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5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 10:2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峡论坛官方网站 -- 要闻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
  新华社福州5月10日电  (记者李斌)5月8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福建考察。他来到厦门、泉州、福州等地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和干部群众共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计。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不久前,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使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在考察中指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抓住当前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利益。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都做了部署。福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背靠中西部地区,和港澳以及海外也有着密切联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地带。三是有利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国家长远发展。
  **强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有一个高的起点。他先后来到9家企业调查研究,多次指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新产品,以创新促进发展。新大陆科技集团公司是一家生产环保和电子产品的企业,**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企业开发的各种新产品。他站在公司办公楼门前的台阶上,向围拢在身边的职工说,面对危机,企业要着眼长远,着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IT和环保产业是竞争的焦点,要大力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我们要解放思想,破除对人才、创新和管理的束缚,让人的创造能力竞相迸发,用良好的机制和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星网锐捷通讯有限公司,**勉励青年研发人员,创新赢得实力,创新赢得领先,创新赢得发展,创新赢得尊严。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有自己的创新产品、自己的知识产权和高度的创新能力、文化素养,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体育用品企业。在展厅里,看到企业采用大量新科技、新工艺和新材料生产出一双双造型新颖、科技含量高的运动鞋,**说,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可以是科技密集型的,安踏就把一双鞋当成了一个科技产品在做。我们不要小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也有科技含量、也有创造发明。要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型。
  在考察中,**多次强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9日上午,**来到晋江市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71岁的农民蔡秋目正在办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他告诉总理,自己只要一次性缴纳3300多元钱,政府补助大头,就能每个月领到280元的养老金。**说,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就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一步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关切地询问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情况。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办法,但是泉州已经先行一步,凡是愿意转移到泉州的农民工社保都可以接收。**说:“如果福建能在社保领域先行一步,取得经验,就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还来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看望医务人员,了解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医疗改革情况。他通过视Pin同一位留院进行医学观察的人员通话。福建防控流感的一系列措施和工作机制都得到落实,**表示满意。他说,虽然迄今我国内地还没有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但决不能麻痹松懈、掉以轻心。有备无患,各地务必按照中央的安排,全面做好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9日晚,**在福州主持召开会议,听取福建省工作汇报,就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表了重要讲话。


附件
国务院支闽.jpg (63.77 KB)
2009-5-14 13:06

国务院支闽1.jpg (75.44 KB)
2009-5-14 13:06

海峡论坛4.jpg (87.58 KB)
2009-5-14 13:06

一步之遥.jpg (74.77 KB)
2009-5-14 13:0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2 10:20:54 | 只看该作者
福建对台优势进一步凸显
中新社福州五月十一日电 题:福建对台优势进一步凸显
  中新社记者 罗钦文
  曾几何时,大陆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台资大举北上或西进内陆地区,对台开放口岸“遍地开花”,福建逐渐丧失对台先天优势的效应。不过,如今,福建又找回了自信,在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方面着力有所作为。
  这种自信,这种作为来自于这样的一种共识:福建的对台优势、地位和潜力,没有弱化,而是得以进一步确立,进一步凸显。
  时隔国务院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仅四天,国务院总理**就从与台湾一水之隔、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厦门起程,八日到十日展开对福建厦门、泉州、福州的考察。温总理甫抵厦门,就直奔台资企业而去,足以显现中央对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抓住当前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利益。”总理考察中道出这是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个考虑因素之一,而这一考虑因素恰恰表明了福建乃至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受到了中央的重视。
  海峡论坛选择在福建举办,也是福建作为大陆重要对台前沿平台的地位的彰显。海峡论坛组委会官员在此向记者表示,海峡论坛在福建举办,是福建独特对台优势的体现,也将进一步奠定福建的对台优势。
  首届海峡论坛十五日将在福建莆田、厦门、福州、泉州四地,开始展开包括开幕式和论坛大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文化艺术周、两岸民间交流嘉年华等四大板块的一系列活动。从具体活动的安排来看,台湾妈祖信众直航湄洲进香、闽台姓氏族谱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亲会、郑成功文化节、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等许多活动,都是闽台深厚渊源的充分展示。
  众所周知,福建对台地位特殊,闽台之间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区域优势。福建省长黄小晶说,这“五缘”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渊源,更是一种密切的现实联系,是其他地区所不可替代的,把福建与台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福建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平台。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应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这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进一步确立了福建、海西区显著的对台地位。
  实际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海西效应进一步拓展,五十多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全力支持海西建设;惠台政策在福建先行先试,两岸直接“三通”启动,已经使福建的对台优势和潜力进一步凸显。(完)
附件
海峡论坛6.jpg (105.31 KB)
2009-5-14 13:19

海峡论坛发言人.jpg (25.91 KB)
2009-5-14 1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2 10:21:01 | 只看该作者
郁慕明等将参加“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
郁慕明等将参加“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
时间:2009-04-28 19:34   来源:中国台湾网综合
  由台盟中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日报社和福建省政协主办的“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是首届海峡论坛的一项重要活动。研讨会将探讨海峡经济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海峡经济区的框架和政策内容、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景等。
  省政协领导高度重视“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筹备工作。省政协办公厅、省台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9家承办单位正通力合作,做好各项工作。
  目前,台湾方面已有郁慕明、于宗先等多位嘉宾接受邀请,收集到论文35篇。(福建日报)


