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帖《人间正道是沧桑》随想
这是本人转载过的旧帖,如今再翻出来供大家一读
《人间正道是沧桑》随想
一、央视开年大戏
《人间正道是沧桑》被从央视开年大戏拿下前,我就看过了,看的是盗版光碟。因为碟子很好看,所以对这个消息比较关注,又因为这是我祖籍江苏台的重头戏,就更要去琢磨这个戏被拿下的原因。在看了诸多网友的发言之后,又重新浏览了一下这部戏,发现原来编导与网友都心存疑惑: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所有剧中“言之凿凿”的对第二次革命的肯定语,并不是编导内心的肯定,而是给自己壮胆的必不可少的语录。对于编导真懂得并肯定的内容,比如游击战的一些做法,比如具体到某个个人的魅力与人格、和关于人性的阐述,剧中就能用细节表现的很好,而真到关键历史问题与人物转折的关键点,因为编导并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键点,所以,里面的人物也就糊里糊涂的转折,并干脆在说一些不知所云的莫名其妙的话。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 这就是这部戏看过后,会想提出的问题。这几个问题,我清楚吗?说实话,不能说很清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妨说出来大家讨论。
二、出身决定立场?
有朋友曾说:出身决定立场。我小时侯,很疑惑:我奶奶那样的人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她家境不错,能偷跑出去读书。可她干了半天革命,到老了老了坐在床上吃两块香肠还要偷摸背着我,显然,看照片,她年轻的时候不这么惨。 一个家境不错的人拼命去革命就是为换一些穷人做人上人,然后自己受穷困?道理何在?我很同情她的遭遇。虽然我生来比她小时候穷多了。 人都是从穷到富容易,从富到穷难。我小时候一直觉得要是我革命有道理,因为我一无所有。而她革命有点划不来,为什么许的呢?我中学时写过个作文,题目叫《奶奶之死》,就很冷漠客观的描述了她去世前后的状况,被老师评为:“什么玩意儿啊,看了半天,连你奶奶是革命的反革命的都不知道。” 我那个时候不关心她革命还是反革命,只是想写一个女人,那样一个女人老死的状态。照片上的她漂亮而有威仪。老了,也一直与人不很近,没有一般老人与孙辈那样的亲昵,我不记得她曾经怎么亲热的抱过我。因为,她去世的时候我只有10岁,所以,我不了解她的思想。这是唯一一个我接触过的,那个年代的亲人。从个人际遇看,我确实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也不能说我没有这样思考过问题。我姥姥家就是国民党。 可如今,我不能再这样看问题。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遭遇决定自己的选择,但历史却不由单个的个人主宰,而决定于绝大多数人们的选择。就象一个球的均衡点,是整个球的球心,而不在那光彩的球面上。 “不要用个人的际遇去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三、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
如果说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何以发生,大家都很清楚的话,那么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共产党,还要进行一场土地革命,还要搞社会主义,今天有许多人不清楚,那个年代也有不少人不清楚。 前期有一些人参与到共产党中,是因为热情、前卫,革命当时也是一种时髦,也有对幻想的新社会报一种美好的憧憬所致,就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所表现的一样。还有一些人在后期参与进来也不少与命运的误打误撞有关,比如,姜大牙之类。 可是,共产党的中坚力量对于自己的使命是清楚的,是不糊涂的,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就不可能是个糊里糊涂的革命者。因为,他们还肩负着引导和指引后来革命者的工作,自己稀里糊涂,别人会跟来吗? 如果,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今天一样,大家有基本的温饱,中国在国际上有独立的地位,那谁也不会跟着共产党用性命去革命,革命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所以,历史的问题,必须历史的看。当时的地租普遍在45%-55%,不算税赋,佃农种一年地,交完地租,一家人根本吃不到年底,吃不到就要借,借一斗,第二年就要还两到三斗,这是当年普遍的利息。原来家中可以织土布填补家用,可洋布的普及让这一部分家庭手工业破产。所以,破产失地的农民非常的多。为什么农民要减租减息?为什么要闹农运?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和导演不明白,他们也和剧中角色范稀亮一样把当时的农**动看成痞子运动。所以,当他让范稀亮说出自己的看法来,就理直气壮,而让瞿恩的回答就不知所云:你去问毛**吧!他知道。 其实,农民要革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要活命。一个老人对我说,我们家就是农民,当时交完租子,粮囤就见底,当时老人都说:就是要魔鬼也不要蒋介石。上等人革命可以是先进、文雅、高贵、正义、主义。而农民要闹事,就是为活命。 革命可能搭上性命,但成功就能换来家中其他人活下去。在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度,不把农民能活当成一个重要问题来考虑,只能被历史淘汰。国民党不是偶然的退到了台湾,共产党就是那个以了解中国了解历史的人为核心的组织。是掌握了中国这个球的均衡点的组织,所以,他胜利了。 天下真有什么偶然吗? 