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台湾内部治理与“胡马会”的政治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 15:4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台湾内部治理与“胡马会”的政治发展
论台湾内部治理与“胡马会”的政治发展

作者:肖永国

    自2009年6月16日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央日报》采访时,对“国共论坛”及他本人参与论坛的可行性做出说明,表示他本人未必会参加“国共论坛”。一时间,马英九决定兼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后“冷对”两岸执政党创建的政治论坛,成为两岸民众,特别是大陆民众,热议的政治话题,并表现出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普遍担忧的情绪。

    两岸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表现的政治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年来,在两岸执政党直接推动下,无论是两岸关系还是台湾各个层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两岸人民在感受“和平红利”的同时,更希望两岸关系能借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潮流“更上一层楼”。但是,认识、判断和评价两岸关系及两岸特定的政治事件,还是应该回归“两岸关系发展”、“台湾现实环境”及“台湾执政规划”等基本面。政治有顺应潮流发展的趋势,但是,本质上,任何政治行为或政治事件都是政治需要和政治利益的集中体现。所以,涉及两岸关系及台湾政治的政治行为或政治事件也不会例外。

    一、两岸关系发展一周年的政治启示;

    回顾两岸关系一年来的进展,台湾执政当局并不是一开始就展现出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意愿的。大家或许记得,在两岸民众都期待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后,马英九执政团队会执行更加积极的推进两岸关系、促进两岸统一的政治作为。但是,马英九依据台湾的政治现状提出了“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并一度把两岸关系倒退至“同一个中华民族的政治关系”。马英九在执政百日内频频制造诸如“奥运事端”和“返联事件”,几乎让两岸关系接近政治互信的底线。直到2008年9月后,两岸才开始出现政治苏醒和回转的趋势,直到两岸经过协商以实现“大三通”、“胡六点”讲话及台湾成为WHA观察员为标志,两岸关系的春天才来到。

    有人说两岸关系是“晚春”,其实,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未必迟到的“春天”就是“晚春”。导致马英九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政治迟到”的主要原因与中国大陆是没有关系的。相反,这取决于马英九执政当局面对台湾现实环境做出的“轻重”、“主次”、“缓急”的政治把握。因为“台湾问题”,或者说“两岸问题”,中国大陆已经在2007年前完成“战略超越”。换句话说,中国大陆制定两岸政策时,是以“超越台海”的战略格局设计、规划和实施两岸统一发展战略的。无论马英九政治当局怎么安排两岸关系发展的时间或节奏,既无法改变中国大陆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也无法改变中国大陆创造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中国大陆进入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执政当局犹如是“如来佛的手掌”与“孙悟空的筋斗”,最坏的两岸关系已经经历过了,马英九“再糟糕”还能坏到哪里呢?

    所以,回顾两岸关系的2008年,我们很容易认识到:马英九怎样的“政治折冲”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点。最重要的是:导致两岸关系“政治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二、影响台湾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因分析;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导致马英九执政当局2008年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迟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蓝绿”政治恶斗;

    2、台湾经济民生;

    3、台湾国际困局;

    4、台湾政治生态;

    5、两岸关系现状;

    6、两岸周边环境;

    7、国际各种危机;

    8、旧政权的遗患;

    如果按照2008年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想法,依据“重要性”和“紧急性”做分析的标准,从属于“最重要”、“最紧急”的事件是“政党政治恶斗”和“台湾经济民生”;从属于“最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是“两岸关系现状”及“台湾政治生态”;从属于“不重要”但“最紧急”的事情是“台湾国际困局”、“旧政权的遗患”

    2008年在以上八个方面上,事实上,“两岸周边环境”和“国际综合危机”是马英九政治当局“意料之外”的事情。从马英九的政治应对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马英九政治当局并没有意识到“国际经济危机”和“两岸周边环境”会恶化的如此严重及台湾旧政权遗留的政治贪腐问题会如此严重。

    恰恰是马英九政治当局“误算”的“两岸周边环境”和“国际综合危机”,改变了马英九执政团队的政治方向,确立了“两岸关系的位阶高于台湾对外关系”的发展定位。所以才有了“折腾”一百天后的两岸关系的“政治回转”。

    三、马英九一年后主要的政治危机是什么?

