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束后,两岸关系出现了解冻的迹象。开放老兵大陆探亲,是当年国民党对大陆政策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国民党败退来台时,带来了数十万大陆籍军人。由于“二二八”事件引发的省籍仇恨,这些老兵长期被当地社会敌视,处于被排斥和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由于当局严刑峻法禁止退伍军人返乡,这些已近垂暮之年的老兵也无法回归故土,成为风雨漂零的无根浮萍,因而积怨甚深。
身卧病榻的蒋经国深感,再也无法以任何理由禁锢人民回家的愿望。他命令时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的马树礼召集有关部门,研讨开放大陆探亲。马树礼的方案力图将赴大陆的人数减到最少。蒋经国对此很不满意,嘱咐幕僚马英九研究开放大陆探亲的可行性方案。李焕受命出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后,直接策划开放大陆探亲案,并很快订出了原则方案。
当时国民党内对开放探亲意见两极。李焕的主张比较大胆,他把开放探亲看作是调整大陆政策的第一步,随之将开放观光、贸易、体育交流与文化交流。蒋经国对此深表“赞同”。 而以“行政院长”俞国华为代表的另一派则主张只开放探亲,不涉及大陆政策调整,维持两岸的敌对状态。同时,在开放探亲本身的讨论中,对探亲者年龄、可否为公职人员和军人、可否开放大陆人民赴台探亲等,争执也颇为激烈。
蒋经国赞同以探亲为契机全面打开两岸交流,但又不能不顾及党内保守势力,最后只好采取折中方案。1987年10月15日,时任内政部长吴伯雄奉蒋经国令宣布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具体办法,决定11月2日起施行。
如今,台湾同胞往返大陆的人数,已由开放之初的每年5000人次,激增为目前的每年500万人次。追根溯源,蒋经国审时度势开放老兵大陆探亲,功不可没。
秘密与大陆协商和平统一
蒋经国与乃父蒋介石一样,一生奉行“一个中国”立场。他多次说,“两岸毕竟是血脉同根,政治歧见,难道一直能够让台湾海峡成为阻隔民族来往的鸿沟么?”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蒋经国身体每况愈下,深感时日无多的他,迫不及待要开启两岸和平统一的大门。
在大陆频频伸出橄榄枝之后,蒋经国派密使沈诚多次赴北京探路,沈诚得到了会晤邓小平、杨尚昆、叶剑英等**领导人的宝贵机会。1987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向沈诚提出了两岸谈判的基本原则,包括谈判主体为中国***和中国国民党,谈判主题为先谈合作、后谈统一,两党在中央层次进行对等谈话。
沈诚将大陆的意见转告蒋经国,蒋经国也告诉了宋美龄。经过反复思考后,蒋经国认为,国共两党在中央层次进行对等谈判也是可行的,但技术上的细节还有待具体敲定。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同时决定,在次年1月初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
蒋经国自忖身体尚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因此觉得像两岸谈判这样的大事,要设想得周全一些才行。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咯血去世,他亲自参与推动的两岸谈判,也令人惋惜地随之中止。
蒋经国生前虽未能实现两岸和平谈判,但他与**领导人冲破阻力重启两岸交流合作的大门,开放的趋势再也无法逆转。蒋经国以一代政治家留给台湾的精神遗产,在其诞辰百年之际,仍值得人们深思。 |
|