那个年代地主的日子也不好过,家中这样重的地租收上来,如果土地少,依然不够供儿女进城市洋学堂读书,除非去经营生意,所以,很多地主将地产卖出将资金投往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民族资本家的日子,如果没有买办地位、官员后台也是在夹缝中生存。当时中国的“产业资本,1920外国资本为16.67亿元,本国资本只有7亿多元;1936年,外国资本为64亿多元,本国资本为7.7亿多元。金融资本相差更多。” 这些情况,当时的部分共产党中坚力量是了解的,所以,他们认为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政党,因为来自地主阶级,就不可能彻底的反封建,因为必须要依靠各国势力,所以不可能反帝国主义,反而会一不小心成为了“美国钱袋里的中国”。因为有以上两种势力的抑制,中国的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所以,当时的中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这都是当年他们自己的政论文章中清清楚楚的写着的,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猜测,这也是后来的历史证明了的,并不是他们当年的异想天开。 (“蒋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为取得列强承认与支持,不得不整理历届以及各地政府及民间外债进行偿还。”“后从美国开始扰动白银价格,到中国货币被纳入美元势力范围,时间不足一年。”《金本位、银本位与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因为,当时的部分共产党中坚力量对当时的中国状况有这种认识,所以,才有不少家境很好的人选择了参加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条路是不是能走通走好,他们当时不能说很清楚,但另外一条路不通,他们必须选择别的路,他们是很明白的。 这些家境好的人选择这条道路,是为了帮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寻一条出路:一条独立、和平、自主的路。 这是中国“士阶级”的责任。“以天下(在近代缩小为国家)为己任”。
四、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的状况
国民党和共产党最初是合作党,当时的北洋军阀还占主导地位,国民党的资格比共产党老,人数多,影响大,共产党当时人数很少,人员年轻,组织严谨。为了获得苏联的支持,孙中山采用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这个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联的影响。但苏联也确实给予了国民党非常大的帮助。国民党组织开始很松散,没有严格的登记,也没有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帮助国民党进行了重新登记与改组,帮助起草党章,帮助起草第一届国民党代表大会决议,毛**还担任了国民党的代宣传部长,当时共产党是真心要帮助国民党一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黄浦军校就是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建立的,中国***还开会讨论过由毛**负责黄浦军校的复试工作,两党的亲友,各地的年轻人凡奔广州而来的都可能加入了这个或那个政党,或同时加入了两个政党,共产党的哥哥很可能就让自己的弟弟先加入了国民党,两党分的并不很清楚。当时苏联的所有军事资助都给了国民党。当时两党的优秀子弟还被接纳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去学习,所以,很多国共党人的自己或子弟还是留学同学。 当时的一些共产党领袖人物,家境原不错,中国文化底子不薄,又有不少受过西方教育,本身就是一省一市的学生领袖,如周恩来、瞿秋白、张国涛、邓中夏,都是当年青年翘楚,他们还经常要到街头演讲,所以,除了对基本道理清楚,口才一般都相当好,他们是因此而受到后来年轻人的尊重的。象瞿恩那样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只会讲些个不知所云的为了主义之类的套话,一被诘问就张口结舌,而能让众人尊敬与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事情,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我们就想想:放到今天,瞿恩或能凭其外貌与儒雅的性格博得部分女性的好感,可有多少男性青年能把电视中这样一个人尊奉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呢?尤其是立青那种噶咕小子,那年代可是乱世。可当年的很多**领袖确实受到了不少热血青年的拥戴与尊重,那只能说明他们本身拥有《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瞿恩未能表现出来的思想与魅力。尽管后来国民党与共产党分道扬镳了,许多兄弟、朋友分散于两个党的阵营内,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也确实的残酷的激烈的,但关系很好的个人之间依然还是保有良好的关系,比如周恩来就和国民党的许多官员关系不错,其他人也是一样,后来能有那么多国民党将领起义,也绝不是一直残酷斗争,双方决绝的产物,双方一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不了那么清楚。因为大家对中国的前景看法不同,才有了两党,而两党中的具体人物的具体命运,则有一些是坚定信念,致死不渝,难免还有一些是命运裹胁,误打误撞。按照迷信的说法是命运。