    如果对马英九一年来的执政做综合评估,马英九最成功的是“两岸关系”、“国际空间”和“台湾经济”。但是一年执政结束后,对于马英九政治团队而言,制约和困扰台湾政治发展的因素并不是两岸关系,反而是台湾旧政权遗留的政治问题及台湾政治恶斗的政治习惯成为马英九政权的“心腹之患”。这才是马英九兼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的主要原因。2009年6月后,对马英九政权而言“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事情是:“执政效能的改善”和“蓝绿政治的和解”。因为,很显然,当前的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政府已经到了善意容忍的底线。

    (一)执政效能的改善;

    陈水扁执政期间,对台湾各政治体系已经完成了彻底的人员“大换班”。陈水扁更换的不仅是政治官员、企事业高管、军队高层及司法主管等人,包括上千名的文官体系成员几乎都做了彻底的更换。陈水扁对人员的更换有两个目的:一是“置换”政府官员的政治思维,二是为政治贪腐“创造”政治“待售品”。这也是陈水扁执政期间“马屁文化”、“社会逆流”等肆虐横行的主要原因。在李登辉制造的政治漏洞的条件下,陈水扁的八年执政直接导致台湾执政体系的“纲常崩坏”。

马英九以当年接受台北市市长陈水扁创造的“治理烂摊子”的政治经验,尽管预留了一定时期做为改革陈水扁“执政烂摊子”的时间(这也是马英九面对刘兆玄领导的“很悬”的行政体系始终保持政治容忍的主要原因)。但是,马英九执政团队再次“误算”的是:马英九接收的陈水扁的“执政烂摊子”完全不同于八年前“陈水扁市长”留下的“治理烂摊子”。

因为,做“台北市市长”与做“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最大的不同是:涉及的各种事务层面、影响和作用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台北市长不可能插手司法体系、不可能涉及军队系统、不可能处理“外交”事务、不可能处理全台湾的金融系统等等。但是,陈水扁的八年执政把能够“伸手”的地方都“抓了一把”。套用红楼梦的一句话“除了门前的石狮子,还有什么是干净的呢?”马英九面对这样的执政处境会有什么政治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再做进一步细分,“执政效能的改善”又可以分为:

    1、尽快“拔钉止血”;

    2、推行严苛执政;

    3、树立司法权威;

    4、整顿政权形象;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拔钉止血”。能否实现“拔钉止血”策略目标,最关键是“人才储备”。然而,出乎马英九政治意料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国国民党并没有为此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

    (二)“蓝绿”政治的和解;

    长期以来,在台湾的立法机构及新闻媒体等各个领域,“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已经成为台湾政治和社会的“常态”。在野党习惯于动辄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社会问题族群化”及“政治问题扩大化”等政治操作。

    台湾在野党通过“无限上纲上线”的政治恶斗模式问政原本就已经让马英九执政团队很难超越作为的同时,面对如此的执政环境,一些所谓的“蓝营”的立委及中国国民党偏偏仍然抱着对立、冲突的政治剧本在搞政治表演。这无异于台湾执政党在马英九执政道路上设置了一系列需要翻越的政治障碍。

    更何况,即便是中国国民党不出现这样的“白痴级别”的执政问题,长期处于政治对立和冲突状态的台湾民进党,也足以让马英九执政体系举步维艰。事实上,马英九执政团队是处于被“内外夹击”的政治状态中。

    对于马英九执政团队,台湾无论在综合实力、国际影响还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或领域,相比于中国大陆而言,都乏优势可言。如果台湾再持续的政治内斗不止,那么,马英九辛苦创造的发展台湾的内外环境和条件都会毁于一旦。所以,谁最希望“族群和睦”和“蓝绿和解”呢?只有掌握台湾最高政治权力之后的人,最渴望这一切成为现实。

    所以,“蓝营拆台”和“蓝绿恶斗”的政党现实无异于是马英九实现执政目标的“眼中钉”与“肉中刺”。无论马英九执政多努力,为台湾创下的这点“家产”完全不够台湾执政党和在野党“破败”的。因此,马英九第一年的执政,从本质上讲,仅仅是“应急”和“稳定”,谈不上“有作为”,更谈不上“大展宏图”了。

    马英九实现“蓝绿政治的和解”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整合与统领“蓝营”政治力量;

    2、 尽快开展台湾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政治协商;

    3、 加强中国国民党的政治职能;

    4、 实现中国国民党的政治转换和世代交替;

    这其中,重中之重又是“双英会”,即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与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党魁政治协商”。

    由此可见,马英九的执政棋盘中,实现两岸关系及国际空间基本稳定后,“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事情是要处理好台湾的内部事务。

    四、两岸执政党举行“胡马会”的政治条件是什么?

