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马兼党主席与胡马会的可能性和难度
马英九昨天终于正式表态兼任国民党党主席。按照台湾目前政治情势,马英九的正式表态就意味着当选。而国共平台已稳定运作了五年,两党领导人的正式会谈,五年来每年一次,已经非常顺畅,正在朝制度化方向发展。因此,马兼任党主席后,胡马会在两岸之间没有政治障碍,技术问题(如会面地点,方式,规格)也不比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更加困难。美国是个务实的民族,更不会在乎胡马会的形式方面。在台湾岛内,无非有两种反对可能:一部分台湾人担心马作为台湾最高领导人的代表地位可能得不到充分保障;另一部分则主要是绿民的惯性反对和政治制肘。而只要看看台湾最近的两个民调,就会发现这两部分人不足构成妨碍胡马会的决定因素。一是马出访归来后,民调回升到48%。而其原因,主要是马夫妇这次出访大大展现了台湾领导人的风光。如明确终结了凯子外交,在保安和会晤上表现了坚定的自尊,与赖斯的顺畅互动及马夫妇的成功外交作秀都使台湾人感觉到了久违的尊严和正面形象。高兴过后,民众势必更加支持马的“外交休兵”政策。二是台湾民意学会昨天天发布两岸议题民意调查显示,有66.1%的民众欢迎**访台,只有21.2%的民众不欢迎。这么高的欢迎率在年初可能还没人敢想象,何况台湾的意见向来难于达到65%的一致度,这就说明,两岸的开放政策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了。在两岸领导人都受到欢迎的大趋势下,胡马会能否实现就主要取决于国共领导人的政治意愿和决心了。
二、胡马会的基础
北京居于优势主导地位,尽管在会面的技术问题(如会面地点,方式,规格)方面有自己的考量,但看不出会断然拒绝胡马会。
马英九的决定则取决于三个方面。
从现实政治角度来看,马英九主要会从两个方面来考量胡马会的必要性。一是判断是否有利于落实他的施政承诺;二是判断是否对2012年竞选连任有利。现实的情势越来越明显,台湾的经济、民生、国际空间甚至政治生态和安全都越来越依赖大陆,两岸政策实际上是马政策未明言的核心。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繁荣良性的两岸关系就是马英九取得政治成就的基石。胡马会如果能进一步拓展两岸关系,则马英九必然欣然与会。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马英九否认胡马会的可能性。目前,舆论的顾虑主要是绿营的反弹。因此,问题的关键又转化成马能否化解绿营的反弹或绿营本身主动消解反弹。这个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的作为,因此笔者将在“马的性格理念”一节详述。
目前对于马英九的人格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性格温和,有君子风度,骨子里却又固执和唯我独尊;政治操守清廉、不沾锅,不善拉拢人心(笔者以为,这个人字用官字代替更好);民意和政治潜流体察能力特别敏锐和深切,中华文化和民主信念坚定;思维方式经过法学训练,较为理性严谨。这几个观察点应该说都比较客观和深入。但如果孤立的看,互相矛盾。例如,按照法律性格分析,马英九应该是专家型的人物,但实际上他十分擅长作秀,而且做得真假难分。又如,他一方面不沾锅,但当政之初就任命极独的赖幸媛为陆委会主任,令人大跌眼镜,甚至被一些人称为有创意。因此,要准确判断马英九的内心,并非易事。
由于政治家身份的掩蔽,马政治作为的根本动机不易判断,如果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似乎能找到突破口。其一、自出生以来,马一直未回过大陆,也从未做过这方面的努力。那么就是说,他一直在回避故乡,反过来说,他对故乡的感情深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而这种深切也只有两种可能:恨到极点或爱痛交加。显然对故乡爱痛交加比较符合马的经历。其二、当选后,他在蒋经国陵寝谒陵时的落泪。当选“总统”,激动落泪,本是人之常情,但在这样特殊的地点,面对特殊的对象落泪,就非常情了。石之瑜教授对此有专文论述,我辈虽不能如石先生看得真切,但至少能感受到马英九对蒋经国所代表的国民党、“+++国”,甚至整个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的深深归依感和怀念感。其三、石之瑜先生还充分论证过,马非和平主义者。如果再把马对民主的感情和对民族的感情加以对比,最明显的是,他当选后,最激动地是帮国民党及其代表的中华文化夺回了政权,而非把民主从阿扁的贪腐和撕裂中拯救出来,这与大陆一般关心民主政治的人士的感受很有不同。由此可见,尽管马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实行民主,但民主的价值主要是改造中华民族,而不是高于中华民族。
