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台湾网友:抗日战争中北京是怎样沦陷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 01:2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教台湾网友:抗日战争中北京是怎样沦陷的?在网上搜不到相关的内容。为何残暴的日本人没有对北京地区想南京地区那样残暴?不知杀害多少老百姓等..........
文章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2 01:26:09 | 只看该作者
[編輯] 全面爆發
[編輯] 中國應戰(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編輯] 盧溝橋事變

" border="0" smilieid="3" biggrin.gif? default smilies images .>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WIDTH: 1px; HEIGHT: 1px">
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中正在廬山先後發表談話。
在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值日本近衛文麿內閣。日本中國駐屯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滾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要求。入侵者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亦有說,根據「辛丑條約」駐紮的日本軍閥在宛平附近演習時遭到中國守軍的槍擊,而向中國守軍進攻。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是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團。
7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中正在廬山先後發表《對於蘆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談話,表示:「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至此表明了對日本軍閥挑釁的退讓底線。7月28日、30日,日本軍閥相繼佔領北平、天津,第二十九軍退守保定一線。平津一帶的大學紛紛遷移。7月31日,蔣中正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宣告戰爭已經全面爆發。

" border="0" smilieid="3" biggrin.gif? default smilies images .>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WIDTH: 1px; HEIGHT: 1px">
中國的長城守軍。
[編輯] 正面戰場的展開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點放到日軍難以施展的山川河流衆多的東南,利用山川河流衆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盡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軍作戰,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為中國爭取部分戰爭主動權,蔣中正決定在上海發動戰爭。中國軍隊扮作保安隊進入上海市區。日軍則以保衛租界為名,佔領租界外的地區。8月13日,衝突爆發。

" border="0" smilieid="3" biggrin.gif? default smilies images .>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WIDTH: 1px; HEIGHT: 1px">
1937年的南京,日軍暴行過後,自發組織的人們在埋葬死於非命的中國兒童。
日軍在1937年8月派出上海派遣軍(三個月後增加到50萬人),開始向上海進攻;中華民國則共派出中央軍精銳和大批內地省份部隊(但由於蔣中正與這些部隊的司令關係惡劣,所以裝備極差。而參加者包括川軍、滇軍、桂軍、粵軍、湘軍等)合計70萬人,與日軍血戰三個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華」之戰略,此即為淞滬會戰。指揮凇滬會戰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先是馮玉祥,後蔣中正親自兼任。11月20日,中國國軍在傷亡25萬人之後,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淪陷;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加上中國抗戰初期的軍隊訓練素質極低,引致撤退演變為潰敗。同一天,中華民國政府立即宣布將首都和所有政府機構由南京遷往陪都重慶,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漢直到武漢會戰後再遷往陪都重慶。雖然第二次淞滬會戰中國方面在戰術上是失敗的,但是在戰略上卻成功的將日軍吸引于中國東南,使日軍主力陷入山川河流衆多的地形,消耗甚大,導致日軍無實力佔領全部中國。上海守軍的持久抵抗,掩護了黨政機關、學校和大批工商企業轉移內地,為抗戰保留了元氣。
在上海遭到約4萬傷亡的日本軍隊,在同年12月13日侵佔南京,由於守將唐生智不久便棄城逃亡,所以南京城於4天後陷落。日軍以持續數月的南京大屠殺作為打擊中國民眾士氣的手段,殺害無辜的中國人約三十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統計為26萬)。下令進行南京大屠殺的日軍上海派遣軍(後改稱華中派遣軍)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殺戮最嚴重的第六師團師團長是谷壽夫。

" border="0" smilieid="3" biggrin.gif? default smilies images .>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WIDTH: 1px; HEIGHT: 1px">
圖為《中國娃娃》:遭日軍轟炸的上海南火車站
同年9月,日本為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餘萬陸軍展開進攻。國民政府因應組織展開了太原會戰,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總部位於不遠的延安。根據9月的國共合作協議,共產黨奉命派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林彪115師協助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進行防禦。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節節抵抗。但是因為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臨陣脫逃,致使黃河防線失守,山東大部失陷,交通要點僅剩魯南的滕縣、台兒庄。於是,1938年1月14日,蔣中正將其槍斃。