    对于两岸民众关心的“胡马会”,通过以上的分析,许多人已经看到了,两岸举行“胡马会”不是不重要,只是对于马英九而言,当前“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事情并不是“胡马会”。因为马英九还没有“弱智”到“放弃岛内执政发展两岸关系”的地步。

    进一步地说,马英九选择“胡马会”的前提条件是基本完成台湾内部的政治治理。这与中国大陆是否支持“胡马会”同样是没有关系的。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执政当局,如果搞一个“为了见面而见面”的“胡马会”,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把“双英会”与“胡马会”做一个对比分析的话,显而易见地,“双英会”要比“胡马会”急迫的多。相对于马英九实现台湾内部治理的政治目标,“双英会”的政治价值在短期内比“胡马会”高很多。

    假如我们再结合目前台湾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当前“政治作为”,可以得出,适宜的“双英会”的时间应该安排在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因为现在的马英九自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期间,一直都在“忙乎”中国国民党党主席的选举。与此同时,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却在忙于“两岸综合经济协议” (ECFA)的公投。两党的都把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当做台湾民众对两党的第二次政治投票。在如此紧绷的政治环境下,谁都输不起。即,如果马英九输了,等于是台湾民众对马英九的执政判决了“失败”;如果蔡英文输了,将直接动摇蔡英文在台湾民进党的政治影响。

    相对而言,对于马英九最有利的决策是:“少争议”、“多决断”、“求效能”。因为,如今的台湾民众对马英九的善意的政治容忍已经接近“底线”。如果马英九不能在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前的半年时间里,少制造有争议性的话题、多拿出让台湾民众振奋的决断及尽快取得台湾内部治理的政治成果,那么,马英九兼任中国国民党的党主席无异于“自毁前程”。在这种政治环境下,马英九轻易地做出“出访大陆”的政治决断,不仅无法为其执政加分,反而会被台湾在野党视作抓住了马英九的“政治尾巴”。所以,马英九在2009年6月16日对“胡马会”持保留态度是适当的政治表态。

    更何况,以当前的两岸关系发展的进度而言,如其签订一个又一个的经贸文化协定,远远比不上脚踏实地的落实各项协议,使之尽快的成为台湾民众可以感受到的政治成果和经济成绩。所以,在短期内,即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前,两岸没有急于“胡马会”的政治必要。

    五、两岸执政党举办“胡马会”还有“戏”吗?

    既然短期内,两岸没有急于“胡马会”的政治必要,那么“胡马会”还会举行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同样要回归台湾、大陆及两岸关系的基本面。

    自2005年两岸的政党实现“跨海相会”的“胡连会”并以政党公报的形式宣布两岸政党的“五大愿景”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机。特别是2008年3月中国国民党赢得台湾政权以后,两岸执政党在经历短暂的政治波折后,顺利走向了良性发展的政治轨道。

    两岸执政党在相互沟通、交流和交往中,形成了一致的发展两岸关系的“路线图”,即:“先经贸文化后政治”、“循序渐进全面发展”。两岸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帮助台湾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率先走出低谷,而且也为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稳定创造最佳的外部环境,使马英九执政当局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台湾内部事务。

    但是,两岸随着经贸文化关系的深入发展,在面对两岸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及***中国的国际政治势力持续对中国主权和领土进行政治和军事蚕食的条件下,两岸共同护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与统一,已经越来越紧迫。与此同时,两岸基于长达60年的政治敌视、冲突、对立形成的历史遗留的双方军事设施和设备需要做进一步的政治处理。这就意味着,需要就两岸军事力量的整合与协作做出必要的政治安排。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

    1、 中国大陆及台湾军事设施以对岸为“假想敌”的撤除问题;

    2、两岸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与统一的问题;

    于是,两岸需要就以上问题达成两岸执政党之间的政治共识。有资格对以上问题做政治决断的,只可能是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因为,对于台湾执政党而言,达成两岸军事议题的政治公报,将是确立政治地位的历史事件,仅次于两岸进一步达成和平协议。对于这样的涉及政治地位的历史事件,马英九不会让于他人的。更何况,这也是王金平、朱立伦无法涉及的政治领域。如果我们再结合两岸周边的国际局势的恶化程度做推测,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争端将不可能拖过2011年。所以,两岸在2010年以两岸执政党政治公报的方式共同宣誓“一致对外、共御外侮”是必然的历史进展。

    由此可见,“胡马会”是在马英九执政当局基本完成台湾内部治理后,两岸共同面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现实问题,两岸执政党以政党公报的方式共同宣誓军事整合与协作的历史必然。如果进一步做分析的话,适宜的时间应该是2010年4月中旬至2010年5月中旬。

    所以,两岸执政党适时举办“胡马会”是“有戏”的。

    六、“胡马会”与“胡连会”的政治异同是什么?