五、莫斯科也不是天堂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还有立华一句话比较引人注目:“莫斯科也不是天堂。” 这不知是编者想表现苏联红色恐怖的某种暗示,还是要说莫斯科贫困与萧条。但不管要说哪个,时间上都有问题。立华是27年国民党“4。12”政变后回国的。苏联的贫困期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1918到1921年,是瞿秋白到达苏联的时期,这个后来的共产党人并没有把苏联描写成“天堂”,对所有的经济困顿与萧条乃至人民的不满,大学教授的意见都做了如实的表述,他是作为北京晨报的记者被派到那里的。 很多共产党人也都去过苏联,那里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是清楚的,不是浪漫主义的法国式的猜想。所以,当他们最终用生命选择共产党的时候,多半不是因为苏联是天堂,而是中国当时真的更糟糕。绝不是人人都能如立华一样的当立委,住别墅。而是兵匪遍地,饥民遍地。立青为匪而能吃饱穿暖已经是大不易了。 如果编者想表现的是红色恐怖,那要清楚那是33年以后的事情。由于30年世界经济发生大危机,而苏联人人有工作(但不工作就没饭吃),所以,美国还有不少失业工人往苏联跑。中国***确实发生过肃反扩大化,使得很多好人受到了无辜的伤害,但说肃反本身毫无道理的人,就是不了解历史了。我们都应该看过同是孙红雷演的《潜伏》。那时,国共双方都往对方派遣了不少特工人员,这些人员都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谓保卫部门,所谓审查其实就是想排查出自己内部的奸细,排错了,被误导排错,或故意排错,乃至为人事斗争而成心整人那肯定是有的。这在双方都有,难说谁就一定做的完美。 但不整肃,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无原则的仁慈有时候是草菅人命、草菅自己部队人命的代名词。 所以,聪明的个人做法:君子不党。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任何得到都要付出代价。
六、历史给过蒋先生机会。
今天,我们能让这样一部电视剧面对市场,说明今天大家已经冷静而宽容了,也说明今天的国家已经是强壮和基本稳定了,这样一部乃至多部戏剧的所谓反思,已经对国家的和平构不成大的威胁了。针对那段历史的思考与讨论已经可以开展了,只是不应该走的太极端。如今已经很有些人在怀念和崇尚蒋介石了。作为个人,蒋先生自有其可敬与过人之处,否则也难谋一党实质领袖之位。但相对那个年代,相对那个年代的广大中国人民,他作为一国领袖的能力不够,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外辱、内乱。 有许多人说:如果这样,如果那样,蒋先生将如何如何。 还是需要再次强调: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给了蒋先生机会,而且是现成的机会:一个孙先生留下的思想主张、一个足够大的党、一支共产党帮助组建的梯己军队、一国主要财阀家族的赞助、全民族优秀精英的集合、先是苏联后是英美的国际支持。 可蒋先生没有把握好,那历史是无法埋怨的,只能怨自己能力不够。反观毛**:虽然马克思是国际的,但与中国实际先结合是中国***在实践中拿命摸索出来的、开始只有那么几十个人的一个年轻人的党、一些山上打游击的“匪类”组成的部队、一直到解放战争都得靠蒙才能获得苏联的武器支持、有精英有土匪有工人有农民认字还不普及的组织、只有苏联支持还经常把中国***支持到国民党枪口下去。 人家就是胜利了。双方对弈,可以说:“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吗?不能。愿赌就得服输。不能怨共军太狡猾,只能说是国军无能。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今天,固然人们都在歌颂国民党军的正面对日作战,但如果这场对日作战是毛**指挥的,很多国民党军队的英魂都本不必成为炮灰。因为毛**的作战理念一直都是用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在和平年代下,跟谁问题不大,在乱世当兵跟谁,决定你成活的概率。当然,精英们跟着国民党不必冲锋陷阵,不必去当炮灰,可以逃到台湾--个人自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历史的选择不一定由精英集团决定。还真由人民决定。 历史给过蒋先生机会。
七、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是很好看的
作为一部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是很好看的,可以一口气连着把它看完而不觉厌倦。 它说不上完美: 一、要快进的镜头比较多,就是有些镜头无意义。电影可以用这些镜头展示内心或镜头美,但将这个画面挪到小小的电视里,缓慢而舒展就有点莫名其妙。二、演员的表演水平差别比较大,所以,有时很不协调。三、女演员普遍感觉要弱一点:立华整天拉个苦瓜脸,见包子都不乐,要是长的有人缘也罢了,为什么会有两个优秀的男人喜欢她。让人看不出来,就如同很难理解立青对瞿恩的人生导师待遇一样。瞿霞有点过于浪漫和神经质了。小林娥很美,大林娥脸太长了,似乎一直没有入戏一样。除此之外,它说得上是值得一看的好剧。里面的主要男演员都很出色。孙红雷小眼啪嚓的确实可爱,是很多观众的养眼剂,他演的立青也确实能让人能得出这是一个招女人喜欢优秀男人的结论:顽皮、担当、冷静、聪慧、机敏、果敢。虽然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理由有点突兀,因为女人和大舅子,但这不是不可能。我们得承认共产党最后是能把这么个人才收服的,并能培养他成为一个敢作敢当的出色的将军的。 立青的哥哥立仁的演技丝毫不逊色于孙红雷,虽然相貌与角色上略吃一点亏,但两人的对手戏里,立仁一点不比立青弱,有时还要更抢眼一点。国民党中,优秀的人才也是很多的,但大多数是文人,教养气质好,但干才不多,比如周恩来、陈庚这样的人比较少,一到干具体事,用的人则难免沾染流氓气息与下劣手段。立仁当属国民党内部比较优秀的人才,可惜遇到了更优秀的弟弟为对手,也是无可奈何。杨家老人,器宇不凡;杨家小姨,人戏合一;军校同学,各有千秋;就连被立仁贬为卖花布的“老董”也都在网上有了拥笃,可见此剧确有过人之处。好的地方,自会有诸网友们纷纷上贴褒扬,我大都赞成,就不多罗嗦了。让我们等待《人间正道是沧桑》早日播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