循着民族的方向,再来审视马的性格侧面,就可以发现马的性格和意识是分层的。第一层是职业政客,这一层要求他善用政治规则,追求和巩固政治地位及权力;第二层是中华文化“被”台湾本土化的政治家,这一层要求他能力弥合台湾社会***,促进族群和解,满足台湾人民的需求;第三层则是中华文化和“+++国”“在”台湾的代表,这一层要求他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回归和影响故乡,恢复游子在家乡的荣誉和归属感。这三层意识由浅入深,上一层的完全展露必须建立在下一层的充分实现之上。这些意识也并非马英九独有,应该说是存在于所以大部分台湾人的潜意识之中,只不过具体每个人能自觉的程度和纯度有所不同而已。而马的社会意识感觉十分敏锐,自觉度较高,又处在台湾最高地位,掌握最多资源,因此,他能够主动寻找时机去为第三层意识的显现创造条件。当他在这三层意识中穿行时,外界自然看到的是自相矛盾。但一旦较高层次繁荣意识得以展现时,民众便较为满意,而观察者又会大跌眼镜。
再比如,**推出反***法之前,舆论一般以为台湾民众会同声反对,但实际上,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台湾人因此而比以前安心,两岸的交流亦有了基础。可见战略的超越从来都是事前不被看好,事后咸感叹服。
第三点则是台湾的前途问题系于两岸和解,这次根本上决定了两岸领导人有会谈的必要。
了然如此,则不必担心马英九只是出于岛内政治顾虑而拒绝胡马会,关键是他能否通过胡马会引领台湾人向第二,第三层意识提升。
岛内的事情马能做主,两岸及国际事务则需要大陆的配合。目前,得益于大陆的善意,台湾的第二层需求已开始部分实现,马的声望也开始向浅绿渗透。可以想见,马如果参加胡马会,必然有着进一步的需求。也就是第二层的全面实现和向第三层突破。出于主权的考虑,北京不可能让台湾全面实现第二层需求,但如果同时从第三层部分满足台湾需求,则第二层是可以超越的。因此,胡马会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北京一边。也就是只要北京真正提供台湾向第二、三层需求实现的时机和条件,马英九就绝不会放过胡马会的机会。
这些条件必然包括国共历史、民国(49年前)地位、传统文化、台湾价值、民主自由等价值方面的真正较量和磨合,而不是回避和限制在政府和政党之间。这必然给大陆带来很大压力,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一个使北京在台湾合法化的契机。这是因为,两岸一旦开始价值观的交流,必将互相影响,北京对台湾人故乡的治理也才能得到完全的认可,吴伯雄也才不用说感谢大陆保护孙中山陵寝这样见外的话。这种认可也能使台湾人升华出要与北京共治中国的热情。
可见,胡马会的主动权在北京。
三、胡马会的两种前景
上文所述胡马会的基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的胡马会才真正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峰会。
另一种可能则是,两岸还不急于进行价值碰撞,静待绿营的转变或马的第二任期,这种状况下的胡马会将类似于胡连会,胡吴会较为平顺。
后一种情况,可循国共高峰会谈的成孰经验。
前一种情况,笔者识见有限,目前还难以完全预料,仅就胡马会的地点和方式作些设想。
一、胡马会的地点和时间。其原则应该定在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如在外国则不合两岸事务无需外人插手的共识;如在国际场合必将有台湾感觉被矮化之忧,因为国际场合只承认公职,不承认党职。结合上文论述,笔者认为春祭时,黄帝故里是最好的会面时间和地点。其次为北京,再次为厦门,再次为台湾海峡。具体理由,由于篇幅有限,下文详述。
二、胡马会的方式。可以目前国共高峰会谈为基础,至少增加三个环节:一、安排温马会,习马会;二、安排胡马与大陆民众互动的环节;三、接待规格提高到政治局常委档次。
湖北 大别山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