" border="0" smilieid="3" biggrin.gif? default smilies images .>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WIDTH: 1px; HEIGHT: 1px">
1937年10月,太原火車站,國軍179旅開赴前線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國民政府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3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令川軍王銘章所部防守滕縣,因無援兵,滕縣失守,王銘章師長自殺殉國。李宗仁隊以西北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在徐州以北的台兒莊與日軍反復爭奪,以西北軍張自忠部五十九軍和龐炳勛軍團掩護台兒庄的右翼臨沂戰場,以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卷擊台兒庄日軍側背,最終取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以斃傷日軍一萬多人的戰果成爲中華民國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日軍精銳第10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精銳第5師團遭到重創。但是南北兩線日軍源源不斷增兵,這次勝利沒有扭轉徐州戰場的侷勢。

" border="0" smilieid="3" biggrin.gif? default smilies images .>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WIDTH: 1px; HEIGHT: 1px">
黃河花園口決堤,導致黃河下游部分地區交通全部中斷,起到了阻礙日軍的推進的目標,同時造成數百萬居民遭受水災。
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6月6日佔領河南省會開封。6月9日,蔣中正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史稱黃河花園口決堤。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飢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當地民衆對國民黨的不滿以及知情民眾對國民黨做法的抵觸。戰後蔣中正調撥了大量資金修復黃河大堤(**認為蔣此舉主要在於把地處黃河下游地區的冀魯豫解放區一分為二,並企圖以此割斷華北解放區與中原、華東解放區的聯繫,實現其對解放區各個消滅的目的。此即為被蔣介石宣稱「可抵四十萬大軍」的黃河戰略。),史稱「黃河歸故」,即恢復故道。參與會戰的中國軍隊分路撤退,粉碎了日軍的合圍企圖,至此,徐州會戰結束。會戰後,有一部分國軍留在魯南蘇北敵後戰場,後蔣中正下令組建蘇魯戰區,以東北軍于學忠為戰區司令。這部分國軍堅持到1943年,被日偽軍壓迫,與**軍隊摩擦也告失利,被迫退出魯南蘇北。華北日軍除以主力進攻山東津浦線方向外,還以一部向河北平漢線追擊,宋哲元率部節節抵抗,最後退至黃河以北的豫北地區。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國民政府軍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中國軍隊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一部留在大別山區敵後堅持游擊,主要是桂系軍隊。武漢會戰中,國民政府軍最大的勝利是兵團司令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陣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佔領廣州,第七戰區司令余漢謀部退至粵北地區。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
日軍在佔領武漢和南方的廣州後,戰線拉長,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會戰期間,以盧作孚為首的民族企業家運送了大批軍隊及作戰物資到前線,並將武漢地區的大批工業裝備和人員轉移到四川,在敵機狂轟濫炸下的川江航線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殊勛。此外,蘇聯航空志願隊參加了保衛武漢的空戰。武漢會戰迫使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戰略,以求儘快結束所謂的「中國事變」。政治誘降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總裁汪精衛(但到了1940年日本發現汪精衛政府在中國國內影響力甚小,且無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強的黃埔系軍隊,於是將蔣中正選定為誘降對手,但終未成功)。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

共多資料~請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5%B9%B4%E6%8A%97%E6%88%B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2 01:26:13 | 只看该作者
此條目的中立性有争议。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07年9月2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2 01:26:16 | 只看该作者
台湾人的回答:7月28日、30日,日本軍閥相繼佔領北平、天津,第二十九軍退守保定一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2 01:26:2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南京当时是民国首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2 01:26:23 | 只看该作者
真搞笑 蒋介石下令不抵抗都不说,改说先和平并说出了自己的底线政策。。。 汉语真是伟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2 01:26:27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张学良老婆有份遗书,里面不少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3:4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