    2010年的“胡马会”与2005年的“胡连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简单地说,“胡马会”是在“胡连会”五周年后两岸关系深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既是对“胡连会”的继承,更是对“胡连会”的历史飞跃。

    如果要论“胡马会”与“胡连会”的政治区别,“胡马会”需要有“三新”,即:

    (一)“新公报”;

    “胡马会”是两岸执政党达成的政治公报,从公报的格局上是超越2005年“胡连会”的;如果说“胡连会”是两岸政党共同推倒了政治交流的屏障,那么“胡马会”则是两岸执政党一起推倒了军事屏障和相互敌视、对立的心理屏障;另外,“胡连会”涉及的是两岸争议较少的经贸文化领域的合作。即便存在一定争议的“国际空间”问题,也是以两岸政治善意的方式解决的,并没有出现两岸政治合作的制度化。而“胡马会”则是两岸就政治合作、军事互助及民主推进等广泛政治议题提出了共同的政治规划。

    (二)“新愿景”;

    “胡连会”代表两岸政党60年的隔绝和对立的消失。而“胡马会”则是代表两岸执政党的政治合作、军事协作和民主推进的新两岸关系的建立;“胡连会”涵盖的主要是两岸经贸文化领域。而“胡马会”则是在经贸文化领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为“政治合作”、“军事协作”和“民主推进”等多方面的内容;“胡连会”是在中国国民党没有获得台湾政权的基础上形成的两岸关系的发展愿景。而“胡马会”则是两岸执政党共同向两岸人民承诺携手走出政治对立和敌视状态的政治发展规划。

    (三)“新成果”;

    “胡连会”的主要成果在发展经贸文化的领域达成的政党共识。“胡马会”则是在深化两岸经贸文化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消除政治对立,两岸执政党达成广泛的政治共识和政治规划;“胡连会”涉及的“国际空间”具有政治善意的成分。“胡马会”达成的“国际空间”议题具有制度化和机制化的内涵;“胡连会”达成的是两岸经济平等、互惠、互利的经贸文化愿景。“胡马会”形成的是两岸协作共同争取国际地位的政治宣言;“胡马会”将直接涉及“撤除对台导弹”、“两岸共同护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及“两岸在推进地区民主建设的相互借鉴”等政治议题。

    七、对两岸民众的期待与努力的政治倡议;

    综上所述,只要两岸关系在现有的政治条件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胡马会”的本身不是什么问题。相反的,台湾内部治理则涉及台湾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如果马英九缺乏对治理台湾的各种问题的准确政治判断的话,那才是真正让“胡马会”出现政治困境的主要原因。

    同时,两岸民众应该抱着平常心看待“胡马会”,尤其不能以两岸执政党能否举办“胡马会”做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指标。如果那样,反而容易增加对两岸关系发展局面的政治误判。这对建立积极、健康、有序的两岸关系是不利的。本质上,“胡马会”仅仅是两岸执政党对五年来的两岸关系做一个政治总结,并对未来五年发展两岸关系确定新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

如果两岸执政党不具备举办“胡马会”的政治条件,那么晚一些举办“胡马会”要比勉强举办“胡马会”有意义的多。相比而言,两岸能通过“胡马会”实现两岸关系“质的飞跃”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两岸关系不具备“质变”的条件,两岸民众通过不断“量的积累”的努力有朝一日促成两岸关系“质的飞跃”,同样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既然“胡马会”是历史必然,就需要两岸及两岸民众不仅要学会放下政治敌视或对立,更要学会放下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断。

让我们通过各自的努力“自然而然”的实现这一历史愿望吧。

附件
论台湾内部治理与“胡马会”的政治发展.doc (46 KB)
2009-6-18 08:23, 下载次数: 7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2 15:40:22 | 只看该作者
胡马会适宜的时间应该是2010年4月中旬至2010年5月中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2 15:40:25 | 只看该作者
10个月左右的时间,马英九初步内部治理,难!以马英九现在的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加之台湾政治现状,悬!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2 15:40:2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章分析的非常透彻!
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值得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2 15:40:32 | 只看该作者
1、尽快“拔钉止血”; 2、推行严苛执政; 3、树立司法权威; 4、整顿政权形象;
1、拔了陈聪明----》2、主导扁案审理-----》3、先判陈水扁几个案子----》4、提振台湾民众信心
马英九应该比我等清楚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2 15:40:36 | 只看该作者
除非台湾的政治生态和基本民意有新的变化,否则在这一任期内,马英九不会来大陆,“胡马会”也不会实现。由两会会谈涉及政治军事议题还比较现实,台湾要求大陆撤离对台飞弹一定会提出来,但两岸实行军力整合、一致对外是不可能的,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2 15:40:40 | 只看该作者
台湾台湾,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大一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2 15:40:43 | 只看该作者
**协力促统一!
什么样的树,就有什么样的影。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2 15:40:47 | 只看该作者
**协力促统一
什么样的树,就有什么样的影。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2 15:40:5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会打**?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9 06:4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