起大陸對繁體字的重視。
全國政協與全國人大,一為中國**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一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雖然前者被稱為黨中央的橡皮圖章,後者被稱為政治花瓶,但**以之為一黨專政制度下的民主包裝,一屆五年,每年循例「盛大」舉行一次會議,現今領導人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會到場做出重大政策宣示。
根據大陸官方媒體網站報導,迄至二日為止,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已收到委員提案二百九十六件,委員關注的熱點包括財貿金融、城鄉建設、政治法律、醫藥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潘慶林有關恢復適用繁體字之提案,未被大會列為重點提案,卻已引起大陸非官方網站相當程度的回響,有網站更以此提案,在網路上做民意調查。
網路民調顯示,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網民不支持恢復繁體字,對早已習慣簡體字的大陸來說,這項調查結果可以預見。惟潘慶林提案理由:一、簡體字太粗糙,違背漢字藝術性和科學性;二、廢除繁體字是因不便書寫,現今電腦普及,這個問題已不存在;三、台灣準備將繁體字申列世界文化遺產,已給大陸造成壓力。倒也不失宏觀的看法。
毛澤東是簡體字的推手。**屯聚延安時期,毛澤東在文字上為反封建、拉丁化,開始使用簡體字,**建政後,將漢字簡化列為重大政策,在早就被列為俗字的簡體字之外,又遂行革命性的文字改造,一九五二年成立體制內的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經過「四定」─定形、定量、定音、定序等推動歷程,最後推出定形化的簡體字表。
根據中國國務院通過,而由文改委於一九**年出版的《簡化字總表》,簡體字計有二千二百三十八字,占有三千五百個常用漢字的六成四,以致大陸簡體版書滿眼盡是簡體字。大陸對漢字之簡化,固有規則可尋,惟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隸、楷書,歷時凡三千多年,大陸卻在短短的十多年間,運用人為加工顛覆了漢字自然演變。
漢字之優美,在於「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法,以型寫神,以聲表意,氣韻生動,此即潘慶林所說的藝術性,簡體字根本無法呈現這種意境。何況自有人類史以來,能翔實無間斷的承載五千年史事,在全球所有文字中唯有漢字,正因如此,習用簡體字的現代人,面對汗牛充棟的古籍,在閱讀上難免出現障礙。
目前簡體字使用人口遠超過繁體字,不容否認,但簡體字是**對漢字強行異化所形成。前年十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做出「將來慢慢由簡體字趨向繁體字使用」的決議,證明繁體字的文化張力凌駕簡體字之上,我們樂見潘慶林從此體認出發,在全國政協提案恢復適用繁體字。
-----------------------------------------------------------------------------------------
世界3大文明古國中,僅有中國的文字到現在還在使用,
這是全世界使用文字的奇迹。
轉貼自大陸”中國建築文化風水網”
http://www.cacc.org.cn/news/3203231984111868188912.html
發佈時間: 2009-5-30 22:29:01
全球中文热正方兴未艾,对外国人来说,赚钱虽是学习中文的诱因,但从历史到文化的中国所散发的魅力,同样是让中文学习热升温扩张的推手。现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 ”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学习的却是连孔子也看不懂的简化字,中国传统正体汉字将何去何从?引发许多有识之士的忧心。
由中华文化传承及历史衔接来看,汉字是世界仅存的六书文字,自有楷书以来,尽管经过千余年,但汉字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在阅读古籍的时候,不需要翻译就可以直接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全世界文字使用的奇迹。相对而言,如果你本来是使用英文的人,如果你读得懂公元 1066 年以前的英文,他们的学术界就算你是「通第二种语言」的人。
世界3大文明古国中,仅有中国的文字到现在还在使用。
从目前中文学习的热潮可以发现,多数人认为简化字比正体字(繁体字)还要容易学,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简化字不能类推,而且同音代替的字多,学习必须要死记,困难也就多。中国文字沿自六书,但简化字却混淆了文字的本意与美感,正体字正足以保存汉字之优越与优美。
简化字连同偏旁类化一共只有2235字,诚不足以取代所有的中国字。中国字除了表情达意和艺术美感外,还负有中华历代文化传承的使命,是不能轻易言废的,否则即会造成文化的断层。
各界华社中香港学者指出,简化字方便快捷,但也会阻碍文化的推动,文字简化不可「一刀切」,简化字若成单一标准,将使中国文化研究出现断层。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常务理事施约安娜认为,只要熟悉繁体字后,大部份的简化字也能无师自通。
由中华文化传承及历史衔接上来看,汉字是世界仅存的六书文字,自有楷书以来千有余年汉字并没有大变化,因而在阅读古籍时,不需要翻译就可以直接了解其意义,这是全世界使用文字的奇迹。相对而言,如果你本来是使用英文的人,如果你读得懂公元 1066 年以前的英文,他们的学术界就算你是「通第二种语言」的人。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够相比的。文字是符号,中国文字是智能的符号,你看到这个字,你想它里面的含义,意思很深。你看孝,你懂得这个含义,你才晓得我应当怎样尽孝。‘孝’这个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个意思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现在外国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大不孝,孝没有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是孝的意思。
「文言文」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共通的语文,既是中华文化独具的异彩、世界文化最伟大的发明,亦是数千年人类智慧的宝藏,与今人结晶成一体。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美西时间25日在旧金山湾区和留学生座谈会中指出,近日听说联合国将废除“正体字”,他个人非常反对,国民党会想尽办法阻止。这不是政治考量,而是文化传承的问题。
正当全球掀起华语热之际,近日却传出2008年联合国将把“简体字”作为正式的中文。对此,马英九表示,联合国若要废除“正体字”,他一定会想办法阻止。他也表示,并不反对大家书写时用“简体字”,但是反对印刷品用“简体字”,主要是考量文化传承。
马英九强调每一个“正体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不是简体字可以取代的,正体字笔划也只不过比简体字多个两划而已。他并举例(台湾)清华大学的前校长刘兆玄,前阵子到大陆长沙的马王堆,看出土文物,看到展览的帛书,是汉朝的隶书写在锦帛上,他一边看一边念,后面站着一对外国夫妇,非常吃惊,他们说这是两千多年的东西,怎么看得懂呢?刘兆玄则说,我们台湾人都看得懂啊!可是那个大陆导游却看不懂,这就是“正体字”与“简体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上差别的地方。
马英九也指出,应该称“正体字”而不称“繁体字”,除了它的正统性,此外也可以避免和“简体字”的称谓形成相对。马英九认为,应扩大学习“正体字”,因为正体是象形文字,虽然较不容易学,但也比较不容易忘记
文章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