  附:郁慕明介绍
  郁慕明1940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随父赴台。1969年,郁慕明获得台湾军事院校“国防医学院”的硕士学位,1971年被台湾当局选派赴美学习,回台后担任“国防医学院”教授,1980年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杰出青年”。
  1981年,郁慕明参加台北市议员竞选以高票当选,自此开始从政生涯。1985年,他再次高票当选台北市议员,此后连续三次当选“立委”。1990年郁慕明因不满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推行“台独”路线,与赵少康、王建煊等人成立“新国民党连线”,并于1993年离开国民党,成立新党。
  1996年后,郁慕明曾两次出任新党秘书长。2003年6月,新党举行创党以来的首次党主席直选,郁慕明以98%的得票率当选。担任党主席后,郁慕明带领新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反对“台独”;积极推动两岸交流,推动被称为“泛蓝阵营”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整合,并继续在岛内政坛发挥影响力。
  2005年7月6日,郁慕明率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赴大陆访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2 10:21:11 | 只看该作者
海峡论坛:“民间交流”两岸和平发展推进器时间:

海峡论坛前瞻:“民间交流”两岸和平发展推进器
时间:2009-05-13 09:29   来源:中新网
  中新网厦门五月十二日电 题:“民间交流”,两岸和平发展推进器
  记者 杨伏山
  纵观两岸关系发展脉络,两岸交流合作,从人为隔绝数十年藩篱的冲破开始,到破冰之旅、春暖花开,两岸关系一路走来,民间交流始终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两岸关系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无不得益于两岸民间交流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突破和纵深拓展。
  如今,两岸民间交流更呈势如破竹之势,汇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
  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在两岸交流前沿平台厦门,不日即将盛情启幕的首届海峡论坛,就是两岸关系发展水到渠成之后应运而生的又一个民间交流大平台,必将为今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再注新活力。
  正在紧锣密鼓筹备这一两岸民间交流盛会的厦门市官员介绍说,本次活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民间性和广泛性。从邀请台湾二十七个代表性民间机构参与主办,将海峡彼岸莅会嘉宾邀请视为论坛活动重中之重,力争实现台湾二十五个县市都派代表参加,到众多活动内容的选择,推出台湾妈祖信众直航福建莆田湄洲岛进香、闽台姓氏族谱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谈会、海峡巾帼健身大赛、两岸大学校长学术研究会、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郑成功文化节等,都充分考虑到民间交流的双向互动。
  为让更多台湾基层特别是中南部民众了解和参加本次论坛活动,厦门市更是利用各种机会不遗余力进行推介工作。厦门市长刘赐贵、市政协主席陈修茂就分别利用今年三月、四月下旬赴台参访的机会,在台湾岛内广泛展开邀请工作,并获得热烈回应。
  事实上,因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独特区位的缘故,厦门,以及福建各地市,在两岸民间交流中,自觉不自觉的担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多年来,福建搭建的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已从两岸同根同源的宗教信仰,如妈祖文化旅游节、保生慈济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向两岸密不可分的文化、经济等众多领域发散,如文博会、两岸图书交易会、台交会、海交会、旅博会等,均是颇具海峡特色的两岸交流平台。
  随着两岸关系发生积极重大变化,两岸交流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新趋势,势必面临更上一层楼的客观需求。创造更多平台让两岸民众实现更广泛更直接交流,已成新形势下两岸民众的共同期盼。或许这正是首届海峡论坛备受各界瞩目和欢迎的内在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2 10:21:15 | 只看该作者
闽台海峡论坛开幕了,突出一个海字。海纳百川,
闽台海峡论坛开幕了,突出一个【海】字。

上善若水,江海惟能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南山联想多次赴闽,特为此写序一首:

同赴论坛海做东,
同谈发展闽台通。
同心同国大市场,
同化海西福地天。(福地洞天)
附件
福地洞天1.jpg (266.94 KB)
2009-5-14 15:45

武夷精英论坛.jpg (154.19 KB)
2009-5-14 15: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2 10:21:19 | 只看该作者
和平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只讲和平不讲统一,能长治久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2 10:21:23 | 只看该作者
福建其实是被台湾问题给绑架了。福建还是很有优势的,为啥子比不上珠三角和长三角?还不是因为台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2 10:21:33 | 只看该作者
和平发展的前提是九二共识达成的同心同国两岸一中


和平发展的前提是九二共识达成的相互默契:
【同心同国,两岸一中】!

和平发展的社会目标是:
“以民为本,共建家园,和谐社会,振兴中华”!
附件
和平发展的目的和目标.jpg (146.19 KB)
2009-5-14 15:51
这是福建海西新区的建设新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2 10:21:37 | 只看该作者
和平发展都有同感,夹杂私货令人讨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2 10:21:41 | 只看该作者
有共性,天下卫公,因为有天下为私,所以要有个性。


天下为私,是谓小康。

同心同国都有同感,和平发展令人共鸣!
附件
海峡论坛时间表.jpg (88.58 KB)
2009-5-14 16: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4